基于无线温度采集的多栋楼联合温度面积法热计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805126 阅读:2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基于无线温度采集的多栋楼联合温度面积法热计量系统,涉及一种供暖计量系统,该系统中无线温度传感器和无线温度采集器采用无线通讯方式连接,这样不仅减少了采暖用户室内的线缆布放,避免了破坏采暖用户室内建筑装修,同时也减轻了施工难度,降低了工程成本。该系统所有热量分配运算、数据处理和存储由原来的楼宇分配器改为设置在数据中心机房的热量分配服务器里完成,避免了由于前端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确保数据安全可靠。多个“联合计量”单元可共用一个热量分配服务器,大大降低了系统成本和部署难度。在一个数据中心机房可设置多个热量分配服务器,做到数据集中管理,符合运营级架构,分配计算更加准确,计费更加公平合理。(*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供暖计量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无线温度采集的多栋楼 联合温度面积法热计量系统。
技术介绍
供热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如何实现按需供热,并使热量按需分配,对供热系统实行 监测控制至关重要。对于集中供热系统来说,不但用户需要分户计量,热源的热量计量也是 必不可少的。目前已有的采暖用热量的计量系统是温度传感器将感应到的室内温度采用 有线传输方式传送给温度采集器,温度采集器接收温度传感器传送的温度并计算得出每户 的有效温度值,然后将每户得到的有效温度值传送给楼道内的分配器;同时热量采集器采 集楼栋热量表的热量值经过集线器传送给分配器,分配器根据已预设的每户信息,按照温 度面积法将总热量值分摊到户,并经过集线器再传到显示器显示,同时传送至远程数据中 心。该方案解决了单栋楼享有独立贸易结算热量表的热分配问题,但由于现场供热管网环 境复杂,如不进行管网改造,则很难达到理想状态;由于温度传感器和采集器之间采用有线 传输通讯方式,会增加采暖用户室内布线,不仅影响了采暖用户的室内美观,也增加了工程 施工难度;该方案的热量的分摊运算与存储在前端楼宇分配器里进行,如果前端设备损坏, 就容易造成有效数据的丢失;另外该方案的计费中心是计费软件,计费软件通常安装在小 区物业服务处的服务器上,这样如果服务器年限已久,或是有故障,或是软件和服务器配置 不好,都会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无线温 度采集的多栋楼联合温度面积法热计量系统,该系统便于安装施工,不影响用户室内的整 体环境,而且数据安全可靠。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该基于无线温度采集的多栋楼 联合温度面积法热计量系统,包括显示终端、楼栋热量表和UPS中央电源装置,其特征是, 还包括无线温度传感器、无线温度采集器、单元控制器、智能采集网关装置、通讯网络、热量 分配服务器和热计量管理计费服务器,所述无线温度传感器每户设置多个,分别通过无线 通讯方式与设置在对应用户室内的无线温度采集器连接,所述无线温度采集器通过有线数 据通讯线路与对应单元的单元控制器相连;所述单元控制器连接位于本单元楼道内的显示 终端,每单元设置一个单元控制器和一个显示终端;所述单元控制器通过有线数据通讯线 路与该楼栋的智能采集网关装置相连;所述楼栋热量表通过有线数据通讯线路与楼栋的智 能采集网关装置相连;由无线温度传感器、无线温度采集器、单元控制器、显示终端、楼栋热 量表、楼栋的智能采集网关装置和UPS中央电源装置组成本楼栋温度热量采集单元;该楼 栋温度热量采集单元通过所述的智能采集网关装置接入通讯网络,热量分配服务器连接通 讯网络,同时还连接有热计量管理计费服务器,所述UPS中央电源装置为系统提供电源。所述无线温度传感器为具有低压报警和移动报警功能的电池供电装置。所述通讯网络为有线通讯网络或无线通讯网络。所述热量分配服务器为工控机或嵌入式系统。所述无线温度传感器与无线温度采集器之间的无线通讯方式为433M频段无线通 讯方式或ZIGBEE无线通讯方式。所述的有线数据通讯线路为RS485接口线路或MBUS接口线路或CAN接口线路。进一步地,所述的楼栋为多个,每一楼栋的温度热量采集单元通过该楼栋的智能 采集网关装置并联接入通讯网络,热量分配服务器连接通讯网络和热计量管理计费服务ο 进一步地,所述的温度热量采集单元中的楼栋热量表可合并设置为一个小区热量 表,所述小区热量表连接一小区热量采集器,所述小区热量采集器通过接入通讯网络向热 量分配服务器发送该小区供热量总数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系统中无线温度传感器和无线温度采集器采用无线 数据通讯装置连接,这样不仅减少了无线温度采集器与无线温度传感器之间的线缆布放, 而且避免了破坏采暖用户的室内建筑装修,同时也降低了与采暖用户和物业进行关于工程 实施问题协调的难度,减轻了施工难度,降低了工程成本,使工程实施得到了保障。另外,该 系统的所有热量分配运算、数据处理和存储由原来的楼宇分配器改为设置在数据中心机房 的热量分配服务器里完成,这样避免了由于前端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以保证数据 的安全可靠。且热量分配服务器基于高性能服务器,数据处理能力强,计算误差小,精度高, 性能稳定。多个“联合计量”单元可以共用一个热量分配服务器,大大降低了系统成本和部 署难度。在一个数据中心机房可以设置多个热量分配服务器,做到数据集中管理,符合运营 级架构,分配计算更加准确,计费更加公平合理。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总原理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原理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原理框图;图中1、无线温度传感器,2、无线温度采集器,3、单元控制器,4、显示终端,5、楼栋 热量表,6、有线数据通讯线路,7智能采集网关装置,8、通讯网络,9、热量分配服务器,10、热 计量管理计费服务器,11、UPS中央电源装置,12、小区热量表,13、小区热量采集器,51、第 一楼栋热量表,52、第二楼栋热量表,53、第三楼栋热量表,71、第一楼栋智能采集网关装置, 72、第二楼栋智能采集网关装置,73、第三楼栋智能采集网关装置。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为一栋楼的实施情况,该基于无线温度采集的多栋楼联合温度面积法热计 量系统,包括电池供电的无线温度传感器1、无线温度采集器2、单元控制器3、显示终端4、 楼栋热量表5、有线数据通讯线路6、智能采集网关装置7、通讯网络8、热量分配服务器9、热 计量管理计费服务器10和向系统提供电源的UPS中央电源装置11。由无线温度传感器1、无线温度采集器2、单元控制器3、显示终端4、楼栋热量表5、有线数据通讯线路6、楼栋的智 能采集网关装置7和UPS中央电源装置11组成本楼栋温度热量采集单元;该楼栋温度热量 采集单元通过所述的智能采集网关装置7接入通讯网络8。该栋楼可分为多个单元,每个用 户室内的带有低压报警和移动报警功能的无线温度传感器1有多个,分别设置在采暖用户 的不同室内或室内不同的位置,实时监测用户室内环境温度参数,并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 433M频段或Z IGBEE的无线通讯方式传送至设置在对应用户入户室内或客厅内的无线温 度采集器2,无线温度采集器2对接收的本用户室内不同无线温度传感器1发送来的多个数 据进行处理,将计算出的该用户有效室内温度通过有线数据通讯线路传送给对应单元的单 元控制器3,每单元设置一个单元控制器3 ;每单元设置一台显示终端4,通过同单元的单元 控制器3接收热量分配服务器处理完成的热量数据,并在其液晶屏上显示每户的房间号、 面积、温度及所用热量,用户还可通过显示终端在线查询自己的采暖信息;单元控制器3将 无线温度采集器2发来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通过有线数据通讯线路把预处理后的数据传 送给该楼栋的智能采集网关装置7,同时所述的智能采集网关装置7将通过楼栋热量表5采 集外部热源输向该楼栋的总热量数据。智能采集网关装置7接收各单元控制器传来的各用 户温度数据和整栋楼的热量数据,并将接收的数据通过接入通讯网络8,由该通讯网络传送 给热量分配服务器9 ;热量分配服务器9根据已预设的采暖用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无线温度采集的多栋楼联合温度面积法热计量系统,包括显示终端(4)、楼栋热量表(5)、有线数据通讯线路(6)和UPS中央电源装置(11),其特征是,还包括无线温度传感器(1)、无线温度采集器(2)、单元控制器(3)、智能采集网关装置(7)、通讯网络(8)、热量分配服务器(9)和热计量管理计费服务器(10),所述无线温度传感器(1)每户设置多个,分别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与设置在对应用户室内的无线温度采集器(2)连接,所述无线温度采集器(2)通过有线数据通讯线路(6)与对应单元的单元控制器(3)相连;所述单元控制器(3)连接位于本单元楼道内的显示终端(4),每单元设置一个单元控制器(3)和一个显示终端(4);所述单元控制器(3)通过有线数据通讯线路(6)与该楼栋的智能采集网关装置(7)相连;所述楼栋热量表(5)通过有线数据通讯线路(6)与楼栋的智能采集网关装置(7)相连;由无线温度传感器(1)、无线温度采集器(2)、单元控制器(3)、显示终端(4)、楼栋热量表(5)、有线数据通讯线路(6)、楼栋的智能采集网关装置(7)和UPS中央电源装置(11)组成本楼栋温度热量采集单元;该楼栋温度热量采集单元通过所述的智能采集网关装置(7)接入通讯网络(8),热量分配服务器(9)连接通讯网络(8),同时还连接有热计量管理计费服务器(10),所述UPS中央电源装置(11)为系统提供电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洪凯尹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恒奕地源热泵空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