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磁铜环及电机转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788083 阅读:3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隔磁铜环,在所述隔磁铜环的端面上设置有凹凸结构,同时,还提供一种包含有此隔磁铜环的电机转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在隔磁铜环的端面上增加了用于甩油目的的凹凸结构,使得电机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将油液甩出,从而利用油液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绕组上的热量带走,进而实现对绕组的散热冷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只需在隔磁铜环上设置凹凸结构,其工艺简单,同时甩油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机运行时绕组的温度。(*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隔磁铜环和一种电机转子,尤其涉及一种改进了的 隔磁铜环和安装有此隔磁铜环的电机转子。
技术介绍
电机是一种运用很广泛的动力机械,它要求能适应不同的工况环境和条 件。由于负载情况和效率因素,会导致电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 能,这些热能对电机本身来说是有害的,因此如何冷却电机便成了一个亟待 解决的问题。对于结构较紧凑的电机,主要采用水冷和油冷这两种冷却方 式,同时还有风冷方式实现对电机的冷却。然而,在实际运用当中水冷或油 冷主要冷却的是定子铁芯部分,对于是主要发热源的电机定子绕组线圈的冷 却效果却是不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绕组与机壳之间有空气介质、绕组与定 子之间有绝缘纸等介质,这些介质都是热的不良导体,使绕组上的热量不能 及时有效地散出的缘故,从而会使得电机在运行过程中过热产生不良后果,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无法对绕组进行冷却散热的缺陷,本技术的一个 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磁铜环,本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转 子,通过对电机转子体端面隔磁铜环的改进,达到一个甩油的目的,使电机 内部的冷却油液进行强制对流,达到对绕组散热冷却的效果。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是一种隔磁铜环,在所述隔磁 铜环的端面上设置有凹凸结构。优选地,所述凹凸结构为沟槽; 或者,优选地,所述凹凸结构为凸起;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本技术是一种电机转子,包括转子 体,以及固定安装于所述转子体端面的隔磁铜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磁 铜环的端面上设置有凹凸结构。本技术由于在隔磁铜环的端面上增加了用于甩油目的的凹凸结构, 使得电机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将油液甩出,从而利用油液良好的导热性将绕组 上的热量带走,实现了对绕组的散热冷却。该技术由于只用在隔磁铜环 上刻蚀沟槽或增加凸起,其工艺简单,同时甩油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地降低 电机运行时绕组的温度。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机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沿B-B方向右侧示意图。图3、图4、图5分别是本技术的隔磁铜环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隔磁铜环,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 电机的剖视图,包括机壳1 、定子2 、绕组3 、隔磁铜环4 、转子5 、油 液6 。在图2沿B-B方向右侧示意图中所示的隔磁铜环4上,设置了至少一个 沟槽7,当转子5旋转从而带动隔磁铜环4旋转的时候,隔磁铜环4通过沟 槽7的作用,将油液6甩出。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沟槽(7、 71、 72)布置在隔磁铜环4的端 面上,其形状优选的设置成由隔磁铜环4内环指向隔磁铜环4外环的条形 状,也可以设置成是其他的能达到甩油目的的沟槽结构形状,其沟槽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沟槽的大小可以任意选择,沟 槽的布置位置可以为布置在隔磁铜环4内环和外环之间的范围内,也可以设 置为贯穿隔磁铜环4的内环或外环的沟槽形状。当设置有多个沟槽(7、71、 72)时,所述沟槽之间的间隔可以是均匀分布,也可以是杂乱无章的分 布;其沟槽(7、 71、 72)的走向可以是指向隔磁铜环4的圆心,也可以是按其它优选的方式所选定的走向。如图3所示,所述沟槽7在隔磁铜环4的端面上呈轮辐式的条形状,沟 槽7的宽度由隔磁铜环4的内环向外环延伸的方向上递增,沟槽7的数量至 少为1个,然而,沟槽7的数量以及其沟槽7的开槽深度和宽度都会直接影 响到电机的运行效率以及甩油的效果,沟槽7越多以及单个沟槽7所能容纳 的油液6越多,其甩油效果越好,带走的热量越多,从而冷却效果越好,但 转子5搅拌油液6的作用加大,从而增加了电机能量的损耗;沟槽7越少以 及单个沟槽7所能容纳的油液6越少,电机能量的损耗少,但其甩油效果 差,带走的热量少,从而其冷却效果差。因此,优选情况下,沟槽7的深度 选为0.5mm-1.5mm,宽度至少为深度的1倍,当然,随着隔磁铜环4尺寸的 不同,沟槽7的数量、深度以及宽度都会随之变化,以使隔磁铜环4达到最 佳的甩油效果和使电机达到最低的能量损耗。为了保证不损耗电机过多的能 量,又要达到一个良好的甩油目的,进一步地优选情况下,在该隔磁铜环4 内环与外环之间的区域内轮辐式均匀地设置5个沟槽7 ,其沟槽的深度为 lmm, 宽度为4mm。实施例二通过甩油的手段将油液6鬼到绕组上,从而使其散热冷却,也可以通过 如下方法达到。在隔磁铜环4的端面上设置凸起,通过凸起的带动作用将油液甩出,同 样也能达到甩油的目的。凸起的形状,与实施例一中沟槽的形状类似,凸起 的厚度、宽度、形状与沟槽的深度、宽度、形状一一相对应,这里不再赘 述。根据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机转子,包括转子体,以及固定安装于 所述转子体端面的隔磁铜环,在所述隔磁铜环的端面上设置有凹凸结构。其 安装有此电机转子的电机达到甩油目的的具体的工作过程为电机工作,转子5旋转,带动隔磁铜环4旋转,由于隔磁铜环4的断面不光滑(设置了沟槽(7、 71、 72)或者凸起),从而隔磁铜环4带动油液 6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出,甩出的油液6飞出溅到定子2上的绕组3上,由 于油液6有粘滞性,所以经过一定的对流时间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回流,从而 油液6带走绕组3上的热量,回流的油液6经过转子5上隔磁铜环4的搅拌 后与机壳1进行热交换作用,将热量交换到机壳l上,然后由外部水冷设备 将热量带走,完成一次热交换过程。同时,隔磁铜环4将油液6高速甩出,油液6在撞击到机壳1或绕组3 的过程当中会破碎雾化,从而油液6颗粒充满整个电机内部空间,形成雾化 介质。由于空气的热传导率为0.02,而油液6的热传导率为0.2,其油液6 的热传导率为空气的10倍,因此,绕组3上以及电机内部热量会迅速通过雾 化介质传导到机壳l,然后通过外部水冷设备带走热量,从而实现对绕组3 及整个电机的冷却。图6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油液6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出,需要通过与沟槽(7、 71、 72)的内壁 或者凸起的外壁的摩擦力的作用才能实现,由于油液6有一定的粘滞性,油 滴微元8在与沟槽(7、 71、 72)(或凸起)的底的摩擦作用以及沟槽(7、 71、 72)(或凸起)的壁的摩擦作用下迅速飞出,从而由油滴微元8 组成的油液6甩出,撞击绕组3以及机壳1,带走热量,实现对绕组3的冷 却。同理,图4、图5所示的隔磁铜环的实施例以及其他带有凹凸结构的隔 磁铜环同样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本技术通过对转子端面隔磁铜环4的表面刻蚀沟槽(7、 71、 72) 或设置凸起的改进,达到电机转子5甩油的目的,使电机内部的冷却油进行 强制对流,达到对绕组散热冷却的效果。同时,其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并 且,其散热性能会随着转子5转速的提高进行相应的自动的调节。这是因为 转子5转速的不同来决定了甩油程度的不同,当转速高时,发热也多,但甩 油程度也跟着加大,这样油液的对流程度加强,带走的热量多,其散热能力 也跟着加强。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范围,凡依照本技术之形状、结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磁铜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铜环的端面设置有凹凸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丁文吴进山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