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及其组合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78615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子装置及其组合结构。组合结构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与第三本体。第二本体以可在第一参考位置与第二参考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分离方式而设置于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包括第一定位部与第一作用部。第三本体以可在第一既定位置与第二既定位置之间切换而耦接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第三本体包括第二定位部与第二作用部。当第三本体切换至第一既定位置时,第二定位部卡合于第一定位部且沿一参考方向而压迫于第一定位部,如此可将第二本体定位在第一参考位置。当第三本体自第一既定位置切换至第二既定位置,第二作用部沿不同于参考方向的既定方向而压迫于第一作用部,如此使第二本体可自第一参考位置移至第二参考位置。(*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组合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便于利用一切换装 置对于活动元件进行定位或分离的一电子装置及其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针对笔记型电脑中的一光学驱动器(Optical Disk Drive, ODD)的移除机 构而言, 一般所使用的ODD释放装置(ODD release device)是以水平行程移 动方式来对于光学驱动器进行释放。除了 ODD释放装置所需的组成元件较 多之外,这些组成元件是相当占用笔记型电脑的可利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了具有结构简单、利用旋转 行程进行元件的定位或释放的另 一型式组合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组合结构,其包括了一第 一本体、 一第二本体与一第三本体。第二本体以可在一第一参考位置与一第 二参考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分离方式而设置于第一本体,并且第二本体包括一 第一定位部与一第一作用部。第三本体以可在一第一既定位置与一第二既定 位置之间切换而耦接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第三本体包括一第二定位 部与一第二作用部。当第三本体切换至第一既定位置时,第三本体的第二定位部卡合于第二本体的第一定位部且沿着一参考方向而压迫于第二本体的 第一定位部,如此可将第二本体定位在第一参考位置。当第三本体自第一既 定位置切换至第二既定位置,第三本体的第二作用部沿着不同于参考方向的 一既定方向而压迫于第二本体的第 一作用部,如此使得第二本体可自第 一参 考位置移动至第二参考位置。第一本体包括一第一导引部,第三本体更可包括一第二导引部,第三本 体的第二导引部由第一本体的第一导引部所导引。第一本体的第一导引部包 括两凹槽,第三本体的第二导引部包括两导块,两导块分别以可移动方式配5合于两凹槽。第二本体更可包括一似c型部件,第一定位部与第一作用部为似c型 部件之上的不同位置的两表面。第三本体更可包括一第一端部,第二定位部为形成于第一端部的一凹 槽。第三本体更可包括一第二端部,第二作用部为形成于第二端部的一曲面。 曲面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表面。组合结构更可包括一弹性装置,弹性装置设置于第三本体与第 一本体之 间,当第三本体切换至第一既定位置时,第三本体的第二定位部卡合于第二 本体的第一定位部且通过弹性装置而沿着参考方向压迫于第二本体的第一 定位部。弹性装置为 一螺旋拉伸弹簧或一扭力弹簧。组合结构更可包括一轴件,第三本体经由轴件而耦接于第一本体,参考 方向为轴件的 一纵长方向,既定方向为轴件的 一回转方向。此外,本技术更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此电子装置包括一主机、一 控制单元、 一活动元件与一切换装置。活动元件以可选择方式耦接于控制单 元,活动元件以可在一第一参考位置与一第二参考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分离方 式而设置于主机,活动元件包括一第一定位部与一第一作用部。切换装置以 可在一第一既定位置与一第二既定位置之间切换而耦接于主机与活动元件 之间,切换装置包括一第二定位部与一第二作用部。当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 既定位置时,切换装置的第二定位部卡合于第二本体的第一定位部且沿着一 参考方向而压迫于活动元件的第一定位部,如此可将活动元件定位在第一参考位置且活动元件耦接于控制单元。当切换装置自第一既定位置切换至第二 既定位置,切换装置的第二作用部沿着不同于参考方向的一既定方向而压迫 于活动元件的第一作用部,如此使得活动元件可自第一参考位置移动至第二 参考位置,由此以中断活动元件与控制单元之间的耦接。主机包括一第一导引部,切换装置更可包括一第二导引部,切换装置的 第二导引部由主机的第一导引部所导引。主机的第一导引部包括两凹槽,切 换装置的第二导引部包括两导块,两导块分别以可移动方式配合于两凹槽。活动元件更可包括一似c型部件,第一定位部与第一作用部为似c型 部件之上的不同位置的两表面。切换装置更可包括一第一端部,第二定位部为形成于第一端部的一凹 槽。切换装置更可包括一第二端部,第二作用部为形成于第二端部的一曲面。曲面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表面。电子装置更可包括一弹性装置,弹性装置设置于切换装置与主机之间, 当切换装置切换至第 一既定位置时,切换装置的第二定位部卡合于第二本体 的第一定位部且通过弹性装置而沿着参考方向压迫于活动元件的第一定位 部。弹性装置为一螺旋拉伸弹簧或一扭力弹簧。电子装置更可包括一轴件,切换装置经由轴件而耦接于主机,参考方向 为轴件的一纵长方向,既定方向为轴件的一回转方向。活动元件为一光学驱动器。控制单元包括一电路板。 电子装置可为一电脑。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筒简单,且使用者可轻易地对于外露于 主机的切换装置(握持部)进行转动及其旋转行程的作用下,如此可达到利用 切换装置对于活动元件进行定位或释放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A是表示本技术的一第一实施例中的一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B是表示根据图1A中的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2A是表示图1B中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B是表示图2A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3是表示在图2A中的区域(Z1)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表示在图3另一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A是表示本技术的一第二实施例中的一电子装置的局部结构的 示意图;图5B是表示图5A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分解示意图;以及图6是表示在图5A中的区域(Z2)中的一组合结构于局部放大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主机(第一本体); 101h 枢接部; 10G 第一导引部; 10gl、 10g2 曲型凹槽;11 第一半壳; 110f卜第一表面(内表面); 110G 第二表面(外表面); 12 第二半壳; 121 导轨; 122 挡板; 2 活动元件(第二本体);20c 似C型部件;20~基座;203~侧端部;301h 枢接部;30G 第二导引部;31 凸轮本体;311 第一端部;3-2~第二元件;33 握持部;330f2 第二表面;6 轴件;62~端部;71 第一端部;9 弹性装置;92 第二端部;c2 第二定位部;E-l、 E-2 电子装置;e之 第二作用部(曲面);L1-L1 中心线;Nll 第一参考方向;n2 分离方向;N22 第二既定方向;p2 第二既定位置;r2 第二参考位置;W2 组合结构;Zl、 Z2 区域。201 作用端部;3 切换装置(第三本体);302h 枢接部;30gl、 30g2 导块;3-l 第一元件;312 第二端部;32 盘状本体;320fl 第一表面;4 控制单元;6卜端部;7 弹性装置;72~第二端邵;91 第一端部;c卜第一定位部;D 显示单元;el 第一作用部;e21、 e22 表面;nl 4翁入方向;N12 第二参考方向;N21 第一既定方向;pl 第一既定位置;rl 第一参考位置;Wl 组合结构;x 行程;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A、图1B。图1A是表示本技术的一电子装置E-l的示 意立体图,图1B是表示根据图1A中的电子装置E-l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 立体图。如图1A、图1B所示,电子装置E-1主要包括了一第一本体1、 一显单元D、 一第二本体2、 一第三本体3、 一控制单元4、 一轴件6(请先参阅 图2B)与一弹性装置7(请先参阅图2B)。第一本体1包括了相互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可在第一参考位置与第二参考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分离方式而设置于该第一本体,该第二本体包括第一定位部与第一作用部;以及第三本体,以可在第一既定位置与第二既定位置之间切换而耦接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之间,该第三本体包括第二定位部与第二作用部;当该第三本体切换至该第一既定位置时,该第三本体的该第二定位部卡合于该第二本体的该第一定位部且沿着一参考方向而压迫于该第二本体的该第一定位部,如此可将该第二本体定位在该第一参考位置;当该第三本体自该第一既定位置切换至该第二既定位置,该第三本体的该第二作用部沿着不同于该参考方向的一既定方向而压迫于该第二本体的该第一作用部,如此使该第二本体可自该第一参考位置移动至该第二参考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震
申请(专利权)人: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