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双电源转换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主真空断路器、备用真空断路器、轨道和轨道车;轨道车在沿着轨道向着接近主电源接线触头方向移动时,带动主真空断路器和备用真空断路器向着接近主电源接线触头方向移动、最终可使主真空断路器的进线柱与主电源接线触头闭合、主真空断路器的出线柱与主电源出线触头闭合;轨道车在沿着轨道向着接近备用电源接线触头方向移动时,带动主真空断路器和备用真空断路器向着接近备用电源接线触头方向移动、最终可使备用真空断路器的进线柱与备用电源接线触头闭合、备用真空断路器的出线柱与备用电源出线触头闭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化、稳定性和安全性均比较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配电自动化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双电源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力网络中,有许多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例如煤矿和炼油厂,这些单位 一旦发生停电事故,将会给单位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所以在这些单 位的供电系统中,都需要备有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当主电源出现停电事故时,备用电源 必须立即投入恢复供电,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要通过双电源切换机构在主电源和备用 电源之间进行手动切换或自动切换。传统的双电源切换机构是釆用两台高压开关柜加一套极其复杂的电气联锁装置,严 防两条回路并列运行。这种双电源装置有以下三大缺陷(1)闭锁不可靠目前,电气 连锁可靠性太低,严禁使用,机械连锁装置国家又无统一设计规范标准,只能由各地自 行设计、改造。(2)操作复杂,且容易卡塞,造成电力事故;(3)投资大,需购两台开 关柜,然后设计闭锁装置,再改装到开关柜上。另外还有一种困难是,主电源和备用电源的电压不同,相差较大,例如10KV的主电源和24KV的备用电源,如何在这两路电源之间实现转换,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化、稳定性和安全性均比较好的智能双电源转 换装置。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双电源转换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 壳体内的主真空断路器、备用真空断路器、轨道和可沿着轨道往复移动的轨道车;所述 主真空断路器包括三个进线柱、三个出线柱和三个用于通断所述各进线柱和与其相应的 一个出线柱之间电路的真空灭弧机构;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也包括三个进线柱、三个出 线柱和三个用于通断所述各进线柱和与其相应的一个出线柱之间电路的真空灭弧机构; 所述主真空断路器的进线柱和出线柱均设置在其远离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的一侧端;所 述备用真空断路器的进线柱和出线柱均设置在其远离所述主真空断路器的一侧端;壳体 内还设有用于与主真空断路器的进线柱和出线柱电连接的三个主电源接线触头和三个4主电源出线触头,所述各主电源接线触头与主真空断路器的一个进线柱配合,所述各主 电源出线触头与主真空断路器的一个出线柱配合;壳体内还设有用于与备用真空断路器 的进线柱和出线柱电连接的三个备用电源接线触头和三个备用电源出线触头,所述各备 用电源接线触头与备用真空断路器的一个进线柱配合,所述各备用电源出线触头与备用 真空断路器的一个出线柱配合;所述主真空断路器主体和备用真空断路器并排设置在轨 道车上;所述轨道车位于主电源接线触头和备用电源接线触头之间,也即所述主真空断 路器主体和备用真空断路器也位于主电源接线触头和备用电源接线触头之间;所述轨道 车在沿着轨道向着接近主电源接线触头方向移动时,带动所述主真空断路器和所述备用 真空断路器向着接近主电源接线触头方向移动、最终可使所述主真空断路器的进线柱与 所述主电源接线触头闭合、所述主真空断路器的出线柱与所述主电源出线触头闭合;所 述轨道车在沿着轨道向着接近备用电源接线触头方向移动时,带动所述主真空断路器和 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向着接近备用电源接线触头方向移动、最终可使所述备用真空断路 器的进线柱与所述备用电源接线触头闭合、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的出线柱与所述备用电 源出线触头闭合。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是铠装式壳体。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设有主电源触头固定板和备用电源触头固定板;所述 主电源接线触头和主电源出线触头固定设置在所述主电源触头固定板上;所述备用电源 接线触头和备用电源出线触头固定设置在所述备用电源触头固定板上。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真空断路器的进线柱和出线柱是上下两排设置;所述备用 真空断路器的进线柱和出线柱也是上下两排设置。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轨道车的动力为手动、电动或手电动混合动力。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真空断路器的进线柱与所述主电源接线触头闭合、和所述 主真空断路器的出线柱与所述主电源出线触头闭合是同步闭合;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的 进线柱与所述备用电源接线触头闭合、和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的出线柱与所述备用电源 出线触头闭合也是同步闭合。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电压互感器,所述电压互感器设置在所述轨道 车的正上方的壳体内壁上。上述技术方案中,该装置还包括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所述三个主电源出线触 头的出线与第一变压器电连接;所述三个备用电源出线触头的出线与第二变压器电连 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各主电源出线触头与相应的一个备用电源出线触头电连接。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l)本技术中,由于采用了两台真空断路器并排 设置在轨道车上,利用轨道车的移动来带动两台真空断路器移动,从而实现在两路电源 之间切换,其结构同利用两台开关柜以及相应的机械连锁装置相比,结构较为简单,同 时由于两台真空断路器分别是各自独立通断与闭合,工作性能上也较为稳定、可靠。(2) 本技术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电压互感器,所述电压互感器设置在所述 轨道车的正上方的壳体内壁上;由于高压电路所用互感器体积较大,本技术将其设 置在轨道车的正上方的壳体内壁上,使得本技术具有占地较小的优点。(3) 本技术中,所述各主电源出线触头与相应的一个备用电源出线触头电连 接,在具体使用中,再将其与外接变压器电连接,这种结构主要是针对主电源电压和备 用电源电压相同时优先采用的简化结构。(4) 本技术中,该装置还包括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所述三个主电源出 线触头的出线与第一变压器电连接;所述三个备用电源出线触头的出线与第二变压器电 连接。这种结构是针对主电源电压和备用电源电压不相同时优先采用的结构,利用第一 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将主电源电压和备用电源电压变为可以直接给负载供电用的适合 电压,有效克服了难以在不同电压的双电源之间切换的技术难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2是图1所示智能双电源转换装置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所示标记为壳体l,主真空断路器2,进线柱21,出线柱22,主电源接线触 头23,主电源出线触头24,备用真空断路器3,进线柱31,出线柱32,备用电源接线 触头33,备用电源出线触头34,轨道4,轨道车5,主电源触头固定板6,备用电源触 头固定板7,电压互感器8,第一变压器91,第二变压器92。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图1和图2显示了本技术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本技术第一 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智能双电源转换装置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结 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一种智能双电源转换装置,见图1至图2,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 内的主真空断路器2、备用真空断路器3、轨道4和可沿着轨道4往复移动的轨道车5;所述轨道车5的动力为手动、电动或手电动混合动力。所述主真空断路器2包括三个进 线柱21、三个出线柱22和三个用于通断所述各进线柱21和与其相应的一个出线柱22 之间电路的真空灭弧机构(图上未画出);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3也包括三个进线柱31、 三个出线柱32和三个用于通断所述各进线柱31和与其相应的一个出线柱32之间电路 的真空灭弧机构(图上未画出);所述主真空断路器2的进线柱21和出线柱22是上下两排设置;所述备用真空断路 器3的进线柱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双电源转换装置,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主真空断路器(2)、备用真空断路器(3)、轨道(4)和可沿着轨道(4)往复移动的轨道车(5);所述主真空断路器(2)包括三个进线柱(21)、三个出线柱(22)和三个用于通断所述各进线柱(21)和与其相应的一个出线柱(22)之间电路的真空灭弧机构;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3)也包括三个进线柱(31)、三个出线柱(32)和三个用于通断所述各进线柱(31)和与其相应的一个出线柱(32)之间电路的真空灭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真空断路器(2)的进线柱(21)和出线柱(22)均设置在其远离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3)的一侧端;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3)的进线柱(31)和出线柱(32)均设置在其远离所述主真空断路器(2)的一侧端; 壳体(1)内还设有用于与主真空断路器(2)的进线柱(21)和出线柱(22)电连接的三个主电源接线触头(23)和三个主电源出线触头(24),所述各主电源接线触头(23)与主真空断路器(2)的一个进线柱(21)配合,所述各主电源出线触头(24)与主真空断路器(2)的一个出线柱(22)配合; 壳体(1)内还设有用于与备用真空断路器(3)的进线柱(31)和出线柱(32)电连接的三个备用电源接线触头(33)和三个备用电源出线触头(34),所述各备用电源接线触头(33)与备用真空断路器(3)的一个进线柱(31)配合,所述各备用电源出线触头(34)与备用真空断路器(3)的一个出线柱(32)配合; 所述主真空断路器(2)主体和备用真空断路器(3)并排设置在轨道车(5)上;所述轨道车(5)位于主电源接线触头(23)和备用电源接线触头之间,也即所述主真空断路器(2)主体和备用真空断路器(3)也位于主电源接线触头(23)和备用电源接线触头之间; 所述轨道车(5)在沿着轨道(4)向着接近主电源接线触头(23)方向移动时,带动所述主真空断路器(2)和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3)向着接近主电源接线触头(23)方向移动、最终可使所述主真空断路器(2)的进线柱(21)与所述主电源接线触头(23)闭合、所述主真空断路器(2)的出线柱(22)与所述主电源出线触头(24)闭合; 所述轨道车(5)在沿着轨道(4)向着接近备用电源接线触头(33)方向移动时,带动所述主真空断路器(2)和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3)向着接近备用电源接线触头(33)方向移动、最终可使所述备用真空断路器(3)的进线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文秀,苏杭,陈勇,
申请(专利权)人:郑文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