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高密度布线基板,其包含一基板本体、二第一连接垫组、一第二连接垫组以及一第三连接垫组,该第一连接垫组具有二第一连接垫及二第一线路,各该第一线路连接各该第一外侧角隅,该第二连接垫组设置于该第一连接垫组的该些第一线路之间,各该第二线路连接各该第二内侧角隅,且各该第二线路具有一连接该第二连接垫的第一区段、一连接该第一区段的弯折区段及一连接该弯折区段的第二区段,各该第三连接垫位于各该第一线路及各该第二线路之间,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内侧角隅邻近各该第二线路且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外侧角隅邻近各该第一线路,其中各该第二线路的该第一区段位于该些第三连接垫之间。(*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板布线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密度布线基板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目前消费者对于电子产品要求皆趋向轻、薄、短、小,因此相对电子产品内部 布线密度必须提高,进而使得线路编排更加困难且超出探针卡及测试机台的测试范围。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 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 的高密度布线基板,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技术,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 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高 密度布线基板,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该基板本体的该表面上具有较高的布线密度且 亦符合探针卡及测试机台的测试范围,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 技术提出的一种高密度布线基板,其包含一基板本体,其具有一表面;二第一连接垫 组,其设置于该基板本体的该表面,该第一连接垫组具有二相对的第一连接垫及二第一线 路,各该第一连接垫具有一第一内侧角隅及一相对于该第一内侧角隅的第一外侧角隅,各 该第一线路连接各该第一连接垫的该第一外侧角隅;一第二连接垫组,其设置于该第一连 接垫组的该些第一线路之间,该第二连接垫组具有二相对的第二连接垫及二第二线路,各 该第二连接垫具有一第二内侧角隅及一相对于该第二内侧角隅的第二外侧角隅,各该第二 线路连接各该第二连接垫的该第二内侧角隅,且各该第二线路具有一连接该第二连接垫的 第一区段、一连接该第一区段的弯折区段及一连接该弯折区段的第二区段;以及一第三连 接垫组,其具有二相对的第三连接垫及二第三线路,各该第三连接垫位于各该第一线路及 各该第二线路之间,且各该第三连接垫具有一第三内侧角隅及一相对于该第三内侧角隅的 第三外侧角隅,各该第三线路连接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外侧角隅,各该第三连接垫的 该第三内侧角隅邻近各该第二线路且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外侧角隅邻近各该第一线 路,其中各该第二线路的该第一区段位于该些第三连接垫之间。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 现。前述的高密度布线基板,其中所述的另包含有一第四连接垫组,该第四连接垫组 设置于该些第二线路之间且该第四连接垫组具有一第四连接垫及一连接该第四连接垫的 第四线路,各该第二线路的该弯折区段位于该第三连接垫及该第四连接垫之间。前述的高密度布线基板,其中所述的各该第二线路的该第二区段位于该第三线路 及该第四连接垫之间。前述的高密度布线基板,其中所述的各该第一连接垫具有一连接该第一外侧角隅 的第一外侧边及一相对于该第一外侧边的第一内侧边,各该第一连接垫的该第一内侧边为 相邻。前述的高密度布线基板,其中所述的各该第二连接垫具有一连接该第二内侧角隅 的第二内侧边及一相对于该第二内侧边的第二外侧边,各该第二连接垫的该第二内侧边为 相邻且各该第二外侧边及各该第一线路为相邻。前述的高密度布线基板,其中所述的各该第三连接垫具有一连接该第三外侧角隅 的第三外侧边及一相对于该第三外侧边的第三内侧边,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内侧边及 各该第二线路的该第一区段为相邻且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外侧边及各该第一线路为 相邻。前述的高密度布线基板,其中所述的各该第二连接垫具有一连接该第二内侧角隅 的第二内侧边,各该第一线路的该第一内侧边及各该第二线路的该第二内侧边位于同一直 线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 技术提供一种高密度布线基板,该高密度布线基板包含一基板本体、二第一连接垫组、 一第二连接垫组以及一第三连接垫组,该基板本体具有一表面,该第一连接垫组设置于该 基板本体的该表面,该第一连接垫组具有二相对的第一连接垫及二第一线路,各该第一连 接垫具有一第一内侧角隅及一相对于该第一内侧角隅的第一外侧角隅,各该第一线路连接 各该第一连接垫的该第一外侧角隅,该第二连接垫组设置于该第一连接垫组的该些第一线 路之间,该第二连接垫组具有二相对的第二连接垫及二第二线路,各该第二连接垫具有一 第二内侧角隅及一相对于该第二内侧角隅的第二外侧角隅,各该第二线路连接各该第二连 接垫的该第二内侧角隅,且各该第二线路具有一连接该第二连接垫的第一区段、一连接该 第一区段的弯折区段及一连接该弯折区段的第二区段,该第三连接垫组具有二相对的第三 连接垫及二第三线路,各该第三连接垫位于各该第一线路及各该第二线路之间,且各该第 三连接垫具有一第三内侧角隅及一相对于该第三内侧角隅的第三外侧角隅,各该第三线路 连接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外侧角隅,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内侧角隅邻近各该第二 线路且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外侧角隅邻近各该第一线路,其中各该第二线路的该第一 区段位于该些第三连接垫之间。由于该第一连接垫组的该些第一线路连接于该些第一连接 垫的该些第一外侧角隅,该第三连接垫组的该些第三线路连接于该些第三连接垫的该些第 三外侧角隅,而该第二连接垫组的该些第二线路则连接于该些第二连接垫的该些第二内侧 角隅,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 优点使得该基板本体的该表面上具有较高的布线密度且亦符合探针卡及测试机台的测试 范围。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 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 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一种高密度布线基板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该高密度布线基板的局部放大图。 100高密度布线基板 110基板本伺111表面 120第一连接垫组12l第一连接垫 121a.第一内侧角隅121b第一外侧角隅 12lC第一外侧边12ld第一内侧边 122第一线路 130第二连接垫组13l第二连接垫 131a.第二内侧角隅131b第二外侧角隅 13lC第二内侧边13ld第二外侧边 132第二线路132a,第一区段 132b弯折区段132(第二区段 140第三连接垫组14l第三连接垫 141a.第三内侧角隅141b第三外侧角隅 14lC第三外侧边l,41d第三内侧边 142第三线路 150第四连接垫组151第四连接垫 152第四线路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高密度布线基板其具体实施方式1结构1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l及图2,其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一种高密度布线基板100包含一基板本伺g 1101二第一连接垫组1201一第二连接垫组。[301一第三连接垫组140以及一第四连接垫组150,该基板本伺1 10具有一表面I l l,该第一连接垫组120设置于该基板本体110的该表面1 1 1,该第一连接垫组[20具有二相对的第一连接垫[21及二第一线路。[22,各该第一连接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密度布线基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板本体,其具有一表面; 二第一连接垫组,其设置于该基板本体的该表面,该第一连接垫组具有二相对的第一连接垫及二第一线路,各该第一连接垫具有一第一内侧角隅及一相对于该第一内侧角隅的第一外侧角隅,各该第一线路连接各该第一连接垫的该第一外侧角隅; 一第二连接垫组,其设置于该第一连接垫组的该些第一线路之间,该第二连接垫组具有二相对的第二连接垫及二第二线路,各该第二连接垫具有一第二内侧角隅及一相对于该第二内侧角隅的第二外侧角隅,各该第二线路连接各该第二连接垫的该第二内侧角隅,且各该第二线路具有一连接该第二连接垫的第一区段、一连接该第一区段的弯折区段及一连接该弯折区段的第二区段;以及 一第三连接垫组,其具有二相对第三连接垫及二第三线路,各该第三连接垫位于各该第一线路及各该第二线路之间,且各该第三连接垫具有一第三内侧角隅及一相对于该第三内侧角隅的第三外侧角隅,各该第三线路连接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外侧角隅,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内侧角隅邻近各该第二线路且各该第三连接垫的该第三外侧角隅邻近各该第一线路,其中各该第二线路的该第一区段位于该些第三连接垫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惠愈,陈怡雯,王启明,马宇珍,
申请(专利权)人:颀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