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插座和多极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681611 阅读:3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确保了实用性和与现有多极插头之间的兼容性的同时、增加了极数的多极插头和多极插座。作为解决手段,本实施方式的5极插头包括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第1~第5电极(11a~11e)、用于对各电极(11)之间进行绝缘的由绝缘体构成的绝缘环(12a~12d)。第5电极(11e)与其他电极(11a~11d)相比,在芯柱部(14)上的外径大。5极插座(20)具有:由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性的壳体(21);第1~第5导电端子(23a~23e);开关用端子(24a、24b);以及安装在第4导电端子(23d)上且位于作为插座入口的开口部分处的进退部件(挡块)(25)。进退部件(25)以向壳体(21)的开口突出的方式受力,且当突出时,限制该开口的直径,使其变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为进行电连接的电连接器的插座和插头,特别涉及多极插座和多极 插头。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作为便携音乐播放器所使用的插头,大多提供3极、4极的多极插头。但 是,近年来的便携音乐播放器具备多种功能,由于需要具备多功能遥控功能的原因等,希望 进一步增加极数。为了迎合这种要求,在下述专利文献1 4中公开了 5极以上的多极插头和多极插座。专利文献1 日本实用新案登录第254574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登录实用新案第3078619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许第3569658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2-134237号公报上述专利文献1 4所公开的多极插头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多极化,即对插针 (pin)的轴向表面进行细分来增加电极,或者在插针的前端设置电极,或者在设于插针根部 周围的筒状部(插头罩)的内外侧面上设置电极。但是,在对插针的轴向进行细分来增加极数的方法中,随着极数增加,绝缘环和电 极的壁厚变薄,难以制造。并且,芯柱的中心电极(tip:触头)也变细,所以,无法确保插头 的强度。尤其在2.5φ的插头的情况下,插针(芯柱)部分本来就细,所以,很难在确保实用 性的同时实现芯柱部分的5极化。并且,在将插针的根部的插头罩作为电极的情况下,形成了与社团法人电子信息 技术产业协会的标准所规定的现有的双极插头和3极插头形状不同的多极插头。与具有这 种插头罩电极的多极插头组合使用的多极插座,多数情况下无法与现有标准所规定的多极 插头相连接,对于需要单独构造的多极插头和多极插座而言,在与现有的多极插头之间的 兼容性方面存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确保了实用性及与 现有多极插头之间的兼容性的同时、增加了极数的多极插头和多极插座。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多极插头具有彼此绝缘的多个电极依次露出于表面 的芯柱部,该多极插头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柱部上的最根部侧的电极是具有比其他电极的 直径大的直径的大直径电极。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多极插座与多极插头连接,该多极插头具有彼此绝缘的多个电极 依次露出于表面的芯柱部,该多极插座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其形成有收容所述多极插 头的芯柱部的插头收容空间以及作为通向所述插头收容空间的入口的开口 ;多个导电端子,其以在与所述多极插头连接时,分别与所述电极电接触的方式,面向所述插头收容空间 而设置;以及进退部件,其向所述壳体的开口中突出,由此来限制该开口的直径,使其变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多极插座和多极插头,能够在确保实用性和与现有多极插头之间的 兼容性的同时增加极数。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5极插头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5极插头的剖面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5极插座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5极插座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图5是放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4导电端子和进退部件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5极插头与5极插座连接后的状态的剖面图。图7是从下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5极插头与5极插座连接后的状态的图。图8是从下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5极插座与现有的3极超小型单头插头连接后 的状态的图。标号说明10:5极插头;11 电极;12:绝缘环(collar) ; 14 芯柱部;15 凸缘部;16 引线 部;20 5极插座;21 壳体;23 导电端子;24 开关用端子;25 进退部件(stopper 挡 块)。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多极插头,以5 极的超小型单头插头(cp2.5mm)为例来进行说明,作为多极插座,以与该5极超小型单头 插头连接的5极插座为例来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多极插头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 方式的5极插头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5极插头的剖面立体图。如图1和图2所示,5极插头10由以下部分构成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第1 第5 电极Ila lie ;用于对各电极11之间进行绝缘的由绝缘体构成的绝缘环12a 12d。并 且,由这些电极11和绝缘环12,形成了作为插入插座侧的部分的柱状的芯柱部14、位于芯 柱部14的根部且呈法兰状突出的凸缘部(旋纽部)15、以及将配线与各电极11连接的引线 部16。柱状的第1电极(tip 触头)lla位于芯柱部14的中心,其前端露出于芯柱部14 的表面,该露出部与插座侧的端子进行电接触。在第1电极Ila的外侧,隔着作为绝缘层的 第1绝缘环12a,配置有筒状的第2电极(环状)lib。而且,朝向芯柱部14的外侧,以同样 的方式,依次设置有第2绝缘环12b、第3电极(环状)11c、第3绝缘环12c、第4电极(环 状)lid、第4绝缘环12d、第5电极(环状)lie。对于以这种方式依次设置在同一轴上的电极11和绝缘环12,从芯柱部14的前端 侧朝向凸缘部15,在表面上,呈环带状依次露出第1电极11a、第1绝缘环12a、第2电极 lib、第2绝缘环12b、第3电极11c、第3绝缘环12c、第4电极lid、第4绝缘环12d、第5电极lie。该各个电极11在芯柱部14上的露出表面与后述的5极插座的导电端子电接触。并且,在凸缘部15处,第5电极lie的一部分呈环带状突出而形成法兰部。该凸 缘部15的位于芯柱部14侧的侧面15a为基准面,作为规定芯柱部14中的各电极11的露 出位置时的基准。在引线部16中,从凸缘部15侧朝引线部16的前端,也在表面上依次露出第5电 极lie、第4绝缘环12d、第4电极lid、第3绝缘环12c、第3电极11c、第2绝缘环12b、第 2电极lib、第1绝缘环12a、第1电极11a。而且,在引线部16中,在各电极11的露出部位 连接有引线。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5极插头10的与最根部侧(凸缘部15侧)的凸缘部15邻 接的部分中露出于芯柱部14的表面的第5电极lie,与其他电极Ila Ild相比,在芯柱部 14上的外径大。芯柱部14中的其他电极Ila Ild的外径为(p2.5mm,而第5电极lie的 外径为φ3.Omrn,与第I 第4电极Ila Ild的外表面相比,第5电极lie的外表面向外 侧突出0. 25mm。另外,在第5电极lie的在芯柱部14上的露出表面的前端侧部分,形成有直径从 前端侧朝根部侧逐渐变大的引导用锥形(taper)部lle_l,使得从Cp2.5mm的第4绝缘环 12d的外表面平滑地连接到φ3.0_的第5电极lie的外表面。当然,用于将外径彼此不同 的、第5电极lie在芯柱部14上的外表面与第4电极Ild的外表面平滑地连接的锥形部, 也可以不形成在第5电极lie上,而是可以形成在第4电极Ild上,还可以形成在第4绝缘 环12d上。这样,在第5电极lie向外侧突出的情况下,即使增加第5个电极,也基本不需要 减薄第1 第4电极Ila lld,能够确保与4极插头的电极和绝缘环相同的厚度。由此,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增加极数,也不会使制造变得困难,而且还能确保具有实用性的构造 上的强度。接着,参照图3和图4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多极插座的结构。图3是本实施方式 的5极插座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5极插座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如图3和图4所示,5极插座20具有由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性的壳体21 ;第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极插头,其具有彼此绝缘的多个电极依次露出于表面的芯柱部,该多极插头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柱部上的最根部侧的电极是具有比其他电极的直径大的直径的大直径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泉荣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EX想士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