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85832 阅读:3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翼、电动升降机构、步进电机和控制模块,所述电动升降机构对称设置在尾翼两侧,所述电动升降机构为平行连杆机构,所述平行连杆机构上端与尾翼两侧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固定在车身上,所述步进电机设置在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转轴处,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步进电机和速度传感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根据车速需要,使尾翼能够升起从而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加大抓地力的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轿车尾翼,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以根据车主的使用需要调节的自适 应可变轿车尾翼。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作为代步工具,很多年轻的车主越来越 注重于车辆的运动性能和改装潜力,因此加装动感而又能起到空气动力学作用的尾翼成为很 多人的选择。简单地说,尾翼就是为了减少高速行驶中产生的浮力而设计的。下面简单地说明一下上 浮力产生的原因如果把空气看作是有形的东西,汽车在高速行驶的时候,车前部空气会分 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从车辆的上部通过, 一部分从车辆的下部通过。相同时间内,车上部的 空气经历的路程要长于下部流经的空气,可以想见,车辆上部的气压要小于下部,这样就产 生了从下往上压力差。极端情况下,汽车产生的升力能抵消掉汽车的重力,等于车辆悬浮起 来完全失去抓地力,这对高速行驶的车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通过加装尾翼可以把上述过程颠倒过来,做成下部行程长,上部行程短的结构,这样就 能获得一个向下的气流压力(负升力),抵消车辆的升力。而且现在大部分跑车都是采用后轮 驱动,尾翼此时提供的负升力正好作用在车辆后部,对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加大抓地力很有 好处。实际上,汽车在低速时,气流对汽车的影响较小,尾翼的作用根本不大,所以较小的汽车(小于2.0L的汽车)装扰流板作用不大,装尾翼更是显得很笨重。只有车的速度经常超过 90KM/h,这时空气阻力明显地影响着汽车的行驶性能,空气动力学套件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此外,尾翼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油耗上升,在汽车后部气流分离时会有大量的涡流产生, 涡流是需要大量能量才能产生的,换而言之,就是汽车的动力被大量地消耗掉了。现在大部 分的消费者选择的都是经济型轿车,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型,因此自适应尾翼能根据车主需 要对尾翼进行调节的功能显得更为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根据车速需要,使尾翼能够升起从而提 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加大抓地力的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 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翼、电动升降机构、步进电机和控制模块, 所述电动升降机构对称设置在尾翼两侧,所述电动升降机构为平行连杆机构,所述平行连杆 机构上端与尾翼两侧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固定在车身上,所述步进电机 设置在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转轴处,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步进电机和速度传感器相连接。 本技术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的工作原理-在汽车的中控台上设有一个控制按钮,当尾翼功能启动,尾翼将进入工作状态,在车速 高于九十公里每小时时自动打开,当尾翼功能关闭,尾翼将不工作。由以上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通过设置电动升降机构, 将尾翼与升降机构相连,使尾翼可以根据车速的需要自动打开,从而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加 大抓地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连接于三厢轿车时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放大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如图1 2所示,本技术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包括尾翼l、电动升降机构2、歩进 电机3和控制模块,所述电动升降机构2对称设置在尾翼两侧,所述电动升降机构2为平行 连杆机构,所述平行连杆机构上端与尾翼1两侧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固 定在车身上,所述步进电机3设置在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转轴处,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歩进 电机和速度传感器相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平行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2K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 杆24;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的左端分别与车身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2的右端 与第三连杆23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2的右端与第四连杆24的下端转动连接,所 述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的上端分别与尾翼1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2和第三连 杆23相互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互相平行,所述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 杆24互相平行。如图2所示,尾翼安装于三厢轿车后备箱盖上时,所述平行连杆机构设置于后背箱盖与 车身接缝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左端转动连接于接缝处的后备箱盖上。当达到需要 使用尾翼的速度时控制模块驱动电机升起尾翼,线束与尾灯线束整合,平时尾翼紧贴后背箱盖,出于美观考虑可以使所述尾翼的翼面与后备箱盖的的表面面差一致,尾翼收起状态时, 翼面与后备箱面重合为一体。对于两厢轿车可将尾翼设计在车身顶部尾端,所述平行连杆机构设置于车身顶部尾端的 两侧接缝处与车顶密封条位置重合,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左端转动连接于车身顶部面 板的侧面接缝处。普通状态下,尾翼与车顶A面一体,与三厢车类似,在尾翼启用以后,尾翼将从车身滑出。机构与三厢车类似。权利要求1. 一种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翼(1)、电动升降机构(2)、步进电机(3)和控制模块,所述电动升降机构(2)对称设置在尾翼(1)两侧,所述电动升降机构(2)为平行连杆机构,所述平行连杆机构上端与尾翼(1)两侧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固定在车身上,所述步进电机(3)设置在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转轴处,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步进电机和速度传感器相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连杆机构包括第 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 二连杆(22)的左端分别与车身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1)的右端与第三连杆(23)下 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2)的右端与第四连杆(24)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的上端分别与尾翼(1)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2)和第三 连杆(23)相互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互相平行,所述第三连杆 (23)和第四连杆(24)互相平行。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连杆机构设置于 后背箱盖与车身接缝处,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的左端转动连接于接缝处的 后备箱盖上。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连杆机构设置于 车身顶部尾端的两侧接缝处,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的左端转动连接于车身 顶部面板的侧面接缝处。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1)的翼面与后 备箱盖的的表面面差一致,尾翼收起状态时,翼面与后备箱面重合为一体。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1)的翼面与车 身顶部面板尾端的表面面差一致,尾翼收起状态时,翼面与车身顶部面板重合为一体。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翼、电动升降机构、步进电机和控制模块,所述电动升降机构对称设置在尾翼两侧,所述电动升降机构为平行连杆机构,所述平行连杆机构上端与尾翼两侧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固定在车身上,所述步进电机设置在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转轴处,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步进电机和速度传感器相连接。本技术可以根据车速需要,使尾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翼(1)、电动升降机构(2)、步进电机(3)和控制模块,所述电动升降机构(2)对称设置在尾翼(1)两侧,所述电动升降机构(2)为平行连杆机构,所述平行连杆机构上端与尾翼(1)两侧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固定在车身上,所述步进电机(3)设置在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转轴处,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步进电机和速度传感器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侃黄颖杰周翔陆子青陈扬戴超刘金玲章春潮张子良唐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