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拨动开关,包括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盖体和安装在所述盖体上的拨动机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相互对应的静触点和动触点、与所述动触点连动的动作机构和用于推动所述动触点的弹性部件,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静触点电连接的引出端子,所述拨动机构包括与所述动作机构相互抵推的拨动端,所述动作机构包括与所述拨动端相互抵推的接触部,所述拨动端适于转动并带动与所述接触部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动触点运动。这样即使动触点与静触点由于电流所产生的电弧意外焊接粘连,也可以通过该结构的特点而强制分开,从而增加了开关的可靠性,延长了开关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开关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拨动开关。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开关的开、断过程中,设置在动触头上的动触点与 静触点容易被电流所产生的电弧意外焊接粘连,在断开时由于与动触头 连接的弹簧弹力过小,无法将动触头上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分断,开关失 去通断功能,造成开关不可靠,影响开关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 供一种结构简单、可强制脱扣,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的拨动开关。根据本技术提出一种拨动开关,包括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的盖体和安装在所述盖体上的拨动机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相互对应的 静触点和动触点、与所述动触点连动的动作机构和用于推动所述动触点 的弹性部件,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静触点电连接的引出端子,所述 拨动机构包括与所述动作机构相互抵推的拨动端,所述动作机构包括与 所述拨动端相互抵推的接触部,所述拨动端适于转动并带动与所述接触 部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动触点运动。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推动开关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所述接触部为一斜面结构,所述拨动端可沿所述斜面结构滑动。 所述拨动端为设置在所述拨动机构上的凸条。 所述凸条为表面打光结构。所述拨动机构包括扳手、与所述动作机构抵推的活动板、将所述扳 手和所述活动板连接为一体的钥匙。所述盖体上设置有一转轴,所述活动板安装在所述转轴上并适于绕 转轴转动。所述动作机构包括与所述拨动机构抵推的活动架、与所述动触点连 动的动触架、设置在所述活动架和所述动触架之间的弹性体。所述动触点设置在一动触头上,所述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动触头与 所述动触架相对的一侧。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所述弹性体为弹簧。所述弹性部件一端抵靠动触头,另外一端抵靠壳体。 所述拨动机构设计成一体结构。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拨动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优占.八"*首先,本技术提供的拨动开关中所述拨动机构与动作机构相互 抵推,且所述拨动机构可以沿所述动作机构的斜面部滑动,保证了动触 点的移动力度和距离,这样即使动触点与静触点由于电流所产生的电弧 意外焊接粘连,也可以便可通过该结构的特点而强制分开,避免了因弹 簧的弹力不足而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无法分开的的情况的发生,增加了开 关的可靠行,延长了开关的使用寿命;其次,所述接触部采用表面打光 结构,使所述接触部更加光滑增加了开关使用的灵活度,再次,所述弹 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动触头与所述动触架相对的一侧在保证了可强制分开的情况下,增加了静触点与动触点的抵推力,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良 好。本技术附加的方面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 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方面和优点从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 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l是根据本技术所述拨动开关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时带有局部剖视示意图2是根据本技术所述拨动开关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时带有局 部剖视示意图3是根据本技术所述拨动开关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时整体示 意图4是根据本技术所述拨动开关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时结构示 意图5是根据本技术所述拨动开关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时分解结 构示意图6是根据本技术所述拨动开关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时分解结 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实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 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用于解释本技术,所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而不能解释为 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见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拨动开关,包括 壳体1、安装在所述壳体1上的盖体2和安装在所述盖体2上的拨动机构 4,所述盖体2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1,所述壳体l内设 置有相互对应的静触点5和动触点6、与所述动触点6连动的动作机构7 和用于推动所述动触点6的弹性部件3,所述弹性部件3用于产生使所述 动触点6与所述静触点5接触的力,在没有其他外力作用下,通过弹性 部件的作用所述静触点5和所述动触点6是相互接触的。所述弹性部件 可以为弹簧。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与所述静触点5电连接的引出端子51, 所述引出端子51可以与电路中的电缆线连接,此处的引出端子一般为成 对出现的,所述拨动机构4包括与所述动作机构7相互抵推的拨动端41, 所述动作机构7包括与所述拨动端41相互抵推的接触部71,所述拨动端 41适于转动并带动与所述接触部71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动触点6运动。 所述拨动端41可以转动,当拨动端41在不同位置时与接触部71的不同 位置抵推,这样就使与所述动作机构7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为动触点6 与所述动作机构7是连动的这样就使动触点6相对于静触点5的位置发 生了变化。由于采用此种结构为拨动端41与接触部71刚性的抵推,从 而防止了由于弹簧弹力不够而使动、静触点粘连后不易分开的情况的发 生,提高了开关使用的安全性。参见图1至图6,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接触部71为一斜面结构, 所述拨动端41可沿所述斜面结构滑动。当拨动端41沿接触部71向下滑 动时,动作机构7整体向上运动,带动所述动触点6向上运动直到动触 点6与静触点5紧密接触;相反地,当拨动端41沿接触部71向上滑动 时,动作机构7整体向下运动,带动所述动触点6向下运动直到动触点6与静触点5完全分离。由此可知要控制动触点6和静触点5的接触和分 离只需要使拨动端41的位置发生变化,即拨动机构4转动即可,即通过 控制扳手43即可。此类结构不只依靠现有技术中弹簧的弹力来使静触点 5与动触点6的分开或接触,使开关的使用更加可靠。参见图l、图5、图6,根据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例,所述拨动 端41为设置在所述拨动机构4上的凸条,所述凸条为表面打光结构。采 用此结构所述拨动端41可以方便地在所述接触部71向上滑动,使操作 更加方便,省力。参见图l、图5、图6,根据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例,所述拨动 机构4包括扳手43、与所述动作机构7抵推的活动板44、将所述扳手43 和所述活动板44连接为一体的钥匙45。通过设置所述钥匙45可以防止 误操作使动触点6和静触点5意外闭合或接触。使开关的安全性进一步 提高。当然整个拨动机构4也可以设计为一体结构。参见图l,根据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例,所述盖体2上设置有一 转轴21,所述活动板44安装在所述转轴21上并适于绕转轴21转动。需 要说明的是,所述转轴21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参见图l、图5、图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动作机 构7包括与所述拨动机构4抵推的活动架72、与所述动触点6连动的动 触架73、设置在所述活动架72和所述动触架73之间的弹性体74,例如, 所述弹性体74为弹簧。设置弹性体74可以增加活动架72与动触架73 的抵推力,从而增加推动开关中静触点5、动触点6之间的抵推力,而且, 也增加了拨动机构4与所述动作机构7的抵推力。所述动触点6设置在 一动触头61上,所述弹性部件3设置在所述动触头61与所述动触架73 相对的一侧。参见图1、图2、图5,根据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例,所述弹性部件3 —端抵靠在动触头6,另外一端抵靠在壳体1上,动触头6产生的 热量直接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拨动开关,包括壳体(1)、安装在所述壳体(1)上的盖体(2)和安装在所述盖体(2)上的拨动机构(4),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相互对应的静触点(5)和动触点(6)、与所述动触点(6)连动的动作机构(7)和用于推动所述动触点(6)的弹性部件(3),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与所述静触点(5)电连接的引出端子(51),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动机构(4)包括与所述动作机构(7)相互抵推的拨动端(41),所述动作机构(7)包括与所述拨动端(41)相互抵推的接触部(71),所述拨动端(41)适于转动并带动与所述接触部(71)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动触点(6)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春开,
申请(专利权)人:郑春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