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23006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太阳能电池,包含:一透明的基板、一呈透明状并铺设于该透明基板顶面的第一导电层、一铺设于该第一导电层顶面的金属氧化层、一铺设于该金属氧化层顶面的光电转换层,及一铺设于该光电转换层顶面的第二导电层。金属氧化层是以透明状并可导电的掺铝氧化锌材料制成,且金属氧化层的顶面是蚀刻成尖锐凹凸的形状。通过位于该第一导电层顶面并以掺铝氧化锌材料制成的金属氧化层,以降低传导电流的阻抗,同时通过金属氧化层可蚀刻的特性以于其顶面上蚀刻出可减少光源反射的锯齿形状或角锥形状,提升光电转换效率。(*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光电转换效率 较高的太阳能电池。
技术介绍
参阅图1, 一般太阳能电池的构造是在一玻璃基板11顶面上依序成形一第一导电层12、 一光电转换层13,及一第二导电层14。使用时 入射光线经玻璃基板11底面往上照射,经折射后,光线通过玻璃基板 U与第一导电层12后,到达光电转换层13,以使光电转换层13产生 电子流与电洞流,并经过该第一、第二导电层12、 14传送至外部。但是, 一般第一导电层12与光电转换层13间的介面是呈平面, 入射光线折射进入光电转换层13前,部分光源会被上述第一导电层12 与光电转换层13间的平面反射而远离光电转换层13,使得光源未完全 被光电转换层13吸收,造成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电转换效率较高的太阳能电池。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包含 一透明的基板、 一呈透明状并铺 设于该透明基板顶面的第一导电层、 一铺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方的光 电转换层,及一铺设于该光电转换层顶面的第二导电层。并且,本实 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还包含一金属氧化层,金属氧化层是以透明状并 可导电的掺铝氧化锌材料制成并铺设于该第一导电层顶面,且金属氧 化层的顶面是蚀刻成尖锐凹凸的形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位于该第一导电层顶面并以掺 铝氧化锌材料制成的金属氧化层,以降低传导电流的阻抗,同时通过 金属氧化层可蚀刻的特性以于其顶面上蚀刻出可减少光源反射的锯齿 形状或角锥形状,提升光电转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般太阳能电池的侧面视图;图2是本技术太阳能电池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3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较佳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4是本技术太阳能电池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2与图3,本技术太阳能电池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透明的基板2,及依序铺设于基板2顶面的一第一导电层3、 一金属氧 化层4、 一光电转换层5及一第二导电层6。本实施例中该基板2是以玻璃材料制成,但是实际实施时也可以 其他透光材料制成,实施范围不以基板2材料为限。该第一导电层3是铺设于该透明基板2顶面。该第一导电层3是 以透明导电的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电层3的材料是选自于 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锌,但是实施范围不以第一导电层3的材料为限。该金属氧化层4是以透明状并可导电的掺铝的氧化锌材料制成, 并铺设于该第一导电层3顶面,且金属氧化层4的顶面是蚀刻成尖锐 凹凸的形状,本实施例中该金属氧化层4的顶面是蚀刻成锯齿形状, 但是实际实施时也可将金属氧化层4的顶面蚀刻成其他尖锥的形状, 实施范围不以金属氧化层4的顶面形状为限。该光电转换层5铺设于该金属氧化层4顶面,且光电转换层5可 接受由该基板2照射进入的光源71,并产生光电效应而造成电子流与 电洞流。该第二导电层6是以导电材料制成并铺设于该光电转换层5顶面, 且上述电子流与电洞流经由该第一、第二导电层6输出至外部以供运 用。该光电转换层5与第二导电层6非本技术的特征,以下不再 多做说明。借此,由于该金属氧化层4是呈透明状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质, 当金属氧化层4叠合于该第一导电层3顶面后,等于是并联于第一导电层3顶面,降低第一导电层3的面电阻,减少第一导电层3与金属 氧化层4传递电子流与电洞流的损耗。且更重要的是可利用蚀刻技术 在金属氧化层4顶面刻出预定设计的形状,以使经过第一导电层3的 光源71到达金属氧化层4顶面时,部分光源72折射进入光电转换层5, 部分光源73被金属氧化层4的斜顶面反射后,照射到另一斜面时,部 分光源74又折射进入光电转换层5,部分光源75反射,也就是利用金 属氧化层4的锯齿状顶面可减少反射远离光电转换层5的光源,提升 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以下续以本技术的第一导电层3与金属氧化层4的相关尺寸规格范围与面电阻的关系做一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电层3的厚度范围是1500 2000埃 (Angstrom, 10的-10次方米),该金属氧化层4成型于该第一导电层3 顶面时的厚度范围是4000 8000埃。请同时参阅表一,表一为各种厚度的第一导电层3与金属氧化层4 组合前、后的面电阻数值,当第一导电层3厚度于2000埃时,其面电 阻为9 Q /□,该金属氧化层4厚度为8000埃时,其面电阻为10 Q /□, 同时设置2000埃厚度的第一导电层3及8000埃厚度的金属氧化层4 时虽可大幅降低面电阻至4.7Q/口,减少该光电转换层5产生的电子 流或电洞流的耗损,但是整体的制作成本却大幅提升增加65%,而且 厚度过大的金属氧化层4也大幅影响光源的穿透率,因此以成本与穿 透率考虑下,第一导电层3的厚度势必小于2000埃,金属氧化层4厚 度势必要小于8000埃。<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表一 各种厚度的第一导电层与金属氧化层组合前、后的面电阻数值另外,当第一导电层3厚度于1500埃时,其面电阻为15Q/口, 该金属氧化层4厚度为4000埃时,其面电阻为20Q/口,结合的面电 阻为8.6Q/口,如第一导电层3厚度小于1500埃,且该金属氧化层4 厚度小于4000埃时,易造成面电阻高于9Q/口以上,而有电子流或电 洞流损耗过大的缺点。本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导电层3厚度就是1500埃,该金属氧化层4 厚度为4500埃、波谷厚度为500埃,其结合的面电阻为8.2Q/口,可 降低电流损耗。且最重要的是,将该金属氧化层4设置于该第一导电层3顶面后, 可用蚀刻技术在金属氧化层4顶面上刻出锯齿表面或尖锥表面的形状, 以提升光源进入光电转换层5的比例,本技术太阳能电池经实验 测试后,如将该金属氧化层4蚀刻成锯齿状,且蚀刻出的波峰厚度为 3900 7000埃,且波谷厚度为100 1000埃时,可大幅增加光电转换 效率1 3%。本技术太阳能电池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大致与第一较佳 实施例相同,其不同处在于该金属氧化层4的顶面是蚀刻成四方角锥 形状,以降低光源反射远离光电转换层5,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综观上述,本技术通过位于该第一导电层3顶面并以掺铝氧 化锌材料制成的金属氧化层4,以降低传导电流的阻抗,同时通过金属 氧化层4可蚀刻的特性以在其顶面上蚀刻出可减少光源反射的锯齿形 状或角锥形状,提升光电转换效率,所以确实可达到本技术的目 的。权利要求1、一种太阳能电池,包含一块透明的基板、一层呈透明状并铺设于该透明基板顶面的第一导电层、一层铺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方的光电转换层,及一层铺设于该光电转换层顶面的第二导电层;其特征在于太阳能电池还包含一层金属氧化层,金属氧化层是以透明状并可导电的掺铝氧化锌材料制成并铺设于该第一导电层顶面,且金属氧化层的顶面是蚀刻成尖锐凹凸的形状。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氧化层是蚀刻出锯齿形状。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氧化层是蚀刻出角锥形状。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的厚度范围是1500 20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电池,包含:一块透明的基板、一层呈透明状并铺设于该透明基板顶面的第一导电层、一层铺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方的光电转换层,及一层铺设于该光电转换层顶面的第二导电层;其特征在于: 太阳能电池还包含一层金属氧化层,金属氧化层是以透明状 并可导电的掺铝氧化锌材料制成并铺设于该第一导电层顶面,且金属氧化层的顶面是蚀刻成尖锐凹凸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泳钊郑博仁简谷卫黄导阳
申请(专利权)人:北儒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