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供应器的多风扇散热架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21495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源供应器的多风扇散热架构,改善了传统散热风扇风流不均而造成电源供应器散热效果不佳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散热架构具有设置在一电源供应器壳体任一端面的一扇框,其中,该扇框具有一入风端及一出风端,该入风端与该出风端之间具有多个气流通道,且各气流通道中设有一风扇座,每一风扇座设有一连结该扇框的连接部并装设有一风扇本体以提供该电源供应器散热气流,由此增加散热风量及风压,使该电源供应器内各零件可均匀受风而提升散热效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供应器的多风扇散热架构,尤指 一种 用于电源供应器以^是供散热效果的多风扇散热架构。
技术介绍
由于计算才几系统中各装置,如中央处理器、石更盘才几、显示卡等, 其处理速度、运转速度不断攀升导致l吏用功率日益增加的情况下, 使电源供应器必须具备更高的输出功率才足以供应计算才几系统所 需的电力,而随着电源供应器输出功率的增加,势必造成电源供应 器内部电子零件工作温度上升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电源供应器 的转换功率又能有效改善工作温度上升的问题而提供散热的效果, 已成为当下电源供应器厂商所需面对的技术难题。为有效改善电源供应器工作温度上升的问题,使电源供应器可 在适当的环境下提供计算机系统所需的电力,除了在电源供应器相 应的端面i殳置散热风扇以引导空气形成对流之外,目前现有的解决 方案主要有两种, 一种解决方案为^是高散热风扇的转速以增加风压及风速,如中国台湾第M286413号专利案所示,该专利案提出智能 型电源供应器的才支术,可通过一温度传感器感应电源供应器内部的 温度,当电源供应器负载功率提高而导致电源供应器内部温度上升 时,该温度传感器即输出 一感测信号以驱动一控制芯片来提升风扇 的转速而快速降低当下的工作温度;而另 一解决方案如中国台湾第 M334618号、第M334623号、第M329263号、第M320119号、第M318756号专利案所示,上述各专利案的共通之处在于,电源供应 器上设置有一个大尺寸(如12cm、 14cm等)的散热风扇,以便增 加散热面积而提升散热效果。但随着散热风扇尺寸增加,风扇轴心的体积势必增大才能保持 风扇旋转的平4軒度,而提升风扇转速不^f旦容易产生噪音,且需尺寸 较大的马达才足以提供高转速,因此,风扇轴心的体积亦随之增加 以便于装设马达,如此一来,当风扇运转形成散热气流时, -使受限 于风扇轴心体积过大之故而无法将散热气流均匀引导至风扇轴心 处,导致电源供应器内对应风扇轴心的电子零件所受的气流不均, 甚至有无法受风的可能,而造成电源供应器散热不均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缺陷,使电源供应器 内各零件可均匀受风,而有效降^f氐运转时的工作温度。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源供应器的多风扇散热 架构,该散热架构包括设置在一 电源供应器壳体任一端面的 一扇 才匡,该扇才匡具有一入风端及一出风端,其中,该入风端与该出风端 之间具有多个气流通道,并在各气流通道中"i殳有一风扇座,且每一 风扇座设置一连接部以连结该扇框并装设一风扇本体,由此产生多 个散热气流以增加散热风量及风压,4吏该电源供应器内各零件可均 匀受风。经由以上可知,本技术相4交于已知4支术达到的有益效果在 于提升电源供应器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架构另一^L角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架构另一^L角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散热架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散热架构另一—见角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散热架构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散热架构另一^L角示意图。 图9为本技术的散热气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i兌明及才支术内容,玉见参照附图i兌明如下如图l及图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电源供应器的多风扇散 热架构,该电源供应器IO在壳体的任一端面设有一开口 11以设置 该散热架构,由此^是供电源供应器10散热气流,值得注意的是, 该散热架构包括一设置在该电源供应器10壳体任一端面的扇框20, 该扇框20位于相对电源供应器10的内部,亦可设于电源供应器10 壳体的端面之上而相对电源供应器10的外部,其两侧分别具有一 入风端25及一出风端26,并以一隔离网12罩i殳该入风端25,而该入风端25与该出风端26之间具有多个气流通道27,各气流通道 27均设有一风扇座21,且各风扇座21设有连结该扇框20的连接 部22并装i殳一风扇本体30,通过这些气流通道27中的风扇本体 30提供多个散热气流,以增加电源供应器10的散热风量及风压, 使该电源供应器10内每一零件皆可均匀受风,进而提升该电源供 应器10的散热效果,如是构成本技术的主要架构;且在图1 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这些气流通道27相互连通,且各风扇座 21以其连4妻部22相连结,而各风扇本体30可相互并联以耳又4寻相同 的电力,使该些风扇本体30具有相同的转速。除此之外,各风扇本体30亦可通过独立供电而产生不同的转 速,且如图3及图4所示,在该入风端25与该出风端26之间设置 连结该扇才匡20a的阻隔部23,以1更区隔各气流通道27的散热气流, 以避免风扇本体30转速不同时,各气流通道27的散热气流相互干 护乙,且该阻隔部23与各风扇座21的连4妻部22相4妄,并在连结该 阻隔部23的连4妾部22上设有走线部221, 4吏各风扇本体30的电力 线经由走线部221引导该阻隔部23,再通过该阻隔部23出线。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扇框20、 20a,对应电源供应器10的壳体 呈四边形的形状且i殳置有四个风扇本体30, ^f旦本技术并不局限 于四边形的实施方式,亦可依据电源供应器10内需4是供散热气流 的位置来调整其外观及风扇本体30的数目,如图5及图6所示, 此实施例中的扇框20b内配置有三个风扇本体30,且扇框20b的外 观依据风扇本体30排列的方式呈L形的形状,并以阻隔部23区隔 气流通道27,而风扇本体30的电力线亦通过走线部221引导该阻 隔部23出线;再者,本技术也可如图7及图8所示呈三边形 的扇框20c以配置三个风扇本体30,此实施例中该扇才匡20c的阻隔 吾卩23亦连才妄各风扇座21的连4姿部22,净争另'J的是,i亥扇冲匡20c的一 边框上设有一与该阻隔部23相4妄的集线部24,且相邻于该边沖匡的7二个风扇座21以便具有走线部221的连接部22连接该集线部24, 使该二个风扇座21的风扇本体30其电力线由走线部221引导至集 线部24,而另 一风扇座21则通过具有走线部221的连接部22连接 该阻隔部23, 4吏其风扇本体30的电力线经走线部221、阻隔部23 引导该集线部24出线。综上所述,本技术不"i仑扇才匡20、 20a、 20b、 20c的外7见或 风扇本体30的数目及其走线方式,皆可如图9所示,通过设在同 一扇才匡20、 20a、 20b、 20c的多个风扇本体30 ^是供多个散热气;危, 使电源供应器10内的各零件均可受风进行散热,由此避免为了增 加散热效果而加大风扇本体30尺寸或提高其转速,造成散热气流 不均或对应风扇本体30轴心的零件无法受风的现象。经由以上可知,本技术相4交于已知才支术达到的有益效果在 于提升电源供应器10的散热效果。上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C的等 效变化与》务饰,皆应为本技术的4支术范畴。权利要求1. 一种电源供应器的多风扇散热架构,所述散热架构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供应器的多风扇散热架构,所述散热架构设置在一电源供应器(10)的壳体内以提供所述电源供应器(10)散热气流,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架构包括: 一扇框,设置在所述电源供应器(10)壳体的任一端面且具有一入风端(25)及一出风端(2 6),所述入风端(25)与所述出风端(26)之间具有多个气流通道(27),且各所述气流通道(27)中设有一风扇座(21),各所述风扇座(21)又设有一连接部(22)以连结所述扇框; 多个风扇本体(30),分别设置在所述风扇座(21)上 ,并在所述气流通道(27)上形成多个散热气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继宗刘家诚刘文祺
申请(专利权)人:全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