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19178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包括:一导线架,其具有多数个接脚,又每一该接脚是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以及一本体,其是结合于该导线架上并形成有一碗杯,又该些第一端部是外露于该碗杯中,而该些第二端部是分别延伸至该本体的外部,其特征在于该碗杯的深度是大于0.8毫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藉以增加碗杯的反射面积,并使得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可在碗杯中充分混光,藉此达到提升混光效果的功效。(*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特别是 涉及一种应用于提升多色发光二极管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发光二极管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不但可将发光二极管应用 于显示器的背光^t块中,也可将发光二极管应用于日常照明中。然而,为了 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应用效率,大都希望能不断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及混光效果。因此,如何能藉由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的设计,再进一步提高 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及混光效果是目前努力研发的目标。请参阅图1、图2所示,图1是现有习知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10的剖 面图。图2是现有习知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IO的立体图。现有习知发光二 极管座体结构10是包括至少二接脚11;以及一本体12。接脚11是分别设 置于本体12的两侧,且每一接脚11可分别设置于本体12所形成的一^:杯 13中,并延伸至本体12的外部适当位置处,用以作为后续制程的接点。每 一接脚11间是藉由本体12相互绝缘,而发光二极管14可设置在其中一接 脚11上,并以打线的方式与接脚11电性相连,以进一步在接脚11上施加 电压而使发光二极管14发光。请参阅图1所示,当设置多颗发光二极管14于碗杯13中时,由于碗杯 13的深度D过浅,例如大约介于0. 4毫米及0. 8毫米之间,而造成碗杯13 中斜面131的面积过小,所以发光二极管14所发出的光线无法有效地利用 斜面131进行多次反射,进而导致发光二极管14发出的光线混光不均匀,也 无法使发光二极管14所发出的光线有效地朝正向出光,因此使得发光二极 管14的亮度一直无法有效提升。尤其是当设置多色发光二极管14于现有 习知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10中时,因碗杯13过浅,所以容易造成各色发光 二极管14发出的光线无法在碗杯13中充分地混光。此外,由于需在碗杯13中填入封装胶体15,以完成发光二极管14的封 装,但是因为现有习知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10中的碗杯13过浅,所以在进 行点胶作业时,不容易控制封装胶体15的胶量,而容易发生溢胶的情况,并 且容易使得点胶优良率下降。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 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3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 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 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 极管座体结构,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 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 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且配合学理的运 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 座体结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使其更加具有实用 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 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习知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存在的 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所要解决 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藉由增加碗杯的深度,以达到提升混光效果、发光亮度以 及点胶优良率的功效,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包括 一导线架,其具有多数个接脚,又每一该接脚是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以及一本体,其是结合于该导线架上并形成有一碗杯,又该些第一端部是外露于该碗杯中,而该些第二端部是分别延伸至该本体的外部,其特征在于该碗杯的深度是大于0. 8毫米。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迷的导线架具 有六该接脚,且该些接脚的该第 一端部间藉由该本体彼此电性分离。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迷的该些第二 端部的每一第二端部是延伸设置于该本体的侧面及底面。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迷的碗杯的深 度是介于1. 7毫米至2. 6毫米之间。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碗杯的深 度是介于1. 73毫米至1. 83毫米之间。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碗杯的深 度是介于1. 75毫米至1. 81毫米之间。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迷的本体的总高度是介于2毫米至3. 6毫米之间。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本体的总 高度是介于2, 3毫米至3. 3毫米之间。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本体的总 高度是介于2, 69毫米至2. 79毫米之间。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碗杯具有 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该第一表面是与该第二表面间形成有一第一 夹角。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夹角 是介于35度至55度之间。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夹角 是介于40度至50度之间。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夹角 是介于43度至47度之间。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 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 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 管座体结构,其包括一导线架,其具有多数个接脚,又每一接脚是具有一 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以及一本体,其是结合于导线架上并形成有一碗 杯,又第一端部是外露于碗杯中,而第二端部是分别延伸至本体的外部,其 特征在于碗杯的深度是大于0. 8毫米。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导线架可具有六接脚,且接脚的第一 端部间藉由本体;f皮此电性分离。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每一第二端部可延伸设置于本体的 侧面及底面。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碗杯的深度可介于1.7毫米至2.6 毫米之间、1, 73毫米至1, 83毫米之间或1. 75毫米至1. 81毫米之间。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本体的总高度可介于2毫米至3.6 毫米之间、2. 3毫米至3. 3毫米之间或2. 69毫米至2. 79毫米之间。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碗杯可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 面,且第一表面是与第二表面间可形成有一第一夹角,而第一夹角可介于 35度至55度之间、40度至50度之间或43度至47度之间。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 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1、 藉由增加碗杯的深度,以增加碗杯的斜面面积,并藉此提升发光二极 管的混光效果。2、 藉由增加碗杯的深度,以增加碗杯的容置空间,藉此降低封装胶体溢胶情况的发生。3、由于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因碗杯的深度增加而提升,因此可将发光二 极管应用于户外使用。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包括导线架,以及本体。导线架具有多数个接脚,又每一接脚是具有第一 端部及第二端部,而本体是结合于导线架上并形成有碗杯,又接脚的第一 端部是外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导线架,其具有多数个接脚,又每一该接脚是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以及 一本体,其是结合于该导线架上并形成有一碗杯,又该些第一端部是外露于该碗杯中,而该些第二端部是 分别延伸至该本体的外部,其特征在于该碗杯的深度是大于0.8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富
申请(专利权)人:必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