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的门卡合装置。在电梯的门卡合装置中,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经多个联动连杆机构设置在轿厢门上。联动连杆机构通过使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联动地移位来改变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之间的间隔。通过用于开闭轿厢门的驱动电动机,动力传递体向轿厢门的开闭方向运动。在第一卡合部件上,设置有与动力传递体连接的传递体连接部。通过动力传递体的运动,联动连杆机构使第一卡合部件与轿厢门的开闭方向平行地移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电梯的轿厢门和层站门同步驱动的门卡合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电梯的门卡合装置中,第一和第二滑橇件(runner)通过一 对连杆机构而联动,从而与层站门的卡合滚轮卡合以及解除卡合。各连 杆机构具有调节构件,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轿厢门上;以及关 节部件,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调节构件的一端部连接。关节部件以能 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滑橇件连接。调节构件的另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 式与第二滑橇件连接。调节构件与通过驱动电动机而循环的驱动带连接。 并且,通过驱动带的循环,调节构件转动,从而第一和第二滑橇件进行 开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5 — 170680号公报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门卡合装置中,由于驱动带与调节构件连接, 当驱动带循环时,调节构件转动,所以驱动带的与调节构件连接的连接 部通过调节构件的转动而从理想的直线轨道被下压,由此驱动带的张力 变大。此外,由于第一和第二滑橇件在开闭的同时还在上下方向移位, 所以需要在第一和第二滑橇件的上下方确保有退避空间。另外,由于驱 动带的动作经调节构件传递至第一和第二滑橇件,所以驱动带与第一和 第二滑橇件的运动不一致,难以对第一和第二滑橇件的开闭速度进行调 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 电梯的门卡合装置,该门卡合装置能够进一步使动力传递体进行直线移动,能够减小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在上下方向的移位量,能够使第一和 第二卡合部件的运动与动力传递体的运动一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梯的门卡合装置包括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 件,它们设置于轿厢门,该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通过改变在轿 厢门的开闭方向上彼此之间的间隔来与设置于层站门的层站门侧卡合部 卡合;以及多个联动连杆机构,它们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 于轿厢门,该多个联动连杆机构支撑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并 且通过使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联动地移位来改变第一卡合部件 与第二卡合部件之间的间隔,在第一卡合部件上设置有与动力传递体连 接的传递体连接部,该动力传递体通过用于开闭轿厢门的驱动电动机而 向轿厢门的开闭方向运动,通过动力传递体的运动,联动连杆机构使第 一卡合部件与轿厢门的开闭方向平行地移位。附图说明图1是从层站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述的电梯的门卡合装置 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之间的间隔縮小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3是从层站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述的电梯的门卡合装置 的主视图。图4是从层站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述的电梯的门卡合装置 的主视图。图5是从层站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所述的电梯的门卡合装置 的主视图。图6是从层站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所述的电梯的门卡合装置 的主视图。图7是从层站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所述的电梯的门卡合装置 的主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图1是从层站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述的电梯的门卡合装置的主视图。在图中,在轿厢门1的上部固定有基板2。在基板2上设置有 第一卡合部件(驱动侧卡合翼片)3以及第二卡合部件(从动侧卡合翼片) 4。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的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平行。此外,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在轿厢门1的开闭方向(图1中的 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之间的间 隔可以变化。当轿厢移动至门区域内时,设置在层站门(未图示)上的 作为层站门侧卡合部的卡合滚轮5位于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之间。 在该状态下,通过改变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之间的间隔,第一和第 二卡合部件3、 4与卡合滚轮5卡合。在该示例中,通过使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之间的间隔縮小,如 图2所示,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与卡合滚轮5卡合、即夹持卡合滚 轮5。由此,轿厢门l和层站门成为一体地移动的状态。此外,通过使第 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之间的间隔扩大,如图1所示,第一和第二卡合 部件3、 4与卡合滚轮5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在第一卡合部件3的上部,固定有作为传递体连接部的结合配件6。 结合配件6的上端部与作为动力传递体的驱动带7连接。驱动带7通过 驱动电动机(未图示)而循环,该驱动电动机是用于开闭轿厢门1的驱 动源。由此,驱动带7的与结合配件6连接的连接部沿轿厢门1的开闭 方向运动。S卩、驱动带7的动作经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的动作传递 至轿厢门1。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经上部联动连杆机构8和下部联动连杆机 构9支撑在基板2上。联动连杆机构8、 9在上下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安 装在基板2上。此外,联动连杆机构8、 9通过使第一卡合部件3和第二卡合部件4 联动地移位,来改变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之间的间隔。另外,联动连杆机构8、 9通过驱动带7的运动而使第一卡合部件3与轿厢门1的开 闭方向平行地移位。上部联动连杆机构8和下部联动连杆机构9具有相同的结构。各联 动连杆机构8、 9具有浮动支撑臂10和转动支撑臂11。浮动支撑臂10具 有第一卡合部件连接部10a,该第一卡合部件连接部10a以能够转动的方 式与第一卡合部件3连接。转动支撑臂11具有浮动支撑臂连接部lla, 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浮动支撑臂10连接;以及第二卡合部件连接部 llb,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二卡合部件4连接。此外,转动支撑臂ll支撑于轿厢门1,并能够以浮动支撑臂连接部 lla和第二卡合部件连接部llb之间的部分为中心转动。g卩、转动支撑臂 11的中间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固定在基板2上的固定轴12连接。转动支撑臂11的转动中心即固定轴12、和第一卡合部件连接部10a 配置在上下方向上的相等位置。无论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之间的间 隔如何变化,固定轴12、浮动支撑臂连接部lla以及第一卡合部件连接 部10a都构成以浮动支撑臂连接部lla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在基板2和第一卡合部件3之间设置有弓I导机构13,该引导机构13 将第一卡合部件3的运动限定于水平方向。引导机构13具有如下结构 在设置于基板2的狭缝2a中配合有引导销14,该引导销14固定在第一 卡合部件3上。狭缝2a设置成与轿厢门1的开闭方向平行。此外,引导机构13支撑第一卡合部件3的自重,并且支撑因第二卡 合部件4的自重而从转动支撑臂11传递来的、欲将第一卡合部件3抬高 的力,从而防止了驱动带7弯曲而导致第一卡合部件连接部10a和固定 轴12之间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发生偏移。在转动支撑臂11的中间部设置有凸轮部llc。在凸轮部llc的端部 设置有锁定部(阶梯部)lld。在基板2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闩锁 15,该闩锁15与上部联动连杆机构8的凸轮部llc卡合。此外,在基板 2与闩锁15之间,设置有将闩锁15压靠向凸轮部llc的按压弹簧16。当第一卡合部件3向开门方向移位、转动支撑臂11向图1中的逆时 针方向转动时,如图2所示闩锁15与锁定部lld卡合。由此,转动支撑臂ll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即使驱动带7向关门方向运动,也会维持第一和第二卡合部件3、 4与卡合滚轮5之间的卡合状态。在轿厢上,设置有对闩锁15与锁定部lld之间的卡合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的门卡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的门卡合装置包括: 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它们设置于轿厢门,该第一卡合部件和第二卡合部件通过改变在上述轿厢门的开闭方向上彼此之间的间隔来与设置于层站门的层站门侧卡合部卡合;以及多个联动连杆机构,它们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于上述轿厢门,该多个联动连杆机构支撑上述第一卡合部件和上述第二卡合部件,并且通过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件和上述第二卡合部件联动地移位来改变上述第一卡合部件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件之间的间隔,在上述第一卡合部件上设置有与动力传递体连接的传递体连接部,上述动力传递体通过用于开闭上述轿厢门的驱动电动机而向上述轿厢门的开闭方向运动, 通过上述动力传递体的运动,上述联动连杆机构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件与上述轿厢门的开闭方向平行地移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川弘,伊藤直俊,小泉喜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