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507408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蓄冰装置,其包含控制器、扰动水泵、蓄冰槽、至少一组用于流通载冷剂的载冷剂盘管、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测试蓄冷材料温度的传感器,载冷剂盘管均匀布置在蓄冰槽空间内,传感器和扰动水泵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连接,扰动水泵进水端口通过管道和蓄冰槽底部的出水端口连接,其出水端口通过管道与蓄冰槽顶部的入水端口连接,传感器均匀布置在蓄冰槽的空间内。(*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冷或蓄冷的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动态蓄冰的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的蓄冰装置,是利用电网低负荷期的廉价电力,如夜间电力,通 过载冷剂(通常为乙二醇水溶液)将制冷系统制取的冷量贮存在水中,把水冻结成冰;而在电价昂贵的电网高负荷期,如白天,将冰中的冷量释放, 从而减少电网高负荷期对电力的要求、实现电力系统"移峰填谷"的空调 系统。在供电紧张的地区,蓄冰系统可以实现"负荷转移"——将电力供 应高峰时段的冷负荷转移到电力负荷低谷时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决 电力高峰期电力供应问题。因此,该技术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和电力部门的 电力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国内迅速发展。目前由于静态制冰系统简单,现 己成为蓄冰系统的主流。然而,静态制冰法有其自身的缺点,在蓄冰槽内 冰层的增厚使热阻增大,导致制冷机的制冷系数(COP)降低,另外静态 制冰系统中还存在冰块相互粘连导致水路堵塞的现象,不但热效率较低, 造成能源浪费,冰块相互粘连导致水路堵塞还容易损坏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在蓄冷或融冰时可以 不断地对蓄冷材料进行扰动,避免传统的静态制冰系统内冰层的增厚使热 阻增大,导致制冷机的制冷系数(COP)降低的情况,克服静态制冰系统中存在的冰块相互粘连导致水路堵塞的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蓄冰装置, 其包含控制器、扰动水泵、蓄冰槽、至少一组用于流通载冷剂的载冷剂盘 管、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测试蓄冷材料温度的传感器,载冷剂盘管均匀布置 在蓄冰槽空间内,传感器和扰动水泵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连接,扰动 水泵进水端口通过管道和蓄冰槽底部的出水端口连接,其出水端口通过管 道与蓄冰槽顶部的入水端口连接,传感器均匀布置在蓄冰槽的空间内。所述载冷剂盘管由直径9. 525mm的"U"型管和直径为16mm的进水 管、回水管组成,"U"型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回水管连接,每排载冷 剂盘管上"U"型管的数量由实际所需的制冷量确是,所述"U"型管和 分别连接在"U"型管两端的进水管、回水管组成。所述"U"型管采用 铝管,所述进水管、回水管采用铝管或铜管。在蓄冰槽中布置所述载冷剂 盘管的排数也由实际所需的制冷量确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蓄冰装置在蓄冷或融冰时, 一方面通过控制 扰动水泵的运行和关闭,从而保证蓄冰槽内的蓄冷材料保持均匀的温度, 另一方面,由于载冷剂盘管的有效面积较大,使得换热效率大大提高,从 而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静态制冰系统内冰层的增厚使热阻增大,导致制冷 机的制冷系数(COP)降低情况,也克服了静态制冰系统中存在的冰块相 互粘连导致水路堵塞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载冷剂盘管主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图2为本技术蓄冰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载冷剂盘管4由直径9. 525腿的"U"型管43和直径为 16mm的进水管41、回水管42组成,"U"型管43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41、 回水管42连接,每排载冷剂盘4管由40根"U"型管43和分别连接在 "U"型管43两端的进水管41、回水管42组成。所述"U"型管43采 用铝管,所述进水管41、回水管42采用铝管或铜管。一种蓄冷装置实施方式,参见图2,控制器1选用可编程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即PLC控制器、扰动水泵2、蓄冰槽 3、载冷剂盘管4、 9个温度传感器5,以及相应的管道和数据线。9个温 度传感器5均匀的设置在蓄冰槽3的空间内,采用20排载冷剂盘管4也 均匀设置在蓄冰槽3的空间内,扰动水泵2的进水端口通过管道与蓄冰槽 3底部的出水端口相连接,扰动水泵2的出水端口通过管道与蓄冰槽3的 进水端口相连接,使扰动水泵2与蓄冰槽3构成闭合的环路。在PLC控制器1中设定温度传感器传送数据的时间间隔为2秒一 次,对所传送的数据每隔一分钟求一次平均值。蓄冰槽3在蓄冷时,均匀地分布在蓄冰槽3空间内的9个温度传感器 5分别对其所在点的蓄冷材料的温度进行检测,然后把检测数据传送到 PLC控制器1中,由PLC控制器1对其数据进行处理,使其温度的最大 值与所述平均值进行比较,当温度最大值与平均值的偏差大于5t时,PLC 控制器1控制扰动水泵2开始运行,对蓄冷材料进行扰动,使其温度分布 均匀;当温度最大值与平均值的偏差小于2t:时,PLC控制器1控制扰动 水泵2停止运行,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由于扰动水泵2对蓄冷材料的扰动 作用,使蓄冷材料形成冰浆而不会形成大面积的冰块。上述扰动水泵2的开启与关闭还可以由外设开关进行手动控制,蓄冰槽布置的温度传感器5的数量按需要确定,数量越多控制越精确。上述控制器1还可以选用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irect Digital Contml)艮口DDC控制器或单片机控制系统。 蓄冰槽3融冰时原理同上。权利要求1、一种蓄冰装置,其包括控制器(1)、扰动水泵(2)、蓄冰槽(3)、至少一组用于流通载冷剂的载冷剂盘管(4)、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测试蓄冷材料温度的传感器(5),载冷剂盘管(4)均匀布置在蓄冰槽(3)空间内,传感器(5)、扰动水泵(2)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1)连接,其特征在于,扰动水泵(2)进水端口与蓄冰槽(3)底部的出水端口连接,扰动水泵(2)的出水端口与蓄冰槽(3)顶部的入水端口连接构成闭合环路;传感器(5)均匀布置在蓄冰槽(3)的空间内。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 (1)为PLC控制器、DDC控制器或单片机控制系统。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载冷剂盘管 (4)由"U"型管(43)和进水管(41)、回水管(42)组成,"U"型管(43)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41)、回水管(42)连接组成。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 型管(43)采用直径为9.525mm的铝管,所述进水管(41)、回水管(42) 均采用直径为16mm的铝管或铜管。专利摘要一种蓄冰装置,其包含控制器、扰动水泵、蓄冰槽、至少一组用于流通载冷剂的载冷剂盘管、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测试蓄冷材料温度的传感器,载冷剂盘管均匀布置在蓄冰槽空间内,传感器和扰动水泵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连接,扰动水泵进水端口通过管道和蓄冰槽底部的出水端口连接,其出水端口通过管道与蓄冰槽顶部的入水端口连接,传感器均匀布置在蓄冰槽的空间内。文档编号F24F5/00GK201306801SQ200820131959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6日专利技术者怡 刘, 刘益才, 方沛明, 莫理光 申请人:广东力优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冰装置,其包括控制器(1)、扰动水泵(2)、蓄冰槽(3)、至少一组用于流通载冷剂的载冷剂盘管(4)、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测试蓄冷材料温度的传感器(5),载冷剂盘管(4)均匀布置在蓄冰槽(3)空间内,传感器(5)、扰动水泵(2)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1)连接,其特征在于,扰动水泵(2)进水端口与蓄冰槽(3)底部的出水端口连接,扰动水泵(2)的出水端口与蓄冰槽(3)顶部的入水端口连接构成闭合环路;传感器(5)均匀布置在蓄冰槽(3)的空间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沛明刘益才刘怡莫理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力优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