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504443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例如可以被用于将变速传动装置连接到驱动装置。尤其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离装置,其自身包括引导套和在所述引导套上轴向可移动地引导的轴承支承套,其中,所述轴承支承套可以通过环绕所述引导套的分离杆来操纵。(*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例如 可以被用于将变速传动装置连接到驱动装置。尤其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 种分离装置,其自身包括引导套和在所述引导套上轴向可移动地引导 的轴承支承套,其中,所述轴承支承套可以通过环绕所述引导套的分 离杆来操纵。
技术介绍
DE 19700930C2和DE 19727874B4公幵了一种所述方式的分离装 置。在这种传统式分离装置中,在轴承支承套上形成结构体,轴承支 承套可以通过该结构体固定在引导套上,于是,这两个构件共同与分 离杆一起被结合成为一个结构单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分离装置,其相对 于开始部分述及的传统式分离装置而具有机械方面的优点。根据本专利技术,该任务将通过一种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分离装置来解 决,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具有引导圆筒部和凸缘部的引导套,其中,所述凸缘部形成有面 对所述引导圆筒部的正面和背离所述正面的背面;轴承支承套,其轴向可移动地布置在引导套的引导圆筒部上,并 且,轴承支承套具有轴承安放区和轴承下方抓握部,并且轴承支承套 根据作用到下方抓握部上的支承力的大小可以从牵引位置位移至分离 位置;以及分离杆,其具有在下方抓握部的区域内环绕轴承支承套的接纳开口,以便把支承力或者分离力引导进入到所述下方抓握部,其中,所述分离装置的优点在于,在引导套上在下方抓握部和引导套的后端面之间延伸的区域内形成有至少两个钩形臂,其中,钩形臂在其远离下方抓握部的端部范围的区域内分别设有定位钩;并且其中,在引导套上形成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可以与定位钩构成接 合,其中,定位部形成被各个定位钩从后侧抓握的定位接触面,定位 接触面相对于通过引导套的背面(R)限定的凸缘面而与下方抓握部沿 轴向错开。这样就能够以有利方式实现一种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分离装置,在 该分离装置中,通过直接形成在所述轴承支承套上的固定结构,可以 确保分离装置的预安装状态,而不会因此出现轴承支承套的结构向后 朝向通常面对变速传动装置的背面凸出于通过所述引导套限定的后凸 缘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将如此构造定位臂,以 使得定位臂可以径向向内朝向引导套弯曲,以便解除接合状态。另选 的是,可以如此构造定位臂,以使得定位臂能够沿引导套的周向弯曲, 以便解除接合状态。也可以如此设计在定位钩和引导套的凸缘的形变的部分的相互配 合中实现的周定结构,以使得通过相对于引导套旋转轴承支承套就可 以解除接合状态。这个方案尤其在组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分离装置时被证 明是特别有利的,这是因为分离装置的预安装状态的实现和该分离装 置在该预安装状态中的固定,是通过将轴承支承套以卡口连接的方式 锁定在引导套上来实现的。优选如此设计定位臂和定位钩,它们自身优选构成轴承支承套的 一体化的组成部分,以使得在作用到所述下方抓握部上的分离力的作用下,接合状态可以被解除,其中,该布置方式将如此确定尺寸,以 使得用于解除接合状态所必须的释放力大于用于把引导套和轴承支承 套结合为一个相互保持的组件所必须的锁紧力。用于解除接合状态所 必须的释放力尤其可以通过相应地设计定位臂的横截面、通过确定弹 性模数、通过用于制造定位臂的材料以及尤其是通过定位钩配合面的 倾角或者通过相应的对应接触面的倾角来确定。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特别的方面,如此设计具有优点的定位机构,以 使得可以重现定位钩在定位接触面上的接合状态。这样即便在拆卸过 程完结之后,分离装置仍旧可以被结合成一个结构单元。通过凹部制备有用于支承定位钩的配合面的定位接触面,这也是 可行的,所述凹部在邻近于引导套的正面和外周面之间的内孔端面范 围附近的内环边缘区域内延伸。可以如此设计该凹部,以使得定位接 触面相对于凸缘面的错开尺寸至少相当于定位钩的钩长度。也可以如 此深地构造该凹部,以使得定位接触面相对于凸缘面的错开尺寸至少 相当于定位钩的钩长度和凸缘部的板厚度的和。由此就可以在定位钩 的区域内提供一个止档面,通过该止档面可以限定定位钩进入凹部的 轴向推进深度。可以如此设计在引导套和轴承支承套上实现的固定结构,以使得 在保持接合状态时实现一种抗转动固定装置,通过该抗转动固定装置 可以避免轴承支承套相对于引导套出现不允许的大的转动。用于将轴承支承套固定在引导套上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定位装置包 括优选至少两个相互关于引导套的中轴线沿直径对置的定位结构。另 选的是,优选沿周边均匀分布的多个接合结构可以被形成在引导套上 以及轴承支承套上。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细节和特征。图中图l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分离装置的轴剖图2以详图示出根据图1的分离装置的其他结构细节;图3a以轴剖详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分离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 构细节;图3b以剖面详图示出根据图3a的固定装置的构造; 图4a以轴剖图示出针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分离装置的第三变形例;图4b以细节图示出根据图4a的固定装置的其他结构细节; 图5a以轴剖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分离装置的固定装置的第四变形例的结构,在这里其具有沿周向可弹簧弹性地弯曲的钩形臂;图5b以细节图示出根据图5a的分离装置的固定装置的其他结构细节。具体实施方式图l所示的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分离装置包括引导套l,引导套l具有 引导圆筒部la和凸缘部lb,其中,凸缘部lb形成有面对引导圆筒l的正 面V和背离该正面V的背面R。轴承支承套2安放在引导套1上,轴承支承套2以轴向可移动的方式 支承在引导套l上。轴承支承套2包括轴承支承区或者轴承安放区2a和下 方抓握部2b,并且轴承支承套2根据作用到下方抓握部2b上的支承力的 大小可以从这里所示的牵引位置位移至轴向更进一步地远离凸缘部lb 的分离位置。轴承支承套2的所述位移通过分离杆3的作用实现。分离杆3具有第 一铰接部3a和第二铰接部3b,在这里,通过这两个铰接部3a、 3b之一(在 这里是3b)将通过致动器所施加的操作力引导至分离杆3,这样分离杆 3就可以相应地围绕由剩余的另一个铰接部3a限定的铰接点翻转,因此 轴承支承套2就可以按照其自身为已知的方式在引导套1上沿轴向移动。这里示出的分离装置的优点在于,至少两个定位臂4、 5形成在从 下方抓握部2b向凸缘部lb的正面V推进的区域内的引导套l上,在这里, 钩形臂4、 5在其远离下方抓握部2b的端部范围的区域内分别设有定位 钩6、 7。在这里所示的牵引位置(Einzugspositkm)中,定位钩6、 7与 定位部8、 9保持相互作用。这两个定位部8、 9的每一个都形成被定位 钩6、 7从后侧抓握的定位接触面,定位接触面相对于通过引导套l的背 面R限定的凸缘面E而与下方抓握部沿轴向错开。在这里所示的该实施例中,在引导套装置1的中心轴线X的方向上 测量的定位接触面相对于背面R的错开尺寸将如此度量,以使得这两个 定位钩6、 7不会向后凸出于所述凸缘面E。此外在这里所示的该实施例中,两个定位臂4、 5将被如此构造, 即,为了解除定位钩6、 7和定位接触面8、 9实现的接合状态,这两个 定位臂4、 5可以径向向内(也就是说朝向引导套l的外周面)弯曲。在这里所示的该实施例中,构造定位臂4、 5和定位钩6、 7,以使 得在作用到下方抓握部2b上的分离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分离装置,其包括: 引导套(1),其具有引导圆筒部(1a)和凸缘部(1b),其中,所述凸缘部(1b)形成有面对所述引导圆筒部(1a)的正面(V)和背离该正面(V)的背面(R); 轴承支承套(2),其轴向可移动地布 置在所述引导套(1)的所述引导圆筒部(1a)上,并且所述轴承支承套(2)具有轴承安放区(2a)和下方抓握部(2b),所述轴承支承套(2)根据作用到所述下方抓握部(2b)上的支承力的大小而能够从牵引位置位移至分离位置;以及 分离杆(3) ,其具有在所述下方抓握部(2b)的区域内环绕所述轴承支承套(2)的接纳开口,以便把支承力或者分离力引导进入到所述下方抓握部(2b),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套(1)上在所述下方抓握部(2b)和所述引导套(1)的后端面之间延伸的 区域内构成有至少两个钩形臂(4、5), 其中,所述钩形臂(4、5)在其远离所述下方抓握部(2b)的端部范围的区域内分别设有定位钩(6、7);并且 其中,在所述引导套(1)上构成有定位部(80、90),所述定位部(80、90)能够 与所述定位钩(6、7)接合,其中,所述定位部(80、90)形成被各个所述定位钩(6、7)从后侧抓握的定位接触面(8a),所述定位接触面(8a)相对于由所述引导套(1)的所述背面(R)限定的凸缘面(E)而与所述下方抓握部(2b)沿轴向错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德维希温克尔曼莱奥纳尔多西尔瓦
申请(专利权)人:谢夫勒两合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