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ADC电信公司专利>正文

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系统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500047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公开了一种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其允许修复由混合光纤/铜缆线携带的受损的光纤或铜导体,而不要求更换整个连接器组件或缆线。所公开的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还允许组件的各个混合光纤/铜连接器被从一个阴阳属性转换至另一阴阳属性。所公开的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还允许组件的各个混合光纤/铜连接器从混合光纤/铜连接器转换至仅为光纤连接器或仅为铜连接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用于通信电缆的连接器。更具体地讲,本专利技术涉 及。
技术介绍
已知便携式摄像机和其它数据或图像采集装置需要配备电缆,以便 向装置供电和相对于装置传输和获取数据。随着这样的装置具有越来越 大的图像或数据采集能力,需要有更大的带宽来相对于装置传输和获取 数据。提供增大的带宽的一个途径是使用光纤来相对于装置传输和获取 数据。然而,光纤可能无法向装置提供适宜的供电电能,因此仍希望具有 延伸至装置的铜或其它金属线材。在单一电缆中包括铜线材和光纤的混 合电缆已被用于满足这些装置的电源和数据传输需要。由于铜线材和光 纤电缆形成终端和连接到连接器所用的技术和器件有很大不同,因此, 用于将这种混合电缆彼此连接的各种新式连接器或方法被研制出来。这 些己有的连接器不能用于将电缆和装置互联,而是要求在电缆或连接器 中的任何一个元件受损时更换整个连接器。普通混合电缆可能包括两个或更多光纤以及一对或多对铜线材。如果这些线材或光纤中的任何一根 或是这些线材或光纤的终端受损,整个连接器必须被更换,并且所有线 材和光纤必须被重新端接。因此希望对混合连接器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混合光 纤/铜连接器组件,其允许修复混合电缆承载的受损的光纤或铜导体, 而不要求更换整个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或电缆。本专利技术还涉及用于 混合光纤/铜电缆的连接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修复混合光纤/铜电缆和 连接器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其以套件的 形式提供,以允许混合光纤/铜连接器从一个阴阳属性转换到另一阴阳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其允许组件 的混合光纤/铜连接器从混合连接器被转换到仅为光纤连接器或仅为铜 连接器。附图说明组合于此构成本申请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些方面,并且 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下面对附图作简要说明。图1是根据这里公开的专利技术的原理具有作为本专利技术各方面实施例 的特征的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示 于完全组装形态;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2-2所作的剖视图3是图1中的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4是图1-3中的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 器的分解透视图5是图4中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第一内壳半体的透视图6是图5中的第一内壳半体的俯视图;图7是图5中的第一内壳半体的仰视图; 图8是图5中的第一内壳半体的侧视图; 图9是图5中的第一内壳半体的后视图10是图4中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光纤适配器的透视图, 光纤适配器被配置成适于被安置在图5中的第一内壳半体内;图11是图4中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第二内壳半体的透视图12是图11中的第二内壳半体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1中的第二内壳半体的仰视图; 图14是图11中的第二内壳半体的后视图; 图15是第二内壳半体沿着图14中的线15-15所作的剖视图; 图16是图4中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导体架的透视图,导体 架被配置成适于被安置在图11中的第二内壳半体内; 图17是图16中的导体架的正视图18是图16中的导体架的侧视图,显示为电导体被拆下; 图19是图4中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导体架保持器的透视 图,导体架保持器被配置成适于被安置在图11中的第二内壳半体内; 图20是图19中的导体架保持器的俯视图; 图21是图19中的导体架保持器的仰视图; 图22是图19中的导体架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23是图19中的导体架保持器的后视图24是图4中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加强件夹持器的透视 图,加强件夹持器被配置成适于被安置在图11中的第二内壳半体内; 图25是图24中的加强件夹持器的俯视图; 图26是图24中的加强件夹持器的正视图; 图27是图24中的加强件夹持器的侧视图28示出了图4中的处于部分组装形态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 的第一内壳半体和第二内壳半体的顶侧透视图,第一内壳半体和第二内 壳半体被配置成可拆开地安装在一起以形成图4中的第一混合光纤/铜 连接器的内部连接器组件;ii图29示出了图4中的处于部分组装形态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 的第一内壳半体和第二内壳半体的底侧透视图;图30示出了图4中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外壳,外壳被配置 成接收图28-29中的第一和第二内壳半体;图31示出了图4中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后视图,第一混合 光纤/铜连接器示于完全组装形态;图32是沿着图31中的线32-32所作的剖视图;图33是图l-3中的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的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 器的分解透视图;图34是图33中的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第一内壳半体的透视图;图35是图34中的第一内壳半体的俯视图; 图36是图34中的第一内壳半体的仰视图; 图37是图34中的第一内壳半体的侧视图; 图38是图34中的第一内壳半体的后视图;图39是图33中的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光纤连接器保持器的 透视图,光纤连接器保持器被配置成适于被安置在图34中的第一内壳 半体内;图40是图39中的光纤连接器保持器的仰视图; 图41是图39中的光纤连接器保持器的俯视图; 图42是图39中的光纤连接器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43是图33中的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第二内壳半体的透视图;图44是图43中的第二内壳半体的侧视图; 图45是图43中的第二内壳半体的仰视图; 图46是图43中的第二内壳半体的后视图; 图47是第二内壳半体沿着图46中的线47-47所作的剖视图; 图48是图33中的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导体架保持器的透视 图,导体架保持器被配置成适于被安置在图43中的第二内壳半体内; 图49是图48中的导体架保持器的俯视图;图50是图48中的导体架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51是图48中的导体架保持器的后视图52示出了图33中的处于部分组装形态的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 器的第一内壳半体和第二内壳半体的顶侧透视图,第一内壳半体和第二 内壳半体被配置成可拆开地安装在一起以形成图33中的第二混合光纤/ 铜连接器的内部连接器组件;图53示出了图33中的处于部分组装形态的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 器的第一内壳半体和第二内壳半体的底侧透视图54示出了图33中的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外壳,外壳被配 置成接收图52-53中的第一和第二内壳半体;图55示出了图33中的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后视图,第二混 合光纤/铜连接器示于完全组装形态;图56是沿着图55中的线56-56所作的剖视图57示出了第一种四通道光纤连接器,它是通过将两个图5中的 第一内壳半体安装在一起而组装的; 图58示出了第二种四通道光纤连接器,它是通过将两个图34中的 第一内壳半体安装在一起而组装的,第二种四通道光纤连接器被配置成 与图57中的第一种四通道光纤连接器配合;图59是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被配 置为一种类似于图1-3中的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的组件的一部分;图60是图59中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图61是图59中的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 透视图62是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被配 置成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包括: 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其包括具有配合端和缆线引入端的第一外壳和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外壳内的第一内壳,第一内壳由可拆开地安装在一起的两个内壳半体形成;和 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其包括第二外壳,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被构造成适于与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配合端相配合的配合端以及缆线引入端,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外壳内的第二内壳,第二内壳由可拆开地安装在一起的两个内壳半体形成; 其中,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包 括: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内壳半体中的一个内靠近配合端的至少一个光纤适配器,以及由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内壳半体中的另一个内靠近配合端的导体架承载的至少一个电插针,位于可拆卸导体架中的所述电插针被配置成适于与固定安装在第一内壳半体中的所述一个内的电插针实现电接触; 其中,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包括可拆卸的嵌件,所述嵌件带有至少一个光纤连接器以及V形槽片,光纤连接器为可现场修复的光纤连接器,V形槽片包括V形槽,用于将端接至光纤连接器的第一光纤段与来自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组件外侧的第 二光纤段对准,嵌件安装在第二内壳半体中的一个内靠近配合端;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还包括由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内壳半体中的另一个内靠近配合端的导体架承载的至少一个电插针导体,位于可拆卸导体架中的所述电插针导体被配置成适于与固定安装在第二内壳半体中的所述一个内的电插针实现电接触; 其中,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光纤连接器被配置成适于与第一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光纤适配器配合,由第二混合光纤/铜连接器的可拆卸地安装着的导体架承载着的所述电插针导体被构造成适于与由第一混合光纤/铜连 接器的可拆卸地安装着的导体架承载着的所述电插针导体电学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斯卡敦MA克马科姆JL彼得斯KA斯克鲁扎克WM卡其马
申请(专利权)人:ADC电信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