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曳引机具有曳引机主体和通过曳引机主体而旋转的驱动绳轮。反绳轮与驱动绳轮隔开间隔地配置。在驱动绳轮和反绳轮之间绕挂有通过驱动绳轮的旋转来进行循环移动的环状的摩擦带。并且,悬吊轿厢的主绳索隔着摩擦带连续地绕挂于驱动绳轮和反绳轮。主绳索通过摩擦带的循环移动而移动,轿厢通过主绳索的移动而升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悬吊轿厢的主绳索绕挂于曳引机的驱动绳轮、并通过驱动绳轮的旋转 使轿厢升降的曳引式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在悬吊轿厢和对重的主绳索绕挂于曳引机的驱动绳轮的曳引式电梯装置中,当设 主绳索与驱动绳轮之间的摩擦系数为μ、设由在驱动绳轮的外周部形成的绳索槽的形状来 确定的系数为Κ2、设主绳索相对于驱动绳轮的卷绕角为Θ时,曳引能力r由以下的算式 (1)表示。Γ = e(u ·Κ2' θ)... (1)其中,e为自然对数的底。此外,在这种曳引式电梯装置中,主绳索的轿厢侧的张力Tl、主绳索的对重侧的张 力T2以及曳引能力Γ以满足以下的算式O)的关系的方式设计,以免在驱动绳轮与主绳 索之间产生打滑。Τ2/Τ1 ≤ Γ ... (2)其中,在算式O)中示出了 Τ2>Τ1时的各个张力Τ1、Τ2以及曳引能力Γ之间的关系。在增大曳引能力Γ的情况下,根据算式(1),只要增大摩擦系数μ、系数Κ2以及 卷绕角θ中的至少一个的值即可。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中,通过将主绳索在驱动绳轮与离开驱动绳轮地配置的反绳轮 之间卷绕多次以增大主绳索相对于驱动绳轮的卷绕角,从而实现了曳引能力的提高(参照 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145556号公报但是,当将主绳索在驱动绳轮与反绳轮之间卷绕多次时,分别施加于驱动绳轮和 反绳轮的载荷增加,因此例如曳引机等设备大型化。此外,也可以考虑通过使曳引机的位置朝上方移动以扩大驱动绳轮和反绳轮的各 个位置在高度方向的距离、来增大主绳索相对于驱动绳轮的卷绕角,但是井道的高度方向 的尺寸变大。另外,也可以考虑对形成于驱动绳轮的绳索槽的形状进行研究以增大系数Κ2的 值,但是,由于驱动绳轮与主绳索之间的接触面压力变大,因此驱动绳轮和主绳索的寿命各 自变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确保预定的 曳引能力的情况下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长寿命化的电梯装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梯装置具备轿厢,该轿厢能够在井道内升降;曳引机,该曳引机具有曳引机主体和通过曳引机主体而旋转的驱动绳轮,该曳引机产生使轿厢升降的驱动 力;反绳轮,该反绳轮与驱动绳轮隔开间隔地配置;环状的摩擦带,该摩擦带绕挂在驱动绳 轮与反绳轮之间,并通过驱动绳轮的旋转而进行循环移动;以及主绳索,该主绳索隔着摩擦 带连续地绕挂于驱动绳轮和反绳轮,并悬吊轿厢。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述的电梯装置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驱动绳轮和摩擦带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述的电梯装置的纵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述的电梯装置的纵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4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述的电梯装置的纵剖视图。图中,在井道1内 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2和一对对重导轨3。轿厢4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在各个轿厢导轨 2之间,对重5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在各个对重导轨3之间。轿厢4具有正面、背面、一对侧面、底面以及顶面。在轿厢4的正面设有轿厢出入 口 4a。轿厢4的背面在轿厢4的进深方向与轿厢4的正面对置。轿厢4的各个侧面配置在 各个轿厢导轨2之间,且轿厢4的各个侧面在轿厢出入口如的正面宽度方向相互对置。对重5在轿厢4的背面侧升降。因此,在对井道1进行垂直投影时的投影面内,轿 厢4和对重5在轿厢4的进深方向相互并排配置。另外,包含各个轿厢导轨2的平面与包 含各个对重导轨3的平面平行。在井道1的上部设有机房6。在机房6的地面固定有机械座7。曳引机8和反绳 轮9支承于机械座7。曳引机8产生使轿厢4和对重5升降的驱动力。并且,曳引机8具有曳引机主体 10和驱动绳轮11,曳引机主体10包含电动机,驱动绳轮11设置于曳引机主体10,并通过曳 引机主体10而旋转。驱动绳轮11以水平配置的绳轮轴为中心旋转。反绳轮9与驱动绳轮11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反绳轮9以能够自如旋转的方式 设置于与驱动绳轮11的绳轮轴平行配置的绳轮轴。而且,反绳轮9配置在比驱动绳轮11 的位置要低的位置。驱动绳轮11和反绳轮9例如由钢材或铸铁等构成。在驱动绳轮11和反绳轮9之间绕挂有环状的摩擦带12。通过对驱动绳轮11与反 绳轮9之间的间隔进行调节来对摩擦带12赋予预定的张力。摩擦带12与驱动绳轮11的 旋转对应地进行循环移动。反绳轮9与摩擦带12的循环动对应地旋转。多根主绳索13隔着摩擦带12连续地绕挂于驱动绳轮11和反绳轮9。轿厢4和对 重5由主绳索13悬吊在井道1内。在该示例中,主绳索13是金属制的绳索。并且,在该示 例中,主绳索13的一端部与轿厢4连接,主绳索13的另一端部与对重5连接。主绳索13伴随着摩擦带12的循环移动而移动。轿厢4和对重5通过主绳索13的移动而在井道1内升降。当轿厢4和对重5升降时,轿厢4被各个轿厢导轨2引导,对重 5被各个对重导轨3引导。图2是表示图1中的驱动绳轮11和摩擦带12的剖视图。图中,在驱动绳轮11的 外周部设有多条沿着驱动绳轮11的旋转方向的配合槽14。在该示例中,配合槽14的截面 形状形成为具有底边的V状。摩擦带12由具有耐磨性的高摩擦材料构成。作为高摩擦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聚氨 酯橡胶或树脂等。因此,摩擦带12的材料是比驱动绳轮11、反绳轮9以及主绳索13各自 的材料都要柔软的材料。在摩擦带12的内周面设有与各条配合槽14配合的多个配合凸部 15。在摩擦带12的外周面设有供各条主绳索13插入的多条绳索槽16。各个配合凸部15 和各条绳索槽16沿着摩擦带12的长度方向配置。另外,在该示例中,摩擦带12的宽度尺 寸与驱动绳轮11的厚度尺寸相同。在摩擦带12内埋设有沿着摩擦带12的长度方向的多条芯体17。各条芯体17分 别构成为环状。并且,各条芯体17在摩擦带12的宽度方向并排配置。而且,各条芯体17 由强度比摩擦带12的高摩擦材料的强度要高的材料(高强度材料)构成。在该示例中,使 用钢丝作为芯体17。由此,能够防止摩擦带12的断裂。在驱动绳轮11与摩擦带12之间、反绳轮9与摩擦带12之间、以及各条主绳索13 与摩擦带12之间,产生预定的摩擦力。由此,摩擦带12进行与驱动绳轮11的旋转对应的 循环移动,各条主绳索13进行与摩擦带12的循环移动对应的移动。并且,驱动绳轮11与摩擦带12之间的最大摩擦力以及反绳轮9与摩擦带12之间 的最大摩擦力比各条主绳索13与摩擦带12之间的最大摩擦力要大。此处,所谓最大摩擦 力是指相互接触的部件之间即将产生打滑前的摩擦力。因此,即便是在各条主绳索13相对 于摩擦带12打滑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摩擦带12相对于驱动绳轮11和反绳轮9打滑。在这种电梯装置中,环状的摩擦带12绕挂在驱动绳轮11和反绳轮9之间,悬吊轿 厢4的各条主绳索13隔着摩擦带12连续地绕挂于驱动绳轮11和反绳轮9,因此,通过摩擦 带12的循环移动,能够使驱动绳轮11的旋转力也作用于反绳轮9的位置。因此,能够分别 在驱动绳轮11和反绳轮9处将驱动绳轮11的旋转力传递至各条主绳索13。由此,能够以 将主绳索13相对于驱动绳轮11的卷绕角与主绳索13相对于反绳轮9的卷绕角相加而得 的角度作为对曳引能力有帮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包括: 轿厢,该轿厢能够在井道内升降; 曳引机,该曳引机具有曳引机主体和通过所述曳引机主体而旋转的驱动绳轮,该曳引机产生使所述轿厢升降的驱动力; 反绳轮,该反绳轮与所述驱动绳轮隔开间隔地配置;环状的摩擦带,该摩擦带绕挂在所述驱动绳轮与所述反绳轮之间,并通过所述驱动绳轮的旋转而进行循环移动;以及 主绳索,该主绳索隔着所述摩擦带连续地绕挂于所述驱动绳轮和所述反绳轮,并悬吊所述轿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光井厚,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