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太阳能面板的转向结构,其与太阳能面板的下侧连接,转向结构包含一支撑件、一传动座、一护盖及一挡止块,传动座上的一枢转轮与支撑件连接,护盖设置在传动座上且罩于传动座的枢转轮外,挡止块相对传动座而设置在支撑件,如此便能以护盖遮盖枢转轮,防止枢转轮在枢转时卷入异物造成意外,且该挡止块还可限制枢转轮在传动座上枢转的角度,而控制太阳能面板的转向角度。(*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太阳能集热器的构件、零部件或附件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太阳能 面板的转向结构。
技术介绍
太阳能面板的作用在于吸收太阳光且转换为电能,不过在将太阳光转换为电能 的过程中,会有因转换效率造成的损失,所以使太阳能面板正对太阳光,让太阳光 能垂直照射在太阳能面板上,才能达到最佳的吸收效率,而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又会 随地球自转与公转而改变,因此太阳能面板也必须同时转向,才能保持太阳光垂直 照射在太阳能面板上;因此便开发出如中国专利申请号096212956、名称"太阳能面板的旋转角度调整 装置",是在一本体上枢设蜗轮,当该本体及该蜗轮分别与太阳能面板及地面连接时, 由该本体上的动力源驱动该蜗轮枢转,便能连动太阳能面板相对地面枢转,达到让太阳能面板转向的目的;但此种技术中,该蜗轮的齿部外露,若是意外有异物巻入,将会造成装置的损 坏,甚至工作人员若工作不注意,也可能被巻入而受伤,因此安全方面具有相当大 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面板的转向结构,其以护盖遮盖枢转轮, 以提升使用上的安全性。本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面板的转向结构,其以挡止块限制该 枢转轮的枢转角度,以控制该太阳能面板的转向角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转向结构包含一支撑件、 一传动座、 一护盖及一挡止块,支撑座供固定于地面,传动座具一座体、 一动力源 及一枢转轮,座体上成型一挡块,动力源设置在座体,枢转轮枢设在座体且与动力源连接,枢转轮并与支撑件连接,护盖设置在该传动座的座体上且罩于传动座的枢 转轮外,护盖并与太阳能面板连接,挡止块相对传动座的座体的挡块而设置在支撑 件上;所述太阳能面板的转向结构,传动座的座体内枢设一驱动轴,且枢转轮与动力 源以驱动轴连接。所述太阳能面板的转向结构,驱动轴为蜗杆,枢转轮为蜗轮,驱动轴与枢转轮 啮合。所述太阳能面板的转向结构,动力源包含一动力座、 一蜗轮、 一蜗杆、 一减速 箱及一马达,动力座设置在座体,蜗轮容纳在动力座内,且蜗轮的中心受驱动轴插 设而与驱动轴同轴连接,蜗杆枢设在动力座并与蜗轮啮合,减速箱设置在动力座, 蜗杆一端并与减速箱连接,马达设置在减速箱,且马达与减速箱连接。所述太阳能面板的转向结构,该减速箱包含一齿轮座、 一控制装置及一盖体, 齿轮座设置在动力座,控制装置设置在齿轮座,盖体与齿轮座盖合,而将控制装置 容纳在齿轮座与盖体之间,齿轮座上具有一组第一齿轮组及一组第二齿轮组,第一 齿轮组与蜗杆连接并与马达啮合,第二齿轮组亦与马达啮合,控制装置具一基板、 一齿轮、二枢转块及二微动开关,齿轮与二枢转块同轴枢设在基板,且齿轮与齿轮 座的第二齿轮组啮合,各枢转块径向成型一凸块,各微动开关具一按压钮,且二微 动开关的按压钮分别与二枢转块的凸块相对而设置在基板上,二微动开关又分别与 马达连接。采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便能以该护盖遮盖该枢转轮,防止该枢 转轮在枢转时巻入异物造成意外,且以该动力源驱动该枢转轮枢转,该枢转轮又可 连动该支撑件相对该传动座枢转,当设置在该支撑件上的该挡止块随着该支撑件相 对该传动座枢转,并受到该传动座的座体的挡块挡止,便能停止该枢转轮的转动, 借此可限制该枢转轮在该传动座上枢转的角度,而控制该太阳能面板相对地面的转 向角度。附图说明图1 本技术实施例的分解图2 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3 本技术实施例配合太阳能面板与定位柱的示意图;图4 本技术实施例座体成型挡块的示意图; 图5 本技术实施例传动座的分解图 图6 本技术实施例动力源的示意图; 图7 本技术实施例减速箱的分解图; 图8 本技术实施例控制装置的分解图; 图9 本技术实施例枢转块与微动开关配合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本技术》 支撑件10 传动座20 座体21 动力源22 蜗轮222 减速箱224 控制装置2242 第一齿轮组2244 基板P1 枢转块P3 微动开关P4 马达225 枢转轮24 护盖30 挡止块40 太阳能面板A 定位柱B挡块211 动力座221 蜗杆223 齿轮座2241 盖体2243 第二齿轮组2245 齿轮P2 凸块P31 按压钮P41 驱动轴2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太阳能面板的转向结构,其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该转向结构设置在该太阳能面板A的下侧,且该转向结构包含一支撑件IO,为圆管状,该支撑件10内插设一定位柱B,该定位柱B固定于地面,令该支撑件10透过该定位柱B而固定于地面;一传动座20,如图5所示,包含一座体21、 一动力源22、 一驱动轴23及一枢 转轮24,座体21上成型一挡块211,动力源22设置在座体21,驱动轴23枢设在座 体21,且驱动轴23—端与动力源22连接,枢转轮24枢设在座体21,且枢转轮24 与驱动轴23连接,枢转轮24并与支撑件10固接,此实施例中,驱动轴23为蜗杆, 枢转轮24为蜗轮,驱动轴23与枢转轮24啮合,另外动力源22如图6所示,包含 一动力座221、 一蜗轮222、 一蜗杆223、 一减速箱224及一马达225,动力座221 设置在座体21,蜗轮222容纳在动力座221内,且蜗轮222的中心受驱动轴23插设 而与驱动轴23同轴连接,蜗杆223枢设在动力座221并与蜗轮222啮合,减速箱224 设置在动力座221,蜗杆223 —端并与减速箱224连接,马达225设置在减速箱224, 且马达225如图7所示与该减速箱224连接,减速箱224包含一齿轮座2241、 一控 制装置2242及一盖体2243,齿轮座2241设置在动力座221,控制装置2242设置在 齿轮座2241,盖体2243与齿轮座2241盖合,而将控制装置2242容纳在齿轮座2241 与盖体2243之间,另外齿轮座2241上具有一组第一齿轮组2244及一组第二齿轮组 2245,第一齿轮组2244与蜗杆223连接并与马达225啮合,第二齿轮组2245亦与 马达225啮合,控制装置2242如图8、图9所示,具一基板P1、 一齿轮P2、 二枢转 块P3及二微动开关P4,齿轮P2与二枢转块P3同轴枢设在基板P1,且齿轮P2与齿 轮座2241的第二齿轮组2245啮合,各枢转块P3径向成型一凸块P31,各微动开关 P4具一按压钮P41,且二微动开关P4的按压钮P41分别与二枢转块P3的凸块P31 相对而设置在基板P1上,二微动开关P4又分别与马达225连接(图中未示);一护盖30,设置在传动座20的座体21上,且护盖30罩于传动座20的枢转轮 24外并供太阳能面板A设置;以及一挡止块40,相对该传动座20的座体21的挡块211而设置在支撑件10。启动传动座20的动力源22的马达225,该马达225会与动力源22的减速箱224 的第一齿轮组2244啮合而驱动蜗杆223枢转,蜗杆223又连动蜗轮222枢转,蜗轮 222与传动座20的驱动轴23同轴连接而连动枢转,驱动轴23连动枢转轮24枢转, 枢转轮24又与支撑件10固接,因动力源22以由动力座221设置在传动座20的座 体21,故可使座体21与支撑件10相对枢转,另外由于护盖30设置在传动座20的 座体21上,支撑件10亦透过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面板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支撑件,供固定于地面; 一传动座,具一座体、一动力源及一枢转轮,座体上成型一挡块,动力源设置在座体,枢转轮枢设在座体且与动力源连接,枢转轮并与支撑件连接; 一护盖,设置在传动 座的座体且罩于传动座的枢转轮外,护盖并与太阳能面板连接;以及 一挡止块,相对传动座的座体的挡块而设置在支撑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清峰,廖友村,江义忠,
申请(专利权)人:詹清峰,廖友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