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线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54503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操作缆线(40)具有从下端侧牵引被插入筒状外构件(42)中的内构件(41)的操作结构。具有双层结构的操作缆线(40)与由头枕(4)的支柱(4B)和插入到支柱(4B)中的推杆(50)构造的双层缆线轴向连接。具体地,将支柱(4B)插入到位于座椅靠背(2)的上部的支撑件(2S)中,使支柱(4B)的下端和内构件(41)的上端彼此轴向连接,使得管状支柱中的推杆(50)的下端与外构件(42)的头部(42H)彼此靠近。结果,当牵引操作缆线(40)时能够通过外构件(42)的头部(42H)推动推杆(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缆线连接结构。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两根缆 线彼此轴向连接的缆线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上,存在具有以下机构的车辆用座椅,当发生车辆后 侧碰撞时,该机构能够瞬时地使头枕向前移动,从而支撑乘客 的头部。已知如上所述的用于向前移动头枕的操作机构。该操 作机构使用操作缆线,当发生车辆后侧碰撞时,通过乘客施加 到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载荷牵引该操作缆线。该操作缆线例如具有线状内构件被插入挠性管状外构件的 双层结构。该操作缆线被布置成从头枕的内部通过可用作缆线 的支撑柱的支柱向座椅靠背的内部延伸。因此,在头枕被构造 成可从座椅靠背上拆卸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各种结构措施以布 置操作缆线。例如,可以将操作缆线分成两部分。被分开的部 分分别预先布置在头枕和座椅靠背中,使得当将头枕安装到座 椅靠背时两部分缆线的端部被彼此连接。曰本净争开2003—299549号乂^才艮(专利文献l )教示了 一种 以下技术在该技术中,在安装头枕的操作期间,单独布置在 头枕和座椅靠背内的电缆线能够被彼此连接。根据该技术,一 个电缆线被插入到头枕的管状支柱中。该缆线的连接终端保持 在支柱的下端。相反地,另一个电缆线被插入到布置在座椅靠 背的上部中的筒状支柱插入支撑件(stay-insertion support) 中。该缆线的连接终端被保持在筒状支撑件内,同时该连接终 端保持连接用的备用状态。从而,当将支柱插入筒状支撑件时,两根电缆线的连接终端能够被彼此一体地轴向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难以使用由上述公开内容教示的传统技术作为使双 层缆线彼此轴向连接的技术。这是因为在双层缆线中,缆线必 须彼此连接成使得能够在它们的外构件内轴向推动和牵引它们 的内构件。然而,如果每根缆线均具有内构件被推出外构件的 推式结构,则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缆线的基本上轴向连接的状 态。也就是,外构件的连接端可被彼此连接,同时内构件的连 接端沿轴向彼此接触。于是,内构件可以被置于当内构件被推 出时能够在内构件之间传递力的轴向连接状态。然而,在该推 式缆线结构中,内构件必须具有相对高的刚性。该缆线不能容 易被弯曲。因此,难以操作缆线以布置缆线。结果,布置在座椅靠背中的操作缆线可优选地尽可能具有牵引式缆线结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使具有 推式和牵引式的不同结构的双层缆线被轴向连接成能够在其间传递力。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缆线连接结构使用以下方案。 首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是用于一种缆线连接结构,用于 使第一缆线和第二缆线彼此轴向连接。所述第一缆线具有将能 够通过牵引操作移动的内构件轴向插入到管状外构件中的双层 结构,并且所述第一缆线具有牵引式缆线结构,在该牵引式缆 线结构中能够在所述第 一 缆线的与连接到所述第二缆线的连接 端部相反的相反端部处沿从所述外构件牵引所述内构件的方向 操作所述内构件。所述第二缆线具有将能够通过推动操作移动8的内构件轴向插入到管状外构件中的双层结构,并且所述第二 缆线具有推式缆线结构,在该推式缆线结构中能够在所述第二 缆线的与所述第 一 缆线连接的连接端部侧沿将所述内构件轴向 推入所述外构件中的方向操作所述内构件。通过连接结构进行 所述第一缆线和所述第二缆线的轴向连接,所述轴向连接包括 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和所述第二缆线的外构件彼此一体地连 接以防止彼此轴向相对移动移动的轴向连^妄状态、以及所述第 一缆线的外构件的连接端部和所述第二缆线的内构件的连接端 部彼此接触的状态。在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和所述第二缆线 的外构件连接的所述轴向连接状态中,当从所述第一缆线的所 述相反端部侧牵引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时,所述第一缆线的 外构件在所述第 一 缆线的所述连接端部侧被沿轴向相对地推 出,使得通过被推出的所述外构件的头部沿轴向推动所述第二 缆线的内构件的所述连接端部。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当均具有双层结构的第一缆线和第二 缆线轴向移动使得它们的连接端部轴向重叠时,第 一 缆线和第 二缆线被彼此轴向连接,使得第 一 缆线和第二缆线的轴向缆线 操作力能够在其间相互传递。具体地,当第一缆线和第二缆线 如上所述地轴向移动时,第一缆线的内构件和第二缆线的外构 件被彼此一体地连接从而防止相对彼此轴向移动。此外,第一 缆线的外构件的连接端部和第二缆线的内构件的连接端部彼此 接触。结果,第一缆线能够传递从在相反端部侧被牵引的内构 件产生的牵引操作力,以作为能够在连接端部侧经由外构件的 头部沿轴向推动第二缆线的内构件的连接端部的推动操作力。接着,在本专利技术的与第一方面相关的第二方面中,通过与固定构件(stationary member)轴向连接的筒状连接构件进行 所述第一缆线和所述第二缆线的所述轴向连接。所述第一缆线9的所述连接端部和所述第二缆线的所述连接端部形成为被插入 所述筒状连接构件中。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的连接端部设置 有构成所述连接结构的沿径向向外突出的接合突起,并且所述 第一缆线的管状外构件设置有切口 ,该切口允许所述接合突起 通过该切口沿径向向外突出并且沿着该切口轴向相对移动。所 述第二缆线的管状外构件的所述连接端部的周壁形成有构成所 述连接结构的轴向延伸的接收槽。所述接收槽能够轴向接收设 置到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的所述连接端部中的所述接合突 起。所述第 一 缆线被构造成使得当所述第 一 缆线的所述连接端 部被从所述筒状连接构件的 一侧沿轴向插入所述筒状连接构件 中时,设置于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的所述连接端部的所述接 合突起能够沿形成在所述连接构件中的插入槽轴向移动。形成 在所述连接构件中的所述插入槽形成为使得所述插入槽的供所 述接合突起插入的轴向终端部沿圆周方向弯曲。形成在所述第 二缆线的外构件的所述连接端部中的所述接收槽形成为使得所 述接收槽的供所述接合突起插入的轴向终端部沿与所述插入槽 的所述终端部相反的反向圆周方向弯曲。当所述第 一缆线的所 述连接端部被从所述筒状连接构件的 一 侧沿轴向插入所述筒状 连接构件中并且设置于所述第 一 缆线的内构件的所述连接端部 的所述接合突起到达形成在所述连接构件中的所述插入槽的沿 圆周方向弯曲的终端部时,所述接合突起被保持在所述第 一缆 线相对于所述连接构件的轴向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当所述第 二缆线的所述连接端部从所述筒状连接构件的另 一 侧沿轴向插 入到保持所述第一缆线的所述连接端部的所述筒状连接构件中 时,保持在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插入槽的所述终端部中的所述 接合突起被形成在所述第二缆线的外构件的所述连接端部中的 所述接收槽沿轴向接收。当所述第二缆线被进一步插入所述筒状连接构件中时,所述接合突起在被形成在所述第二缆线的外 构件中的所述接收槽的沿圓周方向反向弯曲的终端部导引的情 况下,从所述插入槽的所述终端部沿所述反向圓周方向被推动, 且到达所述接收槽的终端部,结果,所述接合突起被解除其相 对于所述连接构件的轴向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并且被置于其 相对于所述第二缆线的外构件的轴向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从 而提供所述轴向连接状态,在所述轴向连接状态中所述第 一 缆 线的内构件与所述第二缆线的外构件能够被 一 体地连接成能在 彼此成 一体的状态下轴向移动。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缆线连接结构,用于使第一缆线和第二缆线彼此轴向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缆线具有将能够通过牵引操作移动的内构件轴向插入到管状外构件中的双层结构,并且所述第一缆线具有牵引式缆线结构,在该牵引式缆线结构中能够在所述第一缆线的与连接到所述第二缆线的连接端部相反的相反端部处沿从所述外构件牵引所述内构件的方向操作所述内构件, 所述第二缆线具有将能够通过推动操作移动的内构件轴向插入到管状外构件中的双层结构,并且所述第二缆线具有推式缆线结构,在该推式缆线结构中能够在所述第二缆线的与所述第一缆线连接的连接端部侧沿将所述内构件轴向推入所述外构件中的方向操作所述内构件, 通过连接结构进行所述第一缆线和所述第二缆线的轴向连接,所述轴向连接包括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和所述第二缆线的外构件彼此一体地连接以防止彼此轴向相对移动移动的轴向连接状态、以及所述第一缆线的外构件的连接端部和所述第二缆线的内构件的连接端部彼此接触的状态, 在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和所述第二缆线的外构件连接的所述轴向连接状态中,当从所述第一缆线的所述相反端部侧牵引所述第一缆线的内构件时,所述第一缆线的外构件在所述第一缆线的所述连接端部侧被沿轴向相对地推出,使得通过被推出的所述外构件的头部沿轴向推动所述第二缆线的内构件的所述连接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水利浩佐佐木笃树西村圣也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