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荷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41918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载荷支撑结构,其包括分开的梁构件、联接构件和止动构件。在另一方案中,梁包括限定第一和第二平台区域的支撑表面,第一和第二平台区域接触并支撑膜。在另一方案中,支持构件固定到在侧向方向上分开的梁之间,其中,支持构件在其端部处高度大于宽度,在其中部处宽度大于高度。在另一方案中,一对扶手以可松脱接合方式结合到横越构件和一对分开的梁。在又一方案中,一对梁构件与横越构件固定结合,横越构件枢转地连接到连接件,且连接件枢转地连接到梁。还提供组装载荷支撑结构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载荷支撑结构,例如但不限于用于座椅结构的载荷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DE 4235691C2描述了一种座,其中,所述座自动适应特定用户的体重。这种类型的 座的缺陷在于,其结构非常复杂,导致高成本并导致座沉重。US 6,986,549B2公开了一种具有靠背的椅,靠背通过改变其形状而针对作用在其 上的力起反作用。这种靠背通过被称为表层的两个表面形成并具有多个铰接部,两个表层 的相对铰接部总是通过单独肋相连。基于其具体设计,这种靠背尽量使其适应每种外形,并 且仅在其尖端具有抵抗变形或运动的反作用力。在不存在使其相连的肋的情况下,形成靠 背表面的所谓表层不具有任何固有稳定性,而是表现类似于扁节链,其包括均通过铰接部 相连的板。以这种方式设计的椅靠背容易导致形成驼背姿态,因此完全无法形成健康姿态。
技术实现思路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中,开发出一种座,其中,为了对于使用座的不同体重的人提 供基本补偿,不使用具有复杂机构的摆动装置(在这种摆动装置中利用运动自动改变弹簧 力或弹簧特性)。所述座具有前座零件、后座零件、下靠背零件和上靠背零件,其包括至少一个支 撑臂,支撑臂由至少一个上支撑部和至少一个下支撑部构成,上支撑部在前座零件的区域 A中通过至少一个引导元件被引导,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在上靠背零件的区域D中相互连 接,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在后座零件的区域B中和下靠背零件的区域C中具有弓形轮廓,上 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在后座零件的区域B中或下靠背零件的区域C中通过至少一个连接件相 对于彼此定位,如果当靠背零件通过倾斜靠在其上的人被加载时座元件从基本位置I移位 至停放位置II,则前座零件能够通过朝向靠背零件C、D的回拉运动由上支撑部回拉。通过 这种方式,可通过座元件产生将座零件主动回拉的运动。座元件的主动移位或变形使得可 能影响坐在座上的人相对于座的下框架的位置,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在人后倾至停放位置II 时抵抗势能的损失。进行这种补偿是为了使回复力保持较低或使其完全多余,所述回复力 必须由靠背零件施加以使人舒适地从停放位置II运动到基本位置I。本专利技术的核心在于, 座具有至少一个支撑臂,利用所述支撑臂,可通过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的形状变化而产生 前座零件的主动运动。而且,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提供如下方式利用回拉运动,产生具有水平分量或竖直 向上分量的前座零件或上支撑部的运动。利用前座零件的向上且沿靠背零件方向的运动, 当坐在座上的人后倾时,利用前座零件可使其下躯体从基本位置I轻松抬起至停放位置II或至任意中间位置(或称过渡位置)。通过这种方式,由于人的上躯体降低所致的势能损失 可通过靠背零件得到补偿。座零件和靠背零件的相对的运动允许座上的人进行跷跷板运动 或摆动运动,类似于跷跷板或平衡梁(beam-balance),这种运动可基本上独立于人的体重 而进行。因此,可基本上或实质上省略根据使用座的人的体重而对弹簧的预设,这是因为座 元件的变形引起独立于体重的补偿。也就是说,使用座的每个人均基于体重按照自身体重 的比例而形成配重,并由此带来固有的补偿。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至少在后座零件的区域B中和下靠背零件的区域C中提 供支撑臂或上支撑部和/或下支撑部的弹性变形。这可改变支撑部的曲率半径并因此也可 改变两种支撑部之间的相对运动,由此,前座零件于是也可运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在下支撑部上或下框架上的前座零件区域中引导上支撑 部的引导元件基本被设计为杆臂,所述杆臂被可旋转地紧固到上支撑部并被可旋转地紧固 到下支撑部或下框架。这样,可使用简单方式将运动限定在圆形路径上,这种运动在从基本 位置I运动到停放位置II的过程中具有水平方向分量和竖直向上方向分量。替代性地,在一个方案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方式将引导元件设计为缝式引导机构, 其中上支撑部在前座零件的区域中相对于下支撑部或相对于下框架可运动。在缝式引导机 构的情况下,可非常自由地选择前座零件或上支撑部的运动曲线。通过这种方式,可省略用 于限定上支撑部运动曲线的复杂耦接机构。根据第一变化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总是被可旋转地连接到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的 杆,作为上支撑部与下支撑部之间的连接件或机械连接件。这可限定两种支撑部在从基本 位置I过渡到停放位置II的过程中执行的相对运动的路线,其中,所述支撑部在其相对的 移位过程中根据所述杆的支承部位的定位而被朝向彼此拉动或被远离彼此推动。代替螺 钉,也可使用卡扣或夹来对杆进行固定。根据第二变化实施例,连接件通过至少一个缝式引导机构而形成在上支撑部与下 支撑部之间。可利用这种类型的连接件限定供支撑部在对应加载过程中运动的任意期望曲 线。根据第三变化实施例,连接件通过弹性轴承形成在上支撑部与下支撑部之间。这 可减小上支撑部和/或下支撑部的弹性变形,这是因为被用作轴承的支承元件也可变形并 由此可储存能量。特别地,提供粘合到支撑部的橡胶块来作为轴承。本专利技术的各种方案提供储能器,储能器特别地为可调的。通过这种方式,例如,可 补偿由于使用座的人的体格所致的特定座载荷。本专利技术的各种方案提供例如弹簧元件来作为储能器,上支撑部可抵制弹簧元件而 沿靠背零件的方向被回拉。这种类型的弹簧元件可用极小的成本实现并且只需要极小的构 建空间。本专利技术的各种方案还提供座元件在下框架上的被弓I导摆动运动,其中在基本位置 I与停放位置II之间的每个座位置,在座零件与靠背零件之间存在大致的力平衡。通过这 种方式,座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使用座的人的体重。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各种方案提供以下方式将支撑臂的下支撑部紧固到下框架。通过 这种方式,不管引导元件,不管至少一个连接件,并且不管与上靠背零件区域中的下支撑部 的连接,支撑臂的上支撑部获得了所需自由度以便对使用座的人的重量变化进行补偿。本专利技术的各种方案还提供在座的侧视图中支撑臂或支撑臂支撑部的L形轮廓。这 可将支撑臂用作座元件支撑部件,并且将其用于控制座元件的运动次序以及用于形成座零 件自身。原则上,每个支撑臂均被设计为弓形夹具,夹具具有相互邻近延伸并分开一定距离 的两个腿,所述腿形成支撑部。在两个腿相互连接或相互合并处的夹具头与腿的自由端之 间,腿通过至少一个连接件进行连接。夹具的上腿的自由端形成座表面或对座表面进行支 承,并在下腿上或下框架上通过弓I导元件被弓I导。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在基本位置I和停放位置II,引导元件的上枢转部位比引导元件的下枢转部位的位置更高,上枢转部位比下枢转部位离靠背零件的距离更大。这 限定了前座零件的运动间隙,在此运动空隙中,前座零件从基本位置I连续升高至停放位 置II并沿靠背的方向连续运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在座元件通过后倾抵靠靠背零件的人被加载的过程中, 连接件通过支撑部而可旋转而且可随支撑部移位。因此,连接件构成支撑部之间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允许支撑部或支撑臂具有被定界的运动。本专利技术的变化实施例提供一种座,其中,支撑臂由左上支撑部和右上支撑部以及 位于其间的下支撑部形成,下支撑部通过至少一个机械连接件连接到左上支撑部,下支撑 部通过至少一个机械连接件连接到右上支撑部。利用这种方式,所实现的座或座元件可仅 具有一个支撑臂,其中支撑臂足以承载被用作座表面和靠背的罩。而且,在支撑臂具有两个上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载荷支撑结构,包括:梁,其包括第一和第二梁构件,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分开以在其间形成间隙;至少一个联接构件,其桥接所述间隙并具有耦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梁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梁构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和止动构件,其从介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联接构件延伸,所述止动构件包括端部,其中,当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端部与所述第一梁构件分开,且其中,当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止动构件的所述端部与所述第一梁构件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US 2007-9-20 60/994,737一种载荷支撑结构,包括梁,其包括第一和第二梁构件,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分开以在其间形成间隙;至少一个联接构件,其桥接所述间隙并具有耦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梁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梁构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和止动构件,其从介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联接构件延伸,所述止动构件包括端部,其中,当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端部与所述第一梁构件分开,且其中,当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止动构件的所述端部与所述第一梁构件接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支撑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所述至少一个联 接构件和所述止动构件整体地形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止动构件包括从所述联接构件斜向 延伸的第一和第二臂部分,其中,所述端部是所述第一臂部分的第一端部,并且其中,所述 第二臂部分包括第二端部,其中,当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 端部与所述第二梁分开,且其中,当所述第一和第二梁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臂部 分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梁接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荷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止动构件大致为X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支撑结构,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联接构件包括多个联接构 件,并且其中,当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止动构件的所述端部与 所述第一梁构件直接接合或者通过与下一相邻联接构件接合而与所述第一梁构件接合。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支撑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和所述间隙是曲 线形的。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支撑结构,进一步包括耦接到所述梁的身体支撑膜,并进 一步包括耦接到所述梁的底座,其中,所述底座适于支撑在地板上。8.一种载荷支撑结构,包括梁,其具有支撑表面,所述支撑表面限定了具有第一宽度的第一平台区域和具有第二 宽度的第二平台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宽度;和耦接到所述梁的膜,其中所述膜至少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平台区域接触并至少由所述第 一和第二平台区域支撑。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荷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梁被构造为后撑构件,并且其中,所 述第二平台区域大致位于所述后撑构件的腰部区域中。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荷支撑结构,包括在侧向方向上分开的成对的所述梁,其 中,所述成对的梁和所述膜至少部分地限定了用于座椅结构的后撑部,并且其中,所述膜具 有第一支撑区域和第二支撑区域,所述第一支撑区域具有在所述成对的梁的所述第一平台 区域之间限定的第一支撑宽度,所述第二支撑区域具有在所述成对的梁的所述第二平台区 域之间限定的第二支撑宽度,其中,所述第二支撑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撑宽度。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载荷支撑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平台区域和所述第二支撑区 域大致位于所述后撑部的腰部区域中。12.一种组装载荷支撑结构的方法,包括提供一对在侧向方向上分开并在其间限定间隙的梁,其中所述梁大致平行且皆包括至少一个端部;将膜张紧地固定到所述梁之间并越过所述间隙; 将大致刚性的支持构件在支持位置处插到所述梁之间,所述支持位置与每个所述梁的 所述至少一个端部分开;以及弯曲所述梁,使得在所述梁的所述至少一个端部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在所述梁的所述 支持位置之间的第二距离。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将所述膜张紧地固定到所述梁并越过所述间 隙之前的松弛状态中,所述膜具有大致平行的侧边缘。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膜包括大致平行于所述侧边缘延伸的多条 编织线。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膜张紧而且所述梁弯曲时,所述侧边缘与 所述梁对准。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支持构件在其端部处的第一高度大于第一 宽度,并且其中,所述支持构件在其中央部分处的第二宽度大于第二高度。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膜具有在所述梁的所述端部之间的第一张 力和在所述梁的所述支持位置之间的第二张力,其中,所述第二张力大于所述第一张力。18.一种载荷支撑结构,包括一对在侧向方向上分开并在其间限定间隙的梁;膜,其张紧地固定到所述梁之间并越过所述间隙;大致刚性的支持构件,其桥接所述间隙并具有耦接到所述梁的相对的端部,其中,所述 支持构件在其每个所述端部处的第一高度大于第一宽度,并且其中,所述支持构件在其中 央部分处的第二宽度大于第二高度。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载荷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梁均具有端部,其中所述端部分开 第一距离,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梁在所述支持构件处分开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二距 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载荷支撑结构,其中,所述膜具有在所述梁的所述端部之间 的第一张力和在邻近于所述支持构件的所述梁之间的第二张力,其中所述第二张力大于所 述第一张力。21.一种座椅结构,包括一对在侧向方向上分开的支撑构件,其限定一对向上延伸的直立部和一对向前延伸的 座支撑部,每个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分开以在其间形成间隙的第一和第二梁构件,其中所述 第二梁构件与横越构件耦接;至少一个联接构件,其桥接每个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间隙,所述联接构件具有耦接到 所述第一和第二梁构件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和第一联接构件,其在所述第一梁构件的前部分之间延伸,所述第一联接构件具有枢转 地连接到所述第一梁构件的相对的端部和枢转地连接到所述横越构件的中央部分。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座椅结构,进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B施米茨C普利卡CEM茨维克RRO茨维克AK赫克托尔JF阿尔德里奇
申请(专利权)人:赫尔曼米勒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