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座椅具有在立起位置和水平位置之间变位的座椅靠背;在与上述座椅靠背正交的使用位置和与上述座椅靠背平行的收纳位置之间变位的座椅底部;当上述座椅底部变位到上述收纳位置时将上述座椅底部保持在上述收纳位置的锁定机构。当使上述座椅靠背移动至上述水平位置时,车辆座椅能够变形为上述座椅靠背和上述座椅底部重叠的下潜状态。在上述座椅底部上设置有当上述座椅底部变为下潜状态时与上述底板抵接并变位的检测杆,当上述检测杆变位时,上述锁定机构将上述座椅底部保持在上述收纳位置的功能失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座椅,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收纳在形成于底板的凹部中的车辆 座椅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已提出能够如图12 14所示那样变化状态(姿势)的车辆座椅。该 车辆座椅具有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车体的底板B上的座椅靠背A、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座椅靠 背A上的座椅底部C、和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座椅底部C上的腿部D。车辆座椅可变形为通常状态(图12)、整体立起的翻起状态(图13)和被收纳在 底板B的凹部E中的下潜状态(图14)。在翻起状态和下潜状态下,座椅靠背A、座椅底部 C和腿部D相互平行地重合。上述车辆座椅具有锁定机构,当使座椅底部C移动至与座椅靠背A平行的收纳位 置时,该锁定机构将座椅底部C锁定于座椅靠背A。因而,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下,为了使座 椅底部C恢复到水平使用位置,必须使锁定机构解锁,另外,锁定机构在图14的状态下也动 作。因此,从图14的状态返回图12的状态时,需要实施将锁定机构返回到解锁状态的作业。在下潜状态下锁定机构变为锁定状态的课题由日本专利文献JP2005-212554A中 所提出的车辆座椅克服。该车辆座椅具有当车辆座椅变为下潜状态时使锁定机构失效的解 除功能。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212554上述车辆座椅存在检测车辆座椅变形为下潜状态的解除机构复杂的问题。由于复 杂,所以解除功能的设定困难,解除功能的组装也变得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其具有一种检测下潜状态并能使锁定 机构失效的改良型的解除机构(检测杆)。该改良型的解除机构的结构简单,因此容易设 定,也容易组装。附图说明图1是简略表示本专利技术车辆座椅的侧视图。图2是简略表示本专利技术车辆座椅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上述车辆座椅处于通常状态时的连结机构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上述车辆座椅处于翻起状态时的连结机构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在图4的状态下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的连结机构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上述车辆座椅处于下潜状态时的连结机构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上述车辆座椅处于下潜状态时的各框架和腿部的位置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上述车辆座椅的座椅底部框架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上述翻起状态下的各框架和腿部的位置的侧视图。图10是 上述座椅底部框架和上述腿部的连结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1是上述腿部的分解立体图,是表示连结钢缆和腿部件的连结机构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通常状态的现有车辆座椅的说明图。图13是表示翻起状态的现有车辆座椅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下潜状态的现有车辆座椅的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座椅10具有座椅靠背 11、座椅底部14和腿部17。座椅靠背11通过座椅轴61旋转自如地安装在车体13上固定 的支承部件12上。座椅底部14通过连结轴22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座椅靠背11上。腿部17 通过腿轴16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座椅底部14上。上述座椅靠背11能够以座椅轴61为中心在图1中实线所示的实质上垂直的立起 位置和点划线所示的实质上水平的水平位置之间变位。上述座椅底部14能够以连结轴22 为中心在实质上与座椅靠背11正交的使用位置、和实质上与座椅靠背11平行的收纳位置 之间变位。腿部17能够以腿轴16为中心在实质上与座椅底部14正交的支承位置、和实质 上与座椅底部14平行的收纳位置之间变位。通过具有多个如上所述能够移动的部件,上述车辆座椅10能够变形为通常状态、 翻起状态和下潜状态这三个状态。通常状态的车辆座椅10具有立起状态的座椅靠背11、与 座椅靠背11正交的使用位置的座椅底部14、和与座椅底部14正交的支承位置的腿部17。翻起状态的车辆座椅10具有立起状态的座椅靠背11、与座椅靠背11平行的收纳 位置的座椅底部14、和与座椅底部14平行的收纳位置的腿部17。翻起状态的车辆座椅10 能够在车辆座椅10的前方形成宽广的空间。下潜状态的车辆座椅10具有水平状态的座椅靠背11、与座椅靠背11平行的收纳 位置的座椅底部14、和与座椅底部14平行的收纳位置的腿部17。如图1所示,下潜状态 的车辆座椅10实质上被收纳在形成于车体13的底板60的凹部或低级底部(lower-level floor portion) 62内,从而能够获得实质上平坦宽阔的底板60。座椅靠背11具有能够与固定在车体13上的撞针71卡合的闩锁装置70。通过撞 针71和闩锁装置70的卡合,将座椅靠背11保持在立起位置。通过解除撞针71和闩锁装 置70的卡合,座椅靠背11能够从立起位置变位到水平位置。闩锁装置70和撞针71是公 知的结构。图3 图6表示连结座椅靠背11和座椅底部14的连结机构15。连结机构15具 有座椅靠背托架19和座椅底部托架21。座椅靠背托架19固定在座椅靠背11的座椅靠背 框架56上(参照图7)。座椅底部托架21固定在座椅底部14的座椅底部框架20上。托架 19和托架21通过上述连结轴22可旋转地相互连结。座椅底部托架21 (座椅底部14)能够 在图3所示的使用位置(与托架19正交的位置)和图4 图6所示的收纳位置(与托架 19平行的位置)之间旋转。上述连结机构15具有能够将座椅底部14保持在上述收纳位置的锁定机构18。锁 定机构18具有形成在座椅靠背托架19的槽24,和能够与槽24卡合的卡合杆26。卡合杆26利用轴27安装在座椅底部托架21上,并利用弹簧(未图示)沿图3 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对卡合杆26施力。图3 图5的座椅靠背11处于立起位置。当使座椅底部14从图3的使用位置旋 转至图4的收纳位置时,座椅底部14变得与座椅靠背11实质上平行,卡合杆26的爪25移 动至槽24的入口。在此状态下,当卡合杆26利用弹簧的弹力旋转时,卡合杆26的爪25如 图5所示那样与槽24卡合,锁定机构18变为锁定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座椅底部14(座椅 底部托架21)不能旋转地相对于座椅靠背11(座椅靠背托架19)连结,座椅底部14被保持 在收纳位置。锁定机构18还具有利用轴28安装在座椅底部托架21上的锁杆29。锁杆29如 果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则处于图3、图4和图6所示的解锁位置,如果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则 处于图5所示的锁定位置。锁杆29具有配置在卡合杆26的窗孔31内的弯曲部30。当锁 杆29处于解锁位置时,利用窗孔31和弯曲部30的抵接来限制卡合杆26沿顺时针方向的 旋转,卡合杆26不能卡合在槽24中。然而,当锁杆29变位到锁定位置时,窗孔31和弯曲 部30的抵接被解除,卡合杆26如图5所示那样能够卡合在槽24中。利用弹簧32的弹力从解锁位置朝向锁定位置对上述锁杆29施力。S卩,锁杆29在 以轴28为中心沿箭头A方向(逆时针方向)被施力。上述锁杆29经由连结机构43 (优选是钢缆或杆)与腿部17连结。当腿部17从收 纳位置变位到支承位置时,锁杆29克服弹簧32的弹力而从锁定位置变位到解锁位置。在 此重要的是在图5中,当锁杆29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移动到解锁位置时,利用窗孔31和弯 曲部30的抵接使卡合杆26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爪25从槽24脱离。从而,腿部17从收纳 位置向支承位置的变位能够使锁定机构18从锁定状态恢复至解锁状态。上述腿部17如图8所示优选由U字形的金属部件形成。腿部17具有一对侧腿 33。侧腿33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座椅,具有:座椅靠背,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底板上并在立起位置和水平位置之间变位;座椅底部,能够转动地安装在上述座椅靠背上,且在与上述座椅靠背正交的使用位置和与上述座椅靠背平行的收纳位置之间变位;和锁定机构,当上述座椅底部变位到上述收纳位置时,该锁定机构将上述座椅底部保持在上述收纳位置,当使上述座椅靠背从上述立起位置移动至上述水平位置时,该车辆座椅能够变形为上述座椅靠背和上述座椅底部重叠的下潜状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座椅底部上设置有检测杆,当上述座椅底部变为下潜状态时,该检测杆与上述底板抵接并变位,当上述检测杆变位时,上述锁定机构将上述座椅底部保持在上述收纳位置的功能失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9-14 2007-239788一种车辆座椅,具有座椅靠背,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底板上并在立起位置和水平位置之间变位;座椅底部,能够转动地安装在上述座椅靠背上,且在与上述座椅靠背正交的使用位置和与上述座椅靠背平行的收纳位置之间变位;和锁定机构,当上述座椅底部变位到上述收纳位置时,该锁定机构将上述座椅底部保持在上述收纳位置,当使上述座椅靠背从上述立起位置移动至上述水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部浩久,辻林俊之,津田敏彦,
申请(专利权)人: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