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装载物的空气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36045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获得能够吸入充分的量的空气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空气 导流装置(20)的后方在极为靠近空气导流装置(20)的附近,使吸 气部(36)的上端开口。借此,被空气导流装置(20)限制指向乘坐 空间(12)侧的气流(W4),朝向吸气部(36)的上端,流入吸气部 (36)的内部。这样,通过对应于车辆(10)的行驶速度的快速的气 流W4流入吸气部(36)的内部,与气流(W4)是外部气体无关,可 以有效地空气冷却电池容纳部(32)内的电池(3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空气冷却装载在车厢顶棚可以拆装的所谓敞蓬 车的车辆的后部的装载物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在配备有独立于发动机的车辆驱动用的电动机的所谓混合动力 车辆中,例如,如下面所述的专利文献1中所揭示的那样,在车辆的 行李舱内装载上述电动机用的电池(电源)。另外,在下面所述的专利 文献l中,揭示了一种将冷却导管设置在将车室内部和行李舱分隔开 的后舱室饰板部(行李舱隔板部)的结构。冷却导管一端在车室内开 口,另外一端与行李舱连通。由冷却风扇从冷却导管的一端(车室内) 吸引的空气,通过冷却导管供应给行李舱内,利用供应给该行李舱的 空气冷却电池。专利文献l:特开2005 - 88752号公才艮
技术实现思路
不过,在车厢顶棚(车顶)能够拆装的所谓敞篷车中,在卸下 车厢顶棚的状态下,通过吸入外部气体冷却4亍李抢内的电池,但是, 与在带有车厢顶棚的车辆中利用车室内的空气冷却电池的情况相比, 外部空气的温度高,特别是在夏季,难以获得尽可能充分冷却电池的 空气的吸入量(风量)。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是,获得能够吸入充分量的空气 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如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的车辆装栽物空气冷却 结构,适用于这样的车辆,所述车辆的从上方覆盖乘坐空间的车顶部 是能够拆装的,并且,在前述乘坐空间的后方的车辆.内部设有用于设 置装载物的装载物设置空间,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用于空气5冷却前述装载物,其中,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配备有吸气 部,所述吸气部的一端在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后方 开口,同时,在另一端侧与前述装载物设置空间连通,空气能够从一 端侧向另一端侧流通;气流引导机构,所述气流引导机构设置在前述 吸气部的一端的车辆前方侧,使通过前述乘坐空间的上方之后、在车 辆的下方并且巻入到车辆前方侧的气流朝向前述吸气部的一端。根据方案1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吸气部的 一端在沿着车辆的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后方开口,进而,在 该吸气部的一端的前方側设置气流引导机构。利用气流引导机构,将 在车辆行驶中通过乘坐空间上方之后、在车辆下方并且以向车辆前方 侧巻入的方式流动的气流引导向吸气部的一端,从吸气部的一端向另 一端侧,即,向装载物设置空间流入。利用这样流入的气流,空气冷 却设置在装载物设置空间内的车辆装载物。这里,由于被气流引导机构引导的气流以对应于车辆行驶速度的 速度流动,通过吸气部,所以,可以吸入充足的量的空气,空气冷却 装载物。另外,如方案2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装载物的空气冷却结构,在 方案l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利用空气导流装置作为前述气 流引导机构,所述空气导流装置设置在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 的座席的附近,限剩通过前述乘坐空间的上方之后、在车辆的下方并 且^f皮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气流向前述乘坐空间侧流入,同时,使前述 气流朝向前述吸气部的一端。根据方案2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装载物的空气冷却结构,在车辆 行驶过程中,气流通过乘坐空间的上方。进而,通过乘坐空间上方的 气流,在车辆下方并且以被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方式流动,这样流动 的气流被空气导流装置限制,不向乘坐空间侧流入。借此,例如,抑 制朝向乘坐空间侧的气流扰乱乘坐空间内的乘坐人员的头发。进而,被空气导流装置限制进入乘坐空间侧的气流,被空气导流 装置引向吸气部的一端。借此,气流从吸气部的一端经由吸气部的另一端侧向装载物设置空间流入。借助这样流入的气流,空气冷却设置 在装载物设置空间内的车辆装载物。这样,由于空气导流装置介于乘坐空间与吸气部的一端之间,一 面限制气流流向乘坐空间侧, 一面使其流向吸气部的一端,所以,可 以抑制气流被吸入到吸气部时的噪音向乘坐空间侧传递,结果,可以 确保或者提高乘坐空间侧的安静性。进而,如方案3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适用 于这样的车辆,所述车辆的从上方覆盖乘坐空间的车顶部是能够拆装 的,并且,在前述乘坐空间的后方的车辆内部设有用于设置装载物的 装载物设置空间,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用于空气冷却前述装 载物,其特征在于,紧接在空气导流装置之后配备有吸气部,所述空 气导流装置设置在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近旁,限制 通过前述乘坐空间的上方之后、在车辆的下方并且向车辆前方侧巻入 的气流向前述乘坐空间侧流入,所述吸气部的一端开口,同时,在另 一端侧与前述装载物设置空间连通,空气能够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流 通。根据方案3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车辆行 驶中,气流通过乘坐空间的上方。进而,通过乘坐空间上方的气流在 车辆下方并且以被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方式流动。这样,流动的气流 被空气导流装置限制,不向乘坐空间侧流入。进而,紧接在空气导流装置之后,吸气部的一端开口,被限制向 乘坐空间流入的气流从吸气部的一端经由吸气部的另一端侧向装载物 设置空间流入。借助这样流入的气流,空气冷却设置在装载物设置空 间内的车辆装载物。这里,由于被空气导流装置改变方向而从吸气部向装载物设置空 间流入的气流,以对应于车辆行l史速度的速度流动并通过吸气部,所 以,能够吸入充足量的空气,空气冷却装载物。另外,如方案4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装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方 案3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以沿7车辆左右方向并列且能够就座的方式设置前述座席,同时,在前述车 辆左右方向左侧的就座位置与前述车辆左右方向右侧的就座位置之间 设置前述空气导流装置。根据方案4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 一面限制 气流向乘坐空间侧流入 一 面使气流流向吸气部的 一 端的空气导流装 置,设置在沿着乘坐空间的后端、沿车辆左右方向并列且能够就座地 设置的座席的左侧就座位置与右侧就座位置之间。因此,能够防止或 者抑制气流在左側的就座位置和右侧的就座位置之间通过,同时,可 以有效地抑制气流流入吸气部时的噪音传递给在左右就座位置就座的 乘坐人员。进而,如方案5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装栽物的空气冷却结构,在 方案1至方案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与前述吸 气部的一端侧相比,使其另一端侧相对于车辆前方側更向车辆下方侧 倾斜。根据方案5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由于通过 乘坐空间的上方的气流,在车辆下方并且以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方式 流动,所以,通过与吸气部的一端侧相比其另一端侧相对于车辆前方 侧而言向车辆下方侧倾斜,朝向吸气部的另一端侧的方向成为沿着气 流的方向。借此,气流从吸气部的一端侧向另一端側顺滑地流动,与 此相伴,也增加流过吸气部的气流。另外,如方案6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方 案1至方案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配备有强制 吸气机构,该强制吸气机构设置在前述吸气部的 一 端与另 一 端之间, 通过动作,吸入前述吸气部的一端侧的空气,送往另一端侧。根据方案6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当强制吸 气机构动作时,从吸气部的一端吸入空气。进而,被吸入到强制吸气 机构中的空气,经由吸气部的另一端,被送往装载物设置空间。借此, 即使由于车辆行驶速度降低,气流速度下降,或者车辆停止不产生气' 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适用于这样的车辆,所述车辆的从上方覆盖乘坐空间的车顶部是能够拆装的,并且,在前述乘坐空间的后方的车辆内部设有用于设置装载物的装载物设置空间,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用于空气冷却前述装载物,其中,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配备有: 吸气部,所述吸气部的一端在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后方开口,同时,在另一端侧与前述装载物设置空间连通,空气能够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流通; 气流引导机构,所述气流引导机构设置在前述吸气部的一端的车辆前方 侧,使通过前述乘坐空间的上方之后、在车辆的下方并且卷入到车辆前方侧的气流朝向前述吸气部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6.9.6 JP 241922/20061. 一种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适用于这样的车辆,所述车辆的从上方覆盖乘坐空间的车顶部是能够拆装的,并且,在前述乘坐空间的后方的车辆内部设有用于设置装载物的装载物设置空间,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用于空气冷却前述装载物,其中,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配备有吸气部,所述吸气部的一端在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后方开口,同时,在另一端侧与前述装载物设置空间连通,空气能够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流通;气流引导机构,所述气流引导机构设置在前述吸气部的一端的车辆前方侧,使通过前述乘坐空间的上方之后、在车辆的下方并且卷入到车辆前方侧的气流朝向前述吸气部的一端。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利用空气导流装置作为前述气流引导机构,所述空气导流装置设置在 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附近,限制通过前述乘坐空间 的上方之后、在车辆的下方并且被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气流向前述乘 坐空间侧流入,同时,使前述气流朝向前述吸气部的一端。3. —种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适用于这样的车辆,所述车辆 的从上方覆盖乘坐空间的车顶部是能够拆装的,并且,在前述乘坐空 间的后方的车辆内部设有用于设置装载物的装载物设置空间,所述车 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用于空气冷却前述装载物,其中,紧接在空气导流装置之后配备有吸气部,所述空气导流装置设置 在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近旁,限制通过前述乘坐空 间的上方之后、在车辆的下方并且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气流向前述乘 坐空间侧流入,所述吸气部的一端开口,同时,在另一端侧与前述装 载物设置空间连通,空气能够从 一 端侧向另 一 端侧流通。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装栽物空气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以沿车辆左右方向并列且能够就座的方式设置前述座席,同时,在前述车辆左右方向左侧的就座位置与前述车 辆左右方向右侧的就座位置之间设置前述空气导流装置。5. 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根本敦记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