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属于发动机配气机构领域的可变正时系统中的液压油路结构。凸轮轴前端(1)和中心螺栓(7)之间形成中空的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15),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15)与转子径向油路通道A(10)连通,从而通向转子叶片左侧空腔(22),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13)与和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15)平行的转子轴向油路通道(16)连通,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5)和转子轴向油路通道(16)连接,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5)通向转子叶片右侧空腔(23)。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一方面相对减少了流动阻力,降低了局部压力损失。另一方面,减少了凸轮轴的加工工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凸轮轴的加工成本。(*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配气机构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应用在发动机 可变正时系统中的液压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发动机配气机构中较多地采用叶片式凸轮轴相位调整器,其结构由 传动机构带动的定子、转子、叶片等几部分组成。凸轮轴相位调整器则通过机 油推动转子叶片,与定子发生相对运动,从而改变凸轮轴相对曲轴的相位。但 现有的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中的液压油路结构,尤其是从凸轮轴前端到凸轮轴 相位调整器的油路结构不能很好地降低机油在通道中的流动阻力,减少局部压 力损失。其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1、局部液压通道直径或间隙过小,造成过 大的流动阻力;2、通道流通面积变化频繁,局部压力损失过大。现有技术的油 路布置如附图2所示,机油从控制阀进入凸轮轴前端集油环3, 一路须经过集油 舱8到达凸轮轴相位调整器里一功能液压舱A,而另一路须经转子径向集油环9 到达凸轮轴相位调整器里相对的另一功能液压舱B。从凸轮轴前端集油环3到凸 轮轴相位调整器里相应功能液压舱的整个油路通道经历了油路通道数及油路通 道直径的变化,且油路中流通面积多次变化,这样,机油在液压通道中流动时 的阻力就很大,造成较大的压力损失。而温度较低时,机油粘度相对很大,会 产生更大的流动阻力,造成更大的压力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位调整器 对控制信号的响应时间。由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减小机油在通道中的流动阻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一种应用在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中的液压油路结构,其所要解 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调整从凸轮轴前端集油环到凸轮轴相位调整器功能液压舱之间的液压油路结构,减小机油在油路中的流动阻力及局部压力损失,从而 改善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的启动性能及快速响应特性。本技术一种应用在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中的液压油路结构,包括,设置在凸轮轴前端集油环A内的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A,凸轮轴前端集油环B,端轴向油路通道A,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与转子径向油路通道A连通,从 而通向转子叶片左侧空腔,所述的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与和凸轮轴前端 轴向油路通道A平行的转子轴向油路通道连通,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和转子轴 向油路通道连接,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通向转子叶片右侧空腔。 所述的中心螺栓将转子与凸轮轴前端固定。所述的转子前端设置出通向转子叶片左侧空腔的转子径向油路通道A。 所述的在凸轮轴前端集油环B上设置孔状的油路通道,沿凸轮轴轴向方向设置出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油路通道与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相同,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延伸到转子位置处设置出与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垂直的通向叶片右侧的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所述的转子通过加装定位销与凸轮轴前端配合定位。 所述的转子上的油路通道直径在3. 0mm 4mm之间,最佳值取3. 5mm。 所述的凸轮轴上的轴向供油路通道的直径在3.0mnT 4ram之间,最佳值取3. 5mnu采用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 一方面相对减少了 流动阻力,降低了局部压力损失。另一方面,减少了凸轮轴的加工工序,在一 定程度上降低了凸轮轴的整体加工成本。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应用在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中的液压油路结构;图2—1为本技术的凸轮轴前端油路结构实施方式1的结构示意图2—2为本技术凸轮轴前端油路结构实施方式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3—1为本技术凸轮轴前端油路结构实施方式2的结构示意图3—2为本技术凸轮轴前端油路结构实施方式2的剖视结构示意图4为现有技术中凸轮轴相位调整器及凸轮轴前端油路结构剖视示意图5—1为现有技术油路结构中的凸轮轴的结构示意图5—2为现有技术油路结构中的凸轮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6为显示本技术的油路结构连接的转子叶片左右侧空腔的结构示意图中标记为1、凸轮轴前端;2、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B; 3、后端盖; 4、转子;5、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 6、前端盖;7、中心螺栓;8、定位销;9、 定子;10、转子径向油路通道A; 11、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A; 12、凸轮 轴前端集油环B; 13、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 14、凸轮轴前端集油环A; 15、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 16、转子轴向油路通道;17、油路通道;18、 集油舱;19、转子径向集油环;20、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21、定位销孔; 22、转子叶片左侧空腔;23、转子叶片右侧空腔;24、叶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 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 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应用在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中的液压油路 结构,包括,设置在凸轮轴前端集油环A14内的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All, 凸轮轴前端集油环B12,在所述的凸轮轴前端1和与凸轮轴前端1配合的中心螺 栓7之间形成中空的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15,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 A15与转子径向油路通道A10连通,从而通向转子叶片左侧空腔22,所述的凸6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13与和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15平行的转子轴向 油路通道16连通,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5和转子轴向油路通道16连接,转子径 向油路通道B5通向转子叶片右侧空腔23。所述的中心螺栓7将转子4与凸轮轴前端1固定。所述的转子前端设置出通向转子叶片左侧空腔的转子径向油路通道AIO。 所述的在凸轮轴前端集油环B12上设置孔状的油路通道17,沿凸轮轴轴向 方向设置出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13,油路通道17与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 通道B13相同,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13延伸到转子位置设置出与凸轮轴 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13垂直的通向叶片右侧的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5。 所述的转子通过加装定位销8与凸轮轴前端1配合定位。 所述的转子上的油路通道直径在3.0mm—4mm之间,最佳值取3.5mm。 所述的凸轮轴上的轴向供油路通道的直径在3.0mm—4mm之间,最佳值取 3.5mm。所述的定位销(8)用于限定转子和凸轮轴之间的相对位置,使转子轴向油 路通道和凸轮轴前端的轴向油路通道一一对准。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从凸轮轴前端1与凸轮轴相位调整器里功能液压 舱的油路进行优化改进,将凸轮轴油道通过定位销8的限位直接对准转子上的 油路通道,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转子径向集油环19或者集油舱,且尽量保证凸 轮轴前端1油路通道数目及直径与凸轮轴相位调整器转子上的一致,从而最大 程度上减少局部压力损失。这样的结构设计, 一方面从整个油路布置来说,相对减少了流动阻力,降 低了局部压力损失,分析显示机油温度10(TC时,优化后的方案比现有技术中 所采取方案的压力损失减小了 24.4°/。,而机油温度40'C时,优化后的方案比现 有技术中所釆取方案的压力损失减小了 23.9%。另一方面,在凸轮轴前端油路结构实施方式1和油路结构实施方式2中, 由于省掉了凸轮轴前端1上部分径向油路通道,所以相对减少了凸轮轴的机械加工工序,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凸轮轴的整体加工成本。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 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在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中的液压油路结构,包括,设置在凸轮轴前端集油环A(14)内的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A(11),凸轮轴前端集油环B(1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凸轮轴前端(1)和与凸轮轴前端(1)配合的中心螺栓(7)之间形成中空的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15),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15)与转子径向油路通道A(10)连通,从而通向转子叶片左侧空腔(22),所述的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13)与和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15)平行的转子轴向油路通道(16)连通,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5)和转子轴向油路通道(16)连接,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5)通向转子叶片右侧空腔(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在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中的液压油路结构,包括,设置在凸轮轴前端集油环A(14)内的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A(11),凸轮轴前端集油环B(1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凸轮轴前端(1)和与凸轮轴前端(1)配合的中心螺栓(7)之间形成中空的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15),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15)与转子径向油路通道A(10)连通,从而通向转子叶片左侧空腔(22),所述的凸轮轴前端径向油路通道B(13)与和凸轮轴前端轴向油路通道A(15)平行的转子轴向油路通道(16)连通,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5)和转子轴向油路通道(16)连接,转子径向油路通道B(5)通向转子叶片右侧空腔(23)。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在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中的液压油路结 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螺栓(7)将转子(4)与凸轮轴前端(1)固定。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在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中的液压油路结 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子前端设置出通向转子叶片左侧空腔(22)的转子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礼,满红军,于芳,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杰锋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