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27329 阅读:2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捕捉栖居于地下洞道中的动物的捕兽器(1)包括有两个开口(11)的壳体(2)。在该壳体中支承有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的关闭件(3),关闭件具有用于向老鼠施加最好致命的关闭力的前边棱(10),其中该关闭件(3)在弹簧预压力下通过固定装置被保持在打开位置。关闭件(3)可以如此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即在到达打开位置时,关闭件(3)借助与触发机构有效相连的固定装置被自动锁定。当老鼠进入开口时,触发机构被启动以触发关闭件(3)的关闭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捕兽器。这种捕兽器用于捕 捉在地下洞道中栖居的动物,尤其用于捕捉田鼠例如鼹鼠或野鼠。
技术介绍
能被用于捕捉栖居于地下的田鼠的捕兽器是早就已知的而且是常见的。例如,国际专利申请公开号WO03/061375描述了类似的捕兽器,其 中所示的捕兽器具有管形壳体,壳体在底侧具有两个可安放在洞道中的开 口。壳体中装有一个同样为管形(或者说空心圆柱体形)的、可纵向移动地 支承在壳体里的关闭件,关闭件在关闭位置上封堵住开口。在布设时,捕 兽器必须被如此安放在田鼠洞中,即,老鼠能经开口自由穿行洞道。在捕 兽器的底部区域内设有一个触发杆,该触发杆通过一个纵向延伸的触发轴 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内。触发轴在与触发杆相对的一侧具有一个U形端 部,在捕兽器处于打开位置时,该端部的尖端压低一个与关闭件相连的等 臂杆。等臂杆可摆动地与关闭件所属的装卸手柄相连。为了绷紧捕兽器(即 置于打开位置),必须首先通过等臂杆拉起拉紧杆,随后使等臂杆压到壳体 盖上,然后必须将触发轴的U形端部的尖端安放到等臂杆上,由此使关闭 件保持在打开状态。这种捕兽器的操作困难。而且事实表明,使用螺旋压 力弹簧来产生用于关闭件的预压力可能是不利的。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避免已知技术的缺陷,尤其是提供本文开头所 述类型的捕兽器,该捕兽器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根据本专利技术,利用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捕兽器来完成上述任务。 关闭件可以如此从关闭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即,在到达打开位置时,关 闭件可以借助与触发机构有效相连的固定装置被自动锁定。为此,在布设 捕兽器时只需要使关闭件移动,锁定会自动实现,无需采取其它措施。因此,这种自动锁定能力保证了捕兽器的简单操作。此外,关闭件的运动最 好以移动的方式完成。当捕兽器关闭时,动物被前边棱猛地一击,在理想 情况下,这样的一击是致命的。根据要捕获的动物的不同,设置相应的弹 簧装置来提供弹簧预压力,可以借助弹簧预压力产生足够大的关闭力。在第 一 实施方式中,关闭件可在壳体内通过卡槽连接被锁定在打开位 置。依靠这样的固定装置,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方式获得自动锁定能力。固定装置可以具有设置在关闭件上的至少 一个锁闭件,锁闭件在打开 位置可以支承在触发机构的支承肩上。通过这样的布置,可以非常简单地 实现将关闭件有利地锁定在打开位置上。可能有利的是,触发机构包括一个可摆动地支承在壳体内的触发件, 触发件的摆轴的延伸方向横向于且最好大致垂直于关闭件的运动方向。触 发件可以是本身沿运动方向延伸的元件。因此,当动物触到触发件前端时, 动物就会以非常简单的方式造成摆动,进而造成捕兽器的可靠触发。这种布置确保了不会发生如在WO03/061375中当例如使用触发杆时会出现的、 跳过触发机构组成构件的情况。因此,实际上排除了未触发的情况。可能非常有利的是,触发机构包括具有至少 一个擦碰侧面的触发件, 锁闭件可以在打开运动中沿擦碰侧面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运动时 且尤其在关闭件移动至打开位置时使触发件摆动。触发机构可以具有一个配有支承元件的触发件,在这里,支承元件的 就打开方向而言在上的端头构成支承肩。可能很有利的是,触发件包括一个由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承元件构成的 支承件。此时,可以在两个支承元件之间形成导槽,锁闭件在导槽中导向 移动。此外,可以在导槽的前面设置本身在打开方向上敞开的、最好成楔 形的导入部。这种结构保证了锁闭件和支承件之间的良好配合。这些支承元件可以形成一个在打开方向上形成箭头状的支承件,在这 里,其箭头面可以构成外侧的擦碰侧面。因而,锁闭件可以在打开运动时 在外侧在箭头面上并且在内侧经过导槽移动。如果关闭件具有伸出壳体外的且能被用来将关闭件置于打开位置的 手柄,则这可能是有利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筒单地通过手握手柄来完 成打开运动。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上,手柄能以不同的程度伸出壳体外。 因而,可以轻易辨别捕兽器是否已被触发。就是说,例如远伸出壳体外的 手柄(关闭件在打开位置上)表示尚未捉到动物。此信号作用可以通过在手柄上使用颜色来进一步加强。关闭件可以按照整体的且最好以注塑件的方式由塑料制成。这种关闭 件可以简单且成本低廉地制造。为了产生弹簧预压力,例如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螺旋压力弹簧。不过, 以下措施可能是很有利的,为了产生弹簧预压力,设置至少一个蝶形弹簧。 蝶形弹簧因在关闭和打开过程中的非线形弹簧力分布而可能在操作和捕 捉效果方面是有利的。可能特别有利的是,在触发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蝶形弹簧。借 助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单侧施加弹簧力。为了支承蝶形弹簧,可以在触发件上分别设置弹簧支座,在这里,成 对蝶形弹簧的弹簧支座可以按照相对错开或未相对错开的方式布置。边棱可以通过一个壁部的前端构成,开口借助该壁部可在关闭位置上 被封死。由于动物原则上在成功捕获时必须被杀死,所以也可以仅选择比 较短的边棱部来取代这样的壁部,该较短的边棱部没有封闭或只是局部封 闭所述开口。壳体可以具有两个最好面对面的开口。此外,壁部可以成空心圆柱体 形状,这样一来,这两个开口在关闭位置上被封死。不过,关闭件当然不 一定完全成空心圆柱体状。取而代之的是,只有用于壁部的前端为空心圆 柱体形状,并且例如一个在运动方向(例如打开方向)上延伸的连4秦部与该 空心圓柱体相连,这可能是有利的,其中连接部的上端可由手柄构成。连 接部例如可以是扁平轮廓部,其具有大致为矩形的横截面。当然可以选择 其它的轮廓形状。为了可靠杀死动物,关闭件的边棱的横截面成楔形可能是有利的。如 果边棱的横截面相当厚或者说边棱具有厚壁,则这种楔形可能是非常有利 的。不过,该楔形原则上不应收于收于锐利的尖角,因为通常不期望出现 切割特性。因为动物尸体的分断从卫生的角度考虑是不利的。在开口的底侧,可以设有一个最好为环形的底部,底部至少在关闭位 置相对关闭件的边棱朝内错开地设置,其中该边棱最好能至少部分搭接该 底部。在这里还可以提出,朝向关闭件的底部前端的横截面成楔形。壳体可以至少在底侧成空心圆柱体形。如果壳体具有圆柱体性壳体 套,则该底部可以在俯视图中如此相对壳体套向内错开,即,边棱在俯视 图中处于壳体套和底部之间。出于适合生产和成本的考虑,壳体和/或关闭件用塑料材料制成可能是 有利的。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和具体特征详见附图和以下对实施例的说明,其中图1是表示被设置用来在地下捕捉田鼠的本专利技术捕兽器的透视图,图2从另一个视角表示处于打开位置的图1所示的捕兽器,图3表示处于关闭位置的图2所示的捕兽器,图4表示图2所示的捕兽器和拆下的壳罩部,图5表示图3所示的捕兽器和拆下的壳罩部,图6是用于捕兽器的触发件和一对蝶形弹簧的透^L图,图7是捕兽器的关闭件的透视图,图8是与图7相比略有改动的关闭件的侧视图,图9以局剖图(图8的剖面A-A)表示图8所示的关闭件的正视图,图IO表示捕兽器的纵剖面(根据图9的剖面B-B),图11是图6所示触发件的正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关闭件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l表示用l标示的捕兽器,其在场地合适的条件下安放。所安放的 捕兽器具有一个有多个开口 11的壳体2,其中该壳体如此安放在地下的洞 道20中,即允许通过所述开口穿行洞道。这样的洞道例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捕捉栖居于地下洞道中的动物、尤其是捕捉田鼠的捕兽器(1),包括: -壳体(2),其具有至少一个开口(11)并且可以如此安放在洞道(20)中,即通过该开口至少部分可穿行该洞道, -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的关闭件(3),具有用于向动物施加最好致命的关闭力的前边棱(10),该关闭件(3)可以在弹簧预压力下通过固定装置被保持在打开位置上,和 -可在动物进入该开口时被启动的触发机构,用于触发该关闭件(3)的关闭运动, 其特征在于,该关闭件(3)可以如此从该关闭位置运动到该打开位置,即该关闭件(3)在到达打开位置时可借助与该触发机构有效相连的固定装置被自动锁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EP 2006-9-1 06119958.41的前序部分的捕兽器。这种捕兽器用于捕 捉在地下洞道中栖居的动物,尤其用于捕捉田鼠例如鼹鼠或野鼠。背景技术能被用于捕捉栖居于地下的田鼠的捕兽器是早就已知的而且是常见的。例如,国际专利申请公开号WO03/061375描述了类似的捕兽器,其 中所示的捕兽器具有管形壳体,壳体在底侧具有两个可安放在洞道中的开 口。壳体中装有一个同样为管形(或者说空心圆柱体形)的、可纵向移动地 支承在壳体里的关闭件,关闭件在关闭位置上封堵住开口。在布设时,捕 兽器必须被如此安放在田鼠洞中,即,老鼠能经开口自由穿行洞道。在捕 兽器的底部区域内设有一个触发杆,该触发杆通过一个纵向延伸的触发轴 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内。触发轴在与触发杆相对的一侧具有一个U形端 部,在捕兽器处于打开位置时,该端部的尖端压低一个与关闭件相连的等 臂杆。等臂杆可摆动地与关闭件所属的装卸手柄相连。为了绷紧捕兽器(即 置于打开位置),必须首先通过等臂杆拉起拉紧杆,随后使等臂杆压到壳体 盖上,然后必须将触发轴的U形端部的尖端安放到等臂杆上,由此使关闭 件保持在打开状态。这种捕兽器的操作困难。而且事实表明,使用螺旋压 力弹簧来产生用于关闭件的预压力可能是不利的。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避免已知技术的缺陷,尤其是提供本文开头所 述类型的捕兽器,该捕兽器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根据本发明,利用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捕兽器来完成上述任务。 关闭件可以如此从关闭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即,在到达打开位置时,关 闭件可以借助与触发机构有效相连的固定装置被自动锁定。为此,在布设 捕兽器时只需要使关闭件移动,锁定会自动实现,无需采取其它措施。因此,这种自动锁定能力保证了捕兽器的简单操作。此外,关闭件的运动最 好以移动的方式完成。当捕兽器关闭时,动物被前边棱猛地一击,在理想 情况下,这样的一击是致命的。根据要捕获的动物的不同,设置相应的弹 簧装置来提供弹簧预压力,可以借助弹簧预压力产生足够大的关闭力。在第 一 实施方式中,关闭件可在壳体内通过卡槽连接被锁定在打开位 置。依靠这样的固定装置,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方式获得自动锁定能力。固定装置可以具有设置在关闭件上的至少 一个锁闭件,锁闭件在打开 位置可以支承在触发机构的支承肩上。通过这样的布置,可以非常简单地 实现将关闭件有利地锁定在打开位置上。可能有利的是,触发机构包括一个可摆动地支承在壳体内的触发件, 触发件的摆轴的延伸方向横向于且最好大致垂直于关闭件的运动方向。触 发件可以是本身沿运动方向延伸的元件。因此,当动物触到触发件前端时, 动物就会以非常简单的方式造成摆动,进而造成捕兽器的可靠触发。这种布置确保了不会发生如在WO03/061375中当例如使用触发杆时会出现的、 跳过触发机构组成构件的情况。因此,实际上排除了未触发的情况。可能非常有利的是,触发机构包括具有至少 一个擦碰侧面的触发件, 锁闭件可以在打开运动中沿擦碰侧面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运动时 且尤其在关闭件移动至打开位置时使触发件摆动。触发机构可以具有一个配有支承元件的触发件,在这里,支承元件的 就打开方向而言在上的端头构成支承肩。可能很有利的是,触发件包括一个由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承元件构成的 支承件。此时,可以在两个支承元件之间形成导槽,锁闭件在导槽中导向 移动。此外,可以在导槽的前面设置本身在打开方向上敞开的、最好成楔 形的导入部。这种结构保证了锁闭件和支承件之间的良好配合。这些支承元件可以形成一个在打开方向上形成箭头状的支承件,在这 里,其箭头面可以构成外侧的擦碰侧面。因而,锁闭件可以在打开运动时 在外侧在箭头面上并且在内侧经过导槽移动。如果关闭件具有伸出壳体外的且能被用来将关闭件置于打开位置的 手柄,则这可能是有利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筒单地通过手握手柄来完 成打开运动。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上,手柄能以不同的程度伸出壳体外。 因而,可以轻易辨别捕兽器是否已被触发。就是说,例如远伸出壳体外的 手柄(关闭件在打开位置上)表示尚未捉到动物。此信号作用可以通过在手柄上使用颜色来进一步加强。关闭件可以按照整体的且最好以注塑件的方式由塑料制成。这种关闭 件可以简单且成本低廉地制造。为了产生弹簧预压力,例如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螺旋压力弹簧。不过, 以下措施可能是很有利的,为了产生弹簧预压力,设置至少一个蝶形弹簧。 蝶形弹簧因在关闭和打开过程中的非线形弹簧力分布而可能在操作和捕 捉效果方面是有利的。可能特别有利的是,在触发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蝶形弹簧。借 助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单侧施加弹簧力。为了支承蝶形弹簧,可以在触发件上分别设置弹簧支座,在这里,成 对蝶形弹簧的弹簧支座可以按照相对错开或未相对错开的方式布置。边棱可以通过一个壁部的前端构成,开口借助该壁部可在关闭位置上 被封死。由于动物原则上在成功捕获时必须被杀死,所以也可以仅选择比 较短的边棱部来取代这样的壁部,该较短的边棱部没有封闭或只是局部封 闭所述开口。壳体可以具有两个最好面对面的开口。此外,壁部可以成空心圆柱体 形状,这样一来,这两个开口在关闭位置上被封死。不过,关闭件当然不 一定完全成空心圆柱体状。取而代之的是,只有用于壁部的前端为空心圆 柱体形状,并且例如一个在运动方向(例如打开方向)上延伸的连4秦部与该 空心圓柱体相连,这可能是有利的,其中连接部的上端可由手柄构成。连 接部例如可以是扁平轮廓部,其具有大致为矩形的横截面。当然可以选择 其它的轮廓形状。为了可靠杀死动物,关闭件的边棱的横截面成楔形可能是有利的。如 果边棱的横截面相当厚或者说边棱具有厚壁,则这种楔形可能是非常有利 的。不过,该楔形原则上不应收于收于锐利的尖角,因为通常不期望出现 切割特性。因为动物尸体的分断从卫生的角度考虑是不利的。在开口的底侧,可以设有一个最好为环形的底部,底部至少在关闭位 置相对关闭件的边棱朝内错开地设置,其中该边棱最好能至少部分搭接该 底部。在这里还可以提出,朝向关闭件的底部前端的横截面成楔形。壳体可以至少在底侧成空心圆柱体形。如果壳体具有圆柱体性壳体 套,则该底部可以在俯视图中如此相对壳体套向内错开,即,边棱在俯视 图中处于壳体套和底部之间。出于适合生产和成本的考虑,壳体和/或关闭件用塑料材料制成可能是 有利的。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具体特征详见附图和以下对实施例的说明,其中图1是表示被设置用来在地下捕捉田鼠的本发明捕兽器的透视图,图2从另一个视角表示处于打开位置的图1所示的捕兽器,图3表示处于关闭位置的图2所示的捕兽器,图4表示图2所示的捕兽器和拆下的壳罩部,图5表示图3所示的捕兽器和拆下的壳罩部,图6是用于捕兽器的触发件和一对蝶形弹簧的透^L图,图7是捕兽器的关闭件的透视图,图8是与图7相比略有改动的关闭件的侧视图,图9以局剖图(图8的剖面A-A)表示图8所示的关闭件的正视图,图IO表示捕兽器的纵剖面(根据图9的剖面B-B),图11是图6所示触发件的正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关闭件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l表示用l标示的捕兽器,其在场地合适的条件下安放。所安放的 捕兽器具有一个有多个开口 11的壳体2,其中该壳体如此安放在地下的洞 道20中,即允许通过所述开口穿行洞道。这样的洞道例如被田鼠占用。 不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莱蒂尔D沃尔斯塔德J库夫勒尔
申请(专利权)人:瑞士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