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25771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座垫(10a)的框架结构(1),其包括:板状左右侧面板(2),其构成所述座垫(10a)的侧部;以及筒状前管(3),其用于加强所述左右侧面板(2)的前侧部。所述前管(3)具有:在所述侧面板(2)的前边的大致全长上延伸的左右立设部(3a);从所述左右立设部(3a)的上端部向前延伸的左右延伸部(3b);以及桥接所述左右延伸部(3b)的前端部的桥接部(3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垫(seat cushion)的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车辆用座椅具有座垫和安装到座垫的后部的座椅靠背。座垫和座椅靠 背均主要由框架结构和安装到框架结构的垫构成。座垫的框架结构具有例如由例如板材形 成的左右面板部和前面板部(参照日本特开2007-2121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前面板部必须足够结实以承受车辆碰撞等时的冲击,因此需要对前面 板部的板材进行轧制或弯曲,以实现强度的增强。这涉及相当高的成本。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 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的强度高且能够以低成本形成。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车辆用座椅具有左右板状侧面板,所述板状左右侧面板 构成所述座垫的侧部;筒状前管,所述筒状前管用于加强所述左右侧面板的前部。所述前管 具有在所述侧面板的前边的大致全长上延伸的左右立设部,从所述左右立设部的上端部 向前延伸的左右延伸部,以及桥接所述左右延伸部的前端部的桥接部。根据该方面,由于前管的筒状构造,前管的强度比传统的板状构件的强度更强。此 夕卜,在板状构件的情况下所必需的轧制等不再需要,使得可以以低成本形成。当车辆遭受碰 撞(向前碰撞)时,座椅的前部受到归因于乘客等的重量的大的向下力,前管以如下顺序传 递力桥接部、延伸部和立设部。此外,由于立设部在侧面板的前边的大致全长上延伸,因此 上述力能够被立设部可靠地接受。此外,当框架结构接受侧向力时,由于前管的桥接部,该 框架结构能够有效地接受和承受力。此外,由于侧面板是板状构造,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如 开关等座椅部件安装到侧面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杆被安装在左右侧面板的前部之 间。此外,前管的立设部与杆的前侧相邻。由于该方面,当前管受到从前侧向后侧的力时, 前管的立设部和力能够被杆接受。由此,通过前管和杆的协作,增强框架结构的强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在所述侧面板的前下部和所述前管的立设部的下部之间 设置有将它们彼此连接的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所述立设部的 下部的前侧突起。由此,由于该方面,前管的立设部可以借助于连接构件被可靠地连接到侧 面板。此外,前管的立设部的下部的向前运动被连接构件的突出部限制。由此,立设部不容 易相对于侧面板被拆卸。附图说明图1是车辆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的立体图2是车辆用座椅的框架结构的侧视图;以及图3是车辆用座椅的框架结构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到图3,将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座椅10是 如汽车等车辆的座椅,并且座椅10具有座垫10a、座椅靠背IOb和滑动装置13。座垫IOa和 座椅靠背IOb主要由框架结构1和11以及安装到框架结构1和11的垫(未示出)构成。如图1到图3所示,座椅靠背IOb的框架结构11具有左右侧板状侧框架Ila以及 将侧框架Ila的上端部彼此连接的筒状上管lib。在侧框架Ila的下部之间,安装有加强板 11c,该加强板Ilc连接侧框架Ila并且加强侧框架11a。侧框架Ila的下部通过倾角调节 装置12被连接到座垫IOa的框架结构1,以允许进行角度调节。座垫IOa的框架结构1具有左右板状侧面板2以及将左右侧面板2的前部彼此连 接的筒状前管3。侧面板2均由构成座垫IOa的侧壁部的单板形式的单一部件构成。侧面 板2的下端部2a朝向座垫10的中心侧弯曲,并且被安装到滑动装置13。连接并且加强左右面板2的后侧加强杆5被安装到左右面板2的后上部。连接并 加强左右面板2的前侧加强杆6被安装到左右面板2的前上部。紧固器(anchor) 15被安 装到位于车辆中心侧的侧面板2的侧表面的下部,且座椅安全带16被安装到紧固器15。朝 向座椅10的中心侧突出的凸缘2b形成于侧面板2的上侧。侧面板2的前端部没有凸缘等 并且是由大致平坦面构成的简单结构。在凸缘2b的前部形成开口 2c,该开口 2c安装有前 管3。前管3是由筒状管构成,并且一体地包括一对立设部3a、一对延伸部3b和桥接部 3c。立设部3a位于侧面板2的前侧,并且相比于侧面板2立设在座椅10的中心侧。立设 部3a沿着侧面板2的前侧延伸该前边的大致全长。立设部3a的上部延伸贯通侧面板2的 开口 2c,并且突出到侧面板2的上侧。立设部3a通过焊接等被安装到侧面板2,并且立设 部3a在前侧加强杆6的前侧以与前侧加强杆6之间具有微小间隙的状态与前侧加强杆6 相邻。在侧面板2的前侧延伸的延伸部3b从立设部3a的上端部向前延伸。桥接部3c 沿左右方向延伸,以连接左右延伸部3b的前端部。弹性支撑体14被安装到桥接部3c的上 侧和后侧加强杆5的上侧。弹性支撑体14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金属板材形成。形成在弹性 支撑体14的前侧部的是被卡定(latch)在桥接部3c上的前卡定部14a。形成在弹性支撑 体14的后侧部的是被卡定在后侧加强杆5上的一对后卡定部14b。垫(未示出)被安装在 弹性支撑体14上,并且垫被弹性支撑体14从下方弹性地保持。在立设部3a的下部和侧面板2的前下部之间安装有将它们彼此连接的连接构件 4。各连接构件4均具有基部4b和被设置成在基部4b的前端立起的突出部4a。基部4b通 过焊接等被安装到侧面板2的前下部,更具体地被安装到下端部2a的前上表面。此外,立 设部3a的下部通过焊接等被安装到基部4b和突出部4a。突出部4a在立设部3a的下部的 前侧突起。由此,由于突起部4a,能够防止立设部3a的下部从侧面板2侧被拆下。滑动装置13是支撑座垫10以允许座垫10能相对于地板前后滑动的装置,滑动装 置13具有下导轨13a和上导轨13b。下导轨13a被安装到地板。上导轨13b被可滑动地安装到下导轨13a。凸部13c形成于上导轨13b的上表面的前部。凸部13c穿过形成于侧面 板2的下端部2a的通孔和形成于连接构件4的基部4b的通孔。此外,侧面板2的下端部 2a通过焊接等被安装到上轨道13b的上表面。调节座椅姿态和座椅位置时操作的如操作杆和开关等座椅部件(未示出)被安装 到侧面板2。如上所述,框架结构1具有左右板状侧面板2以及筒状前管3。此外,前管3具有左右立设部3a、左右延伸部3b和桥接部3c。由此,由于前管3的筒状构造,前管3的强度比传统的板状结构的强度高。此外, 与板状构件不同,不需要轧制工艺等,从而能够以低成本形成。当车辆遭受碰撞(向前碰 撞)并且车辆的前部受到归因于乘客体重等的大的向下力时,前管3以如下顺序传递力桥 接部3c、延伸部3b和立设部3a。此外,由于立设部3a大致在侧面板2的前边的全长上延 伸,上述力能被立设部3a可靠地接受。此外,当力沿侧向向其施加时,借助于前管3的桥接 部3c,框架构件1能够有效地接受并且承受力。此外,由于侧面板2的板状构造,侧面板2 容易实现如开关等座椅部件的安装。前侧加强杆6被安装在左右侧面板2的前部之间。此外,前管3的立设部3a与前 侧加强杆6的前侧相邻。由此,当从前方朝向后方的力被施加到前管3时,前管3的立设部 3a和力能够借助于前侧加强杆6接受。由此,通过前管3和前侧加强杆6的协作,加强框架 结构1的强度。在侧面板2和前管3的立设部3a之间设置有将它们彼此连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板状左右侧面板,所述板状左右侧面板构成所述座垫的侧部;以及筒状前管,所述筒状前管用于加强所述左右侧面板的前部,其中,所述前管包括:在所述侧面板的前边的大致全长上延伸的左右立设部;从所述左右立设部的上端部向前延伸的左右延伸部;以及桥接所述左右延伸部的前端部的桥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田智和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