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398570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气囊装置(10)设置在沿车宽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座椅的车辆(20)内。在多个座椅(22L、22R)之间形成气囊收纳部(12)。在气囊收纳部(12)内收纳具有气体导入口的气囊(11)和用于向气囊(11)中喷射气体的气体发生器(13)。气体发生器(13)设置成使气体的喷出方向向上。从气体发生器(13)导入气体时,气囊(11)大致向上膨胀而与车厢顶棚(25)相撞,车厢顶棚(25)引导气囊(11)的膨胀方向。然后,气囊(11)以向前展开的方式膨胀,接着,向下膨胀,成为最大膨胀状态。气囊(11)的上端及下端分别与车厢顶棚(25)及车厢下侧相抵接。气囊(11)抑制在碰撞相反一侧的座椅上落座的乘员使其不向碰撞侧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上的用于保护乘员的气囊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如下这样的气 囊装置,即,气囊在沿车宽方向布置的多个座椅之间膨胀,以使得当车辆侧面受到碰撞时, 落座在碰撞方向相反侧的座椅上的乘员不会向碰撞侧移动。
技术介绍
气囊装置作为缓冲汽车正面受到碰撞时对乘员的冲击的保护装置已广泛普及。现 有技术的气囊装置安装在位于乘员前方设置的转向装置内或仪表板内,当汽车正面受到碰 撞时,气囊在驾驶席、副驾驶席的前侧膨胀 ,从而抑制落座在驾驶席、副驾驶席上的乘员向 前方移动。由此,当汽车正面受到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驾驶席、副驾驶席上的乘员。近年来,人们也开始重视在汽车侧面受到冲击时对乘员的保护,在车辆上安装所 谓的侧气囊装置、帘式气囊装置。具体而言,例如图8所示,在汽车1中的副驾驶席侧,将帘 式气囊装置2设置成使气囊在位于前门Ia上部的玻璃的内侧附近膨胀,将侧气囊装置3设 置成使气囊在前门Ia下部的内侧附近膨胀。虽然在图8中仅示出了副驾驶席侧的帘式气 囊装置2及侧气囊装置3,但实际上,在驾驶席侧也设置有帘式气囊装置2及侧气囊装置3。如图8中的箭头X所示,在其他车辆4从侧方碰撞汽车1时,帘式气囊装置2及侧 气囊装置3分别在前门Ia的内侧附近、即副驾驶席的外侧区域膨胀,对副驾驶席上的乘员 的身体提供保护,使副驾驶席上的乘员的身体不直接与前门Ia接触。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中,气囊装置安装在车厢顶棚内,当汽车正面受到碰撞 时,气囊在乘员前侧向下方膨胀。在专利文献2中,气囊装置安装在例如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内,汽车正面受到 碰撞时,气囊袋体在副驾驶席上的乘员的前侧膨胀,并且设置在顶棚附近的饰板构件向下 方转动,限制在车厢内侧膨胀的气囊袋体的一部分在顶棚附近向后方的移动。在专利文献3中,气囊装置安装在例如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内,当汽车正面受 到碰撞时,气囊袋体在副驾驶席乘员的前侧膨胀,并且设置在顶棚附近的饰板构件向下方 转动,限制在车厢内侧膨胀的气囊袋体的一部分在顶棚附近向后方的移动,使得气囊袋体 的一部分不在乘客的头部与顶棚之间展开。近年来,为了抑制在侧面受到碰撞时在碰撞相反一侧座椅上落座的乘员的身体向 碰撞侧移动,提供有使气囊在两个座椅之间膨胀的中央气囊装置(例如专利文献4、5)。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0-185618号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067272号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5-145225号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4-217109号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6-299698号采用图8所示的帘式气囊装置2及侧气囊装置3时,当车辆被其他车辆4从车辆 左侧面受到碰撞时,在与侧面受到碰撞侧相反一侧落座的乘员,图中为在右侧座椅上落座的乘员,会产生向箭头A所示那样朝碰撞侧即左侧移动的力。与此相对,当采用专利文献1所示的气囊装置时,当车辆正面受到碰撞时,气囊从 顶棚向乘员的前侧膨胀,以保护后面座椅上的乘员,但该气囊装置不能在侧面受到碰撞时 对乘员进行保护。在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的气囊装置中,也是以在车辆正面受到碰撞时对乘员 进行保护为目的,没有以在车辆侧面受到碰撞时对相邻乘员进行保护为目的。然而,理想的是,在气囊膨胀而展开时,乘员从气囊自身受到反作用力,从而使乘 员的左右移动受到抑制。然而,由于没有在车厢内设置用于承托膨胀后的气囊自身的结构 体,因此,当气囊在沿车宽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座椅之间发生膨胀时,气囊不能对乘员身体 给予反作用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采用本专利技术,当与其他车辆发生 侧面受到碰撞时,该气囊装置可抑制乘员的横向移动,在气囊膨胀时,气囊能够给予乘员反 作用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为设置在车辆上用以保护乘员 的气囊装置,其中,其包括被折叠的气囊、用于向气囊内喷射气体的气体发生器(inflator) 以及气囊收纳部,该气囊收纳部设置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上,用于收纳气囊及气体 发生器,通过从气体发生器导入气体,气囊发生膨胀而与多个车厢内饰相抵接。在上述构成中,气囊在膨胀状态下,与车厢顶棚、车厢座椅、车厢地毡、前座椅背 面、前挡风玻璃内表面中的任意的上述多个车厢内饰相抵接。在上述构成中,在车辆中,多个座椅沿车宽方向并排设置,气囊通过气体发生器喷 射的气体而发生膨胀,气囊的上端及下端分别与车厢顶棚及车厢下侧相抵接。在上述构成中,气囊在膨胀状态下,上端具有向上方的膨胀余裕,下端具有向下方 的膨胀余裕。在上述构成中,气囊形成为,在膨胀状态下在高度方向中间附近的两侧面向车宽 方向两侧突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为设置在车辆上用以保护乘员的气囊装置,其中,其 包括被折叠的气囊、用于向气囊内喷射气体的气体发生器,气囊通过从气体发生器导入气 体而发生膨胀进而与车厢内饰相抵接,通过车厢内饰引导气囊的膨胀方向。在上述构成中,通过从气体发生器导入气体,使气囊大致向上膨胀与车厢顶棚相 抵接,车厢顶棚引导气囊,使气囊的膨胀方向改变为前方。在上述构成中,气囊改变为向前方膨胀后,进一步改变为大致向下膨胀。在上述构成中,气体发生器设置为气体的喷出方向为大致向上,气囊的膨胀初期 的膨胀方向为大致向上。在上述构成中,通过从气体发生器导入的气体,使气囊大致向下膨胀,在与车厢座 椅、车厢地毡中的至少任何一方相抵接后,膨胀方向改变为前侧而进一步膨胀。在上述构成中,膨胀方向改变为前侧而进一步膨胀后,膨胀方向进一步改变为大 致向上而膨胀。在上述构成中,气体发生器设置成气体的喷出方向为大致向下,前述气囊的膨胀 初期的膨胀方向为大致向下。在上述构成中,车辆上,多个座椅沿车宽方向并排设置,气囊及气体发生器收纳于 在多个座椅之间设置的气囊收纳部内。在上述构成中,气囊在最大膨胀状态下的左右侧面的轮廓形状包括带有气体导入部的后部、接近车厢顶棚的上部、位于下端的下部,在气囊收纳部内,气囊是按照后部、上 部、下部的顺序收纳在气囊收纳部的内侧,导入从气体发生器喷出的气体时,气囊按照后 部、上部、下部的顺序依次膨胀。在上述构成中,气囊在最大膨胀状态下的左右侧面的轮廓形状包括带有气体导 入部的后部、接近车厢顶棚的上部、位于下端的下部,气囊以从下部经由上部直至后部的方 式依次折叠收纳在气囊收纳部,导入从气体发生器喷出的气体时,气囊按照后部、上部、下 部的顺序依次膨胀。在上述构成中,气囊收纳部在大致呈“L”字状的中控台上部形成,中控台由扶手部 和铅垂部构成,该扶手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该铅垂部在从扶手部的与座椅的座椅靠 背相当位置的后部沿大致铅垂方向向上延伸而形成。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通过气体发生器导入气体,使气囊发生膨胀时,气囊与多 个车厢内饰相抵接,因此,在每个气囊与车厢内饰相抵接的抵接位置,气囊与车厢内饰之间 产生摩擦,气囊被各车厢内饰保持。由此,乘员能够受到来自气囊的反作用力。另外,气囊 发生膨胀时,在与各车厢内饰相抵接的同时膨胀方向发生变化,因此,气囊能够与多个车厢 内饰可靠抵接,气囊被可靠保持。附图说明图1是关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图,是从车辆前方看到气囊的膨胀初 始状态的图。图2是从侧面看到的图1所示的状态的局部透视侧视图。图3是关于图1所示的气囊装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装置,其为设置在车辆上用以保护乘员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被折叠的气囊、用于向该气囊内喷射气体的气体发生器、以及气囊收纳部,该气囊收纳部设置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上,用于收纳该气囊及该气体发生器,通过从所述气体发生器导入气体,所述气囊发生膨胀而与多个车厢内饰相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高明广三泽和将望月满铃木滋幸藤村健司
申请(专利权)人:关东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