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398140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在乘员与气囊相接触时,乘员能够从气囊受到反作用力。该气囊装置是在沿车宽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座椅(20L、20R、21L、21R)之间膨胀以保护乘员(P)的气囊装置(10A~10B),其具有气体发生器(12)和折叠起来的气囊(11),当车辆侧面受到碰撞时,从气体发生器(12)喷射气体,气囊(11)膨胀而与车厢内饰(35)相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住气囊(11)的在乘员(P)的身体与气囊(11)相接触时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上的用于保护乘员的气囊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限制在碰撞相反侧的座椅上落座的乘员因侧面碰撞时的反向移动而向碰撞侧移动的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气囊装置作为缓冲汽车正面受到碰撞时对乘员的冲击的保护装置,已广泛普及。 现有技术的气囊装置安装在于乘员前方设置的转向装置内或仪表板内,当汽车正面受到碰 撞时,气囊在驾驶席、副驾驶席前侧膨胀,因此,限制落座在驾驶席、副驾驶席上的乘员向前 方移动。由此,当汽车正面受到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驾驶席、副驾驶席上的乘员。近年来,人们也开始重视在汽车侧面受到冲击时对乘员的保护,在车辆上搭载所 谓的侧气囊装置、帘式气囊装置。具体而言,例如图10所示,在汽车1中的副驾驶席侧,将 帘式气囊装置2设置成使前门Ia上部的玻璃的内侧附近膨胀,将侧气囊装置3设置成在前 门Ia下部的内侧附近膨胀。虽然在图10中仅示出了副驾驶席侧的帘式气囊装置2及侧气 囊装置3,但实际上,在驾驶席侧也设置有帘式气囊装置2及侧气囊装置3。如图10中的箭头X所示,在其他车辆4从侧方碰撞汽车1时,帘式气囊装置2及 侧气囊装置3分别在前门Ia的内侧附近,即,在副驾驶席的外侧区域膨胀,使副驾驶席上的 乘员的身体不直接与前门Ia接触。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中,气囊装置安装在车厢顶棚内,当汽车正面受到碰撞 时,气囊在乘员前侧向下方膨胀。在专利文献2中,气囊装置安装在例如副驾驶席前方的中控台内,当汽车侧面受 到碰撞时,气囊装置在驾驶席的座椅靠背和副驾驶席的座椅靠背之间膨胀。在专利文献3中,气囊装置安装在例如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内,当汽车正面受 到碰撞时,气囊袋体在副驾驶席乘员的前侧膨胀,并且设置在顶棚附近的饰板部件向下方 转动,限制车厢内侧膨胀的气囊袋体的一部分在顶棚附近向后方移动,使得气囊袋体的一 部分不在乘员的头部与顶棚之间展开。专利文献4中,气囊装置安装在例如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内,当汽车正面受到 碰撞时,左右分开的主气囊袋体在副驾驶席上的乘员的前侧膨胀,设置在副驾驶席的顶棚 附近的顶棚气囊袋体朝下膨胀,与在车厢内侧膨胀的主气囊袋体的被分开的左右部分之间 的空间相卡合,限制住主气囊的横向错位,使主气囊不向预期外的方向膨胀。然而,在图10所示的侧面碰撞时,就与侧面碰撞侧相反一侧的乘员而言,在图示 的情况中为驾驶席侧的乘员,可能会因侧面碰撞的冲击产生反向动作而像箭头A所示那样 朝碰撞侧急剧移动。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气囊装置中,当车辆正面受到碰撞时,气囊从顶棚 向乘员的前侧膨胀,以保护后排座椅上的乘员,但该气囊装置不能在车辆侧面受到碰撞时 限制住乘员的向碰撞侧的移动。此外,在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的气囊装置也是以车辆正面受到碰撞时对乘员进行保护为目的的,并没有对乘员在车辆侧面受到碰撞时向碰撞侧的移动进行限制。 因此,近年来,提供了一种使气囊在两个座椅之间膨胀的中央气囊装置。在专利文献4的气囊装置中,在汽车侧面受到碰撞时,气囊在驾驶席和副驾驶席 的座椅靠背之间膨胀,由此,防止乘员自身因冲击载荷倒向非冲击感知侧,例如,防止乘员 与邻座的乘员相接触。对于专利文献5,6的中央气囊装置,气囊也是在汽车侧面受到碰撞时在驾驶席和 副驾驶席的座椅靠背之间膨胀。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0-18561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067272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5-145225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4-217109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愿2008-114713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平7-267037号公报然而,理想的气囊是,在乘员身体与气囊接触时,使乘员受到气囊自身的反作用 力,从而限制住乘员的身体移动。然而,如专利文献6,就在座椅之间膨胀的气囊而言,由于其设置位置处在车厢中 央,因此,由于没有阻止膨胀的气囊使其不左右摆动的结构体,因此,可能不能对乘员身体 施以反作用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采用本专利技术,当车辆侧面受到 碰撞时,使气囊膨胀,以抑制乘员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向碰撞侧移动,此外,当乘员的身体 与该气囊接触时,乘员可受到气囊的反作用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在乘员的车宽方向内侧膨胀,用以限制落 座在碰撞相反侧的座椅上的乘员在侧面受到碰撞时朝碰撞侧移动,该气囊装置具有气体发 生器和折叠起来的气囊,当所述气体发生器喷射气体而使所述气囊膨胀后,该气囊与车厢 内饰相接触。本专利技术的车厢内饰不限于在车厢空间中所划分出的顶棚、地板、前挡风玻璃, 还包括铺设在地板上的地毡、设置在地板上的中控台、座椅的座椅坐垫、座椅靠背、扶手等。根据本专利技术,使气囊在沿车宽方向并排的两个座椅之间的区域内膨胀,通过气囊 与顶棚、地板、设置在地板上的座椅、中控台等车厢内饰相接触,从而,即使乘员的身体猛力 与该气囊相撞,也可通过气囊与车厢内饰的摩擦限制住气囊自身的移动。即,可在乘员猛力 碰撞气囊而对气囊进行推压时,能抑制住气囊与上述推压相伴的移动。由此,可对乘员施以 反作用力,可有效地保护乘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膨胀状态的图。图2是表示在图1的左侧座椅的座椅靠背右侧部收纳有气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概略侧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用于有效地保护乘员头部的气囊结构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用于增大气囊与顶棚的摩擦力的气 囊结构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图。图7是用于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图。图8是图7的气囊装置的概略侧视图。图9是图7的气囊装置的概略侧视图。图10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气囊装置的例子的结构的概略后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10A、10B 气囊装置;11 气囊;Ila 气囊的上端;lib 气囊的下端;Ilc 气囊 的侧面;12 气体发生器;13 箱体;20L 前座(左侧座椅);20R 前座(右侧座椅);21L 后 座(左侧座椅);21R 后座(右侧座椅);25 框架;26 衬垫;26A 薄壁部;27 护面;27A 缝合部;30 车辆;35 顶棚;36 车厢下侧;40 车辆;50L 座椅;51 座椅靠背;52 座椅坐 垫;110 饰板;111 气囊盖;121 钩状部;130 保持件(retainer) ;131 盖支承部;132 侧 板部;133 周围支承部;210 座椅靠背侧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按照图示的几个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中的Fr表示车辆前 方,Up表示车辆上方,LH表示车辆方向也就是左方。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的使用状态的图,是从车辆前方向 后方看时看到的主视图。当其他车辆40对于沿车宽方向并排设置有两个座椅20L、20R的 车辆30侧方对其碰撞时,图示的例子中为其他车辆40碰撞车辆的右侧面时,为了限制碰撞 相反侧即落座于左侧座椅20L上的乘员P向碰撞侧即右侧移动,该气囊装置10使气囊11 在该乘员P的右侧膨胀。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气囊装置10设置在左侧座椅20L的座椅靠背的车宽 方向内侧,即,左侧座椅20L的与右侧座椅20R相向一侧的座椅靠背右侧部210上。图2是 左侧座椅20L的座椅靠背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装置,其为在沿车宽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座椅之间膨胀而保护乘员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气体发生器和折叠起来的气囊,在车辆侧面受到碰撞时,从所述气体发生器喷射气体,从而所述气囊膨胀,通过使所述气囊与车厢内饰相接触,抑制该气囊的在与乘员身体接触时的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高明广三泽和将望月满
申请(专利权)人:关东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