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97725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冲击工具中由冲击动作后工具头的弹回引起的冲击力的吸收结构的改进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冲击工具具有:工具主体(103);锤击动作构件(119、145);冲击件(143);配重部(163),在锤击动作构件进行锤击作业时,配重部在反作用力传递位置受到自锤击动作构件传递来的反作用力的作用,并且利用传递来的反作用力从反作用力传递位置向与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弹性构件(165),能够弹性变形。配重部(163)构成为其状态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变化,第一状态为反作用力传递至配重部(163)之前的状态,第二状态为通过反作用力的传递而使配重部(163)向与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另外,弹性构件(165)作用加载力以使配重部(163)形成第一状态,在利用反作用力使配重部(163)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发生变化时,弹性构件受配重部(163)的按压而弹性变形,以吸收传递至该配重部(163)的反作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被加工件进行直线状的锤击作业的冲击工具中用于缓和锤击 作业时从被加工件承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技术。
技术介绍
在JP特开2007-5049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冲击工具中用于缓和 由冲击动作后工具头的弹回引起的冲击力(反作用力)的技术。公报中记载的冲击工具具 有配重件,在锤击作业时处于与冲击栓相抵接的状态;和冲击吸收机构,由向与冲击栓抵 接的方向对该配重件施力的螺旋弹簧构成。冲击吸收机构构成为,在因冲击动作后工具头 的弹回而使向后方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冲击栓上时,利用从冲击栓传递来的反作用力使配重 件向后方移动,通过该配重件的移动使螺旋弹簧向后方弹性变形。根据上述公报中记载的冲击吸收机构,利用配重件向后方的移动和因该配重件的 移动引起的螺旋弹簧弹性变形来吸收由冲击动作后工具头的弹回引起的冲击力,从而能够 实现冲击工具的低振动化。但是,公报中记载的冲击吸收机构还存在对冲击力吸收结构的 构筑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专利文献1 :JP特开2007-504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冲击工具中由冲击动作后工具头的弹回引起的冲 击力的吸收结构改进的技术。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工具的优选技术方案构成为,该冲击工具具有 工具主体;锤击动作构件,配置在工具主体的前端区域,并且通过沿长轴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而对被加工件进行规定的锤击作业;冲击件,通过沿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进行直线运 动,将冲击作用施加于锤击动作构件上。此外,本专利技术中所谓“规定的锤击作业”,不仅指锤 击动作构件仅进行直线状的冲击动作的锤击作业,还包括进行直线状的冲击动作和周向的 旋转动作的锤钻作业。另外,本专利技术中所谓“锤击动作构件”,典型地说是相当于工具头以及 以与该工具头相抵接的状态传递冲击力的冲击栓。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工具具有配重部,在锤击动作构件对被加工件进行锤击作业时, 该配重部在处于与锤击动作构件直接抵接的状态或者经由硬质金属制的中介物而与锤击 动作构件抵接的状态时的反作用力传递位置,受到自锤击动作构件传递来的反作用力的作 用,并且利用该传递来的反作用力,而从反作用力传递位置向与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 不同的方向移动;和弹性构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并且,配重部构成为其状态在第一状态 和第二状态之间发生变化,所述第一状态为反作用力传递至该配重部之前的状态,所述第 二状态为通过反作用力的传递,使该配重部向与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另一方面,弹性构件作用加载力(弹压力)以使配重部形成第一状态,在利用反作 用力使配重部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时,该弹性构件受到配重部的按压而发生弹性变 形,以吸收传递至该配重部的反作用力。此外,本专利技术中所谓“不同方向”,不仅指例如锤击 动作构件的径向或者包括径向分量的斜后方,还包括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以外的所有 方向。另外,本专利技术中所谓“弹性构件”,典型地是说相当于弹簧,但也可以适用橡胶。在进行锤击作业时,锤击动作构件在冲击动作后从被加工件受到反作用力的作用 而弹回。根据本专利技术,关于锤击动作构件从被加工件承受的反作用力,可构成为在配重部处 于与该锤击动作构件直接抵接的状态或者经由硬质金属制的中介物与该锤击动作构件抵 接的状态时的反作用力传递位置,上述反作用力从锤击动作构件被传递至配重部,由此能 够大致100%地传递该反作用力。换言之,在锤击动作构件与配重部之间以动量交换的方 式传递反作用力,通过该反作用力的传递,使配重部向与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不同的 方向移动。并且,利用该配重部使弹性构件弹性变形来吸收配重部的向该方向的反作用力。 即,根据本专利技术,利用配重部向与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和因该配重 部的移动而产生的弹性构件弹性变形,能够吸收由产生在锤击动作构件上的弹回引起的反 作用力,由此,能够实现冲击工具的低振动化。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形成使配重部沿着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即与冲击方向不同 的方向进行动作的结构,能够实现由配重部和弹性构件构成的冲击吸收机构在锤击动作构 件长轴方向上的小型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工具的另一方式,配重部由在锤击动作构件外侧沿周向相互横 向并列地配置的至少两个平衡锤构成,各平衡锤构成为,当从锤击动作构件传递来反作用 力时,利用该反作用力,使所述各平衡锤向与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此 外,本专利技术中所谓“交叉方向”,典型地说相当于锤击动作构件的外径方向,全面的说包括外 径方向部分。因而,本专利技术中的“弹性构件”优选由大致C环状的板簧构成,该板簧配置在 至少两个平衡锤外侧(外周)且将向内径方向的加载力整体施加于各平衡锤上。但是,弹 性构件可以构成为对每个平衡锤分别施力的结构。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作为使平衡锤向与锤 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典型的可以通过锥面使配重部直接或者经 由中介物与锤击构件抵接。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利用该锤击动作构件外侧(外径侧)的空间使配置在锤击动作 构件外侧的平衡锤动作。因此,能够使冲击吸收机构在锤击动作构件长轴方向进一步小型 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工具的再另一方式,配重部由配置在锤击动作构件的周向以及 长轴方向上的多个珠状(beads state)的平衡锤构成。多个平衡锤构成为,受到弹性构件的 施力,使得一部分平衡锤与锤击动作构件抵接,并且使相邻的平衡锤彼此相互接触,并且, 在来自锤击动作构件的反作用力传递至一部分平衡锤时,反作用力以接收到传递来的该反 作用力的一部分平衡锤为起点依次传递至相互接触的平衡锤,由此使各个平衡锤能够向随 机的方向移动,并且作为平衡锤整体向使弹性构件弹性变形的方向移动。此外,本专利技术中所 谓“珠状的平衡锤”,典型地说相当于钢球,但并不局限于球形,可广泛地包括多面体、纺锤 形等其他形状。另外,本专利技术中所谓“弹性构件”的变形方向,典型地设定为锤击动作构件 的长轴方向。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由多个平衡锤构成配重部,能够将从锤击动作构件传递来的反 作用力分散到各平衡锤上,并且增大反作用力在相邻的平衡锤相互间传递时的损失。由此, 可提高反作用力的衰减效果,能够减小作用于弹性构件上的反作用力。其结果,能够提高该 弹性构件的耐用性。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冲击工具中由冲击动作后工具头的弹回引起的冲击力 的吸收结构的改进技术。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 图4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使用电动 式的锤钻作为冲击工具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式锤钻的整体 结构的侧剖视图,示出了锤钻头按压在被加工件上的负荷情况。如图1所示,概括地说,作 为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01的主体具有主体部103,形成锤钻101的外轮廓;锤钻头119,经 由刀夹(tool holder) 137以可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在该主体部103的前端区域(图示左 侧);手柄109,与主体部103的锤钻头119的相反侧相连接,供使用者握持。主体部103对 应于本专利技术的“工具主体”。锤钻头119通过刀夹137被保持为能够沿着刀夹137的长轴方 向相对地往复运动,并且向刀夹137的周向的相对转动受到限制的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工具主体;锤击动作构件,配置在所述工具主体的前端区域,并且通过沿长轴方向进行直线运动而对被加工件进行规定的锤击作业;冲击件,通过沿所述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进行直线运动,而将冲击作用施加于该锤击动作构件上;配重部,在所述锤击动作构件对所述被加工件进行锤击作业时,该配重部在处于与所述锤击动作构件直接抵接的状态或者经由硬质金属制的中介物与所述锤击动作构件抵接的状态时的反作用力传递位置,受到自所述锤击动作构件传递来的反作用力的作用,并且利用该传递来的反作用力,而从所述反作用力传递位置向与所述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弹性构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所述配重部构成为使其状态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发生变化,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反作用力传递至所述配重部之前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通过所述反作用力的传递而使所述配重部向与所述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的状态,所述弹性构件作用加载力以使所述配重部形成所述第一状态,在利用所述反作用力使所述配重部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变化时,所述弹性构件受所述配重部的按压而发生弹性变形,以吸收传递至该配重部的反作用力。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木阳之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