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3785 阅读:7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方法,在大鲵原生境建人工小溪流,溪流两侧建洞穴,上方覆盖土壤,种植植物,营造大鲵的适生环境;在人工溪流上游建阶梯式蓄水池,以保证饲养水质安全。该仿生态环境避免了天敌和各种自然灾害对人鲵的危害及个体间的伤残,有利于种鲵的性腺同步发育和自然产卵孵化。对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当地农民自然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良好前景。

Method of bionic artificial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of giant salamander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method of artificial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of giant salamander bionic, giant salamander in the original habitat to build artificial streams, streams built on both sides of the cave, overlying soil, plants, and create a giant salamander suitabl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ladder type reservoir in artificial stream upstream,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water quality breeding. The imit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avoid the disabled predators and a variety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individual people pinchonii the gonads which pinchonii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spawning and hatching. The giant salamander nature reserve construction and species conserv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come, with good prospects and promot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awareness of farmers,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方法
技术介绍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简称大鲵,俗称娃娃鱼,其英文名为Chinese Giant Salamander,在分类上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btobranchidae),是我国特有的而且体形最大的有尾两栖动物,被国家列为II类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由于大鲵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不法之徒大量捕杀,再加之近年来大鲵栖息地的破坏、自身繁殖能力低下,因此使得大鲵在全国范围内处于绝灭的危险境地。为了有效拯救和保护大鲵这一珍贵的野生资源,实践反复证明,目前仅仅依靠自然保护、自然增殖的方法很难恢复大鲵的种群数量,因此,必须采取其他一些主动的保护措施、走人工驯养繁殖大鲵的路子,才有可能保证大鲵繁衍下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有一些科研和生产单位陆续开始探索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的试验研究,至90年代后期,有文献报道中国大鲵全人工驯养繁殖已经基本获得成功。但据资料记载和我们实地考察后得知,这些单位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基本上是在室内人工饲养池内培育亲体,在繁殖期间对大鲵亲体均要注射催产激素,通过人工授精、孵化来获取大鲵幼苗。客观地讲,中国大鲵全人工驯养繁殖模式的这条技术路线为大鲵人工繁殖探索出了一条重要的路子,并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但是,采用这种驯养繁殖模式最大的缺点是亲鲵性腺发育的成熟率低、催产后排出有受精能力的成熟精子和卵子数量低、成熟卵的受精率低、受精卵的孵化率低、稚鲵和幼鲵的成活率低,但是亲鲵的死亡率高等“五低一高”现象。为了克服大鲵全人工驯养繁殖过程中的以上缺点,从2000年初开始,课题组在全国首先开始了“中国大鲵的原生态养殖模式”的试验研究。该模式是在大鲵的自然分布区河道内放入种鲵并且投喂食料,再通过加坝、围栏、精心管护等措施,让种鲵性腺自然发育、产卵、受精和孵化。中国大鲵的原生态养殖模式在投放种鲵的当年就获得了成功,并且得到了我国大鲵权威专家阳爱生先生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这种模式至今在汉中市的勉县和略阳县的部分大鲵养殖场还在使用。经过连续7年的试验观察和研究,中国大鲵的原生态养殖模式尽管克服了全人工中国大鲵驯养繁殖模式的许多缺点,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例如,由于该种模式直接将种鲵放置在自然河道内进行饲养和繁殖,因此受自然因素(例如,洪水、泥石流、水质变化、天敌侵害、管理困难等)影响极大,而且出苗率低而不稳,并且常常出现种鲵、稚鲵、幼鲵病害和死亡现象,有些养殖场甚至出现过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此外,由于该种养殖模式使得研究和管理人员不易观察和管理,因而使得人类对大鲵的生殖生理、生殖行为、生殖生态等知识的获取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极不利于人类对大鲵生殖生物学知识的认识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方法,全面克服以上两种养殖模式的缺点和不足,避免了天敌和各种自然灾害对大鲵的危害及个体间的伤残,有利于种鲵的性腺同步发育和自然产卵孵化。大鲵仿生态驯养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大鲵的原生境,建造人工溪流,在人工溪流上游建2-3个阶梯式蓄水池,将通过蓄水池的水引入人工溪流,流速0.2m/s,溪流最枯季节流量0.01立方米/秒左右,排水完善,并设立防逃围栏,pH值为6.5-7;然后在溪流两边建造若干个大鲵洞穴,洞穴用河卵石和预制水泥板搭建,洞穴上方开有观察孔用石板盖实,然后回填20cm-30cm的土壤,同时在溪流两边和洞穴旁种植草木;洞穴口淹没在水中,洞穴倾斜、洞口低,洞尾高;也可建造前、后洞穴,用石块隔开,前洞表层铺2-3cm细沙,后洞光线幽暗,用纯黄泥铺底,深度60-70cm,前洞上方斜插一根、后洞上方斜插两根直径20-25cm塑料管直达洞穴顶端作为通气孔。大鲵亲体的选择亲体的来源最好是野生或流水养殖池饲养的大鲵,年龄在5龄以上,要求亲鲵无病、无伤、无残,体质健壮。大鲵亲体的培育3~5月开始以鲜活鲫鱼,泥鳅为主,适当搭配鸡肠、猪肺,每周投喂2次,投放量可视大鲵的数量和大小每次按大鲵体重的1/10掌握,全天24小时保持常流水。6~8月水温高,投喂饵料仍以鲜活野杂鱼或动物内脏为主,每3~5天投喂1次,投放量每次按大鲵体重的3/10掌握,同时加大水流量并增强水流声,在此期间如果水温超过25℃,应采取增大水流量、遮阳、补充地下水调温等措施降低水温。9~11月投放动物尸体等高蛋白饵料,以利于产后亲鲵体质恢复,积累脂肪为越冬打基础;11月中旬后进入冬眠期,亲鲵停止吃食和活动,要将水位适当加深保暖防冻。在整个大鲵亲体培育阶段,及时清除水中的残饵、死鱼等杂质,全天24小时保持人工溪流中呈微流水状态,流量、水位要稳定,雨天要减少进水量、遇暴雨或洪水应关闭水闸,防止泥沙进入和亲鲵逃逸。在洞穴内大鲵自然产卵,自然受精,对于带出洞外的卵带可进行人工孵化,具体方法是将事先做好的尼龙筛绢框架放入孵化池,框架距池底约30 cm左右,然后将受精卵均匀摆放在框架内;孵化期间采用微流水,为了避免光线照射导致胚胎死亡,在孵化池上用黑色塑料布进行遮盖。孵化期间经常检查胚胎发育情况,及时剔除未受精卵,以避免水质恶化。稚鲵的驯养大鲵产卵受精后约40天左右出膜,出膜后的稚鲵体长在2.9cm左右,应该及时从亲鲵洞穴中取出放入有细孔的直径在30-40cm的塑料筐内,每筐50尾左右,再将塑料筐放入1~2m2的室内水泥池中培育,池高120-130cm,水深3-5cm,30天内稚鲵主要依靠卵黄作为营养继续发育,这一阶段不需要喂养,只要保持长流水、水温10-15℃,及时清除粪便和杂质。幼鲵的驯养约30-40天后,稚鲵的卵黄已经消耗完毕,即进入幼鲵阶段,此时去掉塑料筐将其直接放入水泥池中继续饲养,养殖幼鲵水深10cm左右,可以喂鲜活的摇蚊幼虫或肉末,1月以后也可投喂水蚯蚓、小虾,肉粒等,投喂摇蚊幼虫的幼鲵成活率最高达到87%以上。待幼鲵生长6-8个月左右,体重达到30g左右上,体长达12-18cm左右时,主要饵料为小虾、小杂鱼、肉丝,两天投喂一次,两小时左右食完为止,及时清除水底残饵及粪便,防止鲵患腹胀病,待幼鲵体重达到100g时,移入人工驯养池中正常饲养。对于移入人工驯养池中的幼鲵,经过仔细观察、挑选后能作为亲体的,再重新放回人工溪流内培育、繁殖,其余的可作为商品鱼饲养或直接出售。本专利技术在大鲵原生境建人工小溪流,溪流两侧建洞穴,上方覆盖土壤,种植植物,营造大鲵的适生环境;在人工溪流上游建阶梯式蓄水池,以保证饲养水质安全。该仿生态环境避免了天敌和各种自然灾害对大鲵的危害及个体间的伤残,有利于种鲵的性腺同步发育和自然产卵孵化。37组亲体三年累计产卵17450粒,孵化稚鲵14227尾,出苗率由2004年的74.6%提高到85.4%,平均出苗率达到81.5%。根据科技查新,上述技术为国内首创。该研究项目对秦巴山区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当地农民自然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良好前景。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进行详细论述一、中国大鲵的生物学概述中国大鲵是由水生鱼类演变到陆生爬行类的过渡性动物,它既是一个古老的物种,又是一个比较脆弱、退化比较严重的物种。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大鲵仿生态驯养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大鲵原生境建造人工溪流,在人工溪流上游建阶梯式蓄水池,将通过蓄水池的水引入人工溪流;在溪流两边建造若干个大鲵洞穴,洞穴上方开有观察孔,用石板将观察孔盖实,然后回填20~30cm的土壤,洞穴口淹没 在水中,洞穴倾斜、洞口低,洞尾高,同时在溪流两边和洞穴旁种植草木,在溪流两边设立防逃围栏;大鲵亲体的选择:亲体的来源最好是野生或流水养殖池饲养的大鲵,年龄在5龄以上,要求亲鲵无病、无伤、无残,体质健壮;大鲵亲体的培育:   3~5月开始以鲜活鲫鱼,泥鳅为主,适当搭配鸡肠、猪肺,每周投喂2次,投放量每次按大鲵体重的1/10掌握;6~8月水温高,投喂饵料以鲜活野杂鱼或动物内脏为主,每3~5天投喂1次,投放量每次按大鲵体重的3/10掌握,同时加大水流量并增 强水流声,在此期间如果水温超过25℃,应采取措施降低水温;9~11月投放高蛋白饵料,进入冬眠期时,适当加深水位;在整个大鲵亲体培育阶段,及时清除水中的杂质,全天24小时保持人工溪流中呈微流水状态,流量、水位要稳定;在洞穴内大 鲵自然产卵,自然受精,对于带出洞外的卵带可进行人工孵化;稚鲵的驯养:出膜后的稚鲵应该及时从亲鲵洞穴中取出放入有细孔的塑料筐内,再将塑料筐放入室内水泥池中喂养,水深3~6cm,水温10~15℃,保持长流水,及时清除粪便和杂质; 幼鲵的驯养:进入幼鲵阶段,去掉塑料筐将其直接放入水泥池中继续饲养,水深10~20cm,水温13~20℃,可以喂鲜活的摇蚊幼虫或肉末,1月以后也可投喂水蚯蚓、小虾或肉粒,幼鲵体重达到30g左右时,主要饵料为小虾、小杂鱼、肉丝,两天投喂一次,及时清除水底残饵及粪便,待幼鲵体重达到100g时,移入人工驯养池中正常饲养。...

【技术特征摘要】
1.大鲵仿生态驯养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大鲵原生境建造人工溪流,在人工溪流上游建阶梯式蓄水池,将通过蓄水池的水引入人工溪流;在溪流两边建造若干个大鲵洞穴,洞穴上方开有观察孔,用石板将观察孔盖实,然后回填20~30cm的土壤,洞穴口淹没在水中,洞穴倾斜、洞口低,洞尾高,同时在溪流两边和洞穴旁种植草木,在溪流两边设立防逃围栏;大鲵亲体的选择亲体的来源最好是野生或流水养殖池饲养的大鲵,年龄在5龄以上,要求亲鲵无病、无伤、无残,体质健壮;大鲵亲体的培育3~5月开始以鲜活鲫鱼,泥鳅为主,适当搭配鸡肠、猪肺,每周投喂2次,投放量每次按大鲵体重的1/10掌握;6~8月水温高,投喂饵料以鲜活野杂鱼或动物内脏为主,每3~5天投喂1次,投放量每次按大鲵体重的3/10掌握,同时加大水流量并增强水流声,在此期间如果水温超过25℃,应采取措施降低水温;9~11月投放高蛋白饵料,进入冬眠期时,适当加深水位;在整个大鲵亲体培育阶段,及时清除水中的杂质,全天24小时保持人工溪流中呈微流水状态,流量、水位要稳定;在洞穴内大鲵自然产卵,自然受精,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登奎梁刚翟文俊杨文杰陈波高翔王崇明李玉珠陈文林唐登全马民学南英贤
申请(专利权)人:南郑县秦岭大鲵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1[中国|陕西]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