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377576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装置。电连接器装置可包括:外壳,其可固定到电子产品;第一内部端子和第二内部端子,第一内部端子和第二内部端子可固定到外壳,并电连接到电子产品的内部装置;转动构件,其可耦接到外壳,使得转动构件能进行三维转动;以及第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第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可固定到转动构件并电连接到外部电源,同时分别保持与第一内部端子和第二内部端子的接触。电连接器装置能随着电缆的运动而进行三维转动,同时保持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子产品等中的电连接器装置
技术介绍
诸如电视机、冰箱、电吹风以及电卷发器等电子产品通常包括电缆,电缆具有在端部形成的插头,以由外部电源供给电力。这种电缆可与电子装置的内部组件电连接。然而,在传统电子产品中,电缆被固定到电子产品的内部组件,且不能进行转动。 由于此原因,如果电缆缠绕,则较高程度的应力施加到电缆和内部组件之间的连接部分上, 导致不完全电连接和断电。这种问题尤其经常发生在小型电子产品上,例如电吹风、电卷发 器以及电动剃刀等。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装置,其能随着电缆的运动而进行三维转动,同 时保持电连接。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装置,其能防止不完全连接或断电,并增强耐 用性。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装置,包括外壳,其可固定到电子产品; 第一内部端子和第二内部端子,第一内部端子和第二内部端子可固定到外壳并可电连接到 电子产品的内部装置;转动构件,其可耦接到外壳,使得转动构件能进行三维转动;以及第 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第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可固定到转动构件并电连接到 外部电源,同时分别保持与第一内部端子和第二内部端子的接触。第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可在转动构件的表面处部分地外露,并且可彼此间 隔开,使得第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电分离。第二外部端子在转动构件表面处外露的一部分可形成为围绕转动构件表面的环 形。第一内部端子与第一外部端子、以及第二内部端子与第二外部端子中的至少一对 可彼此弹性接触。第一外部端子可包括第一外部连接部,其可固定到转动构件并与外部电源电连 接;第一转动接触部,其耦接到第一外部连接部,使得第一转动接触部能朝向第一内部端子 移动;以及弹簧,其可插在第一外部连接部和第一转动接触部之间,使得第一内部端子和第 一转动接触部彼此保持接触。第二内部端子可弹性地支撑转动构件。第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可具有凸形形状,同时第一内部端子和第二内部端 子中的至少一个可具有与第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的形状相对应的凹形形状。第二外部端子可包括第二转动接触部,其可定位成与第二内部端子相接触;以 及第二外部连接部,其可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并且可独立于第二转动接触部而形成,以耦接 到第二转动接触部。第二外部连接部可弹性地变形以耦接到第二转动接触部。转动构件可形成为球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可在外壳内形成与转动构件相对应的 容纳凹部,使得容纳凹部保持转动构件。容纳凹部的外露第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的开口可具有小于转动构件的最 大直径的宽度。开口可为圆形的。 还可包括封盖,封盖可固定到转动构件的端部,以防止异物进入外壳内。 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已组装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装置的部分组装立体图。图4和图5分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上外壳的立体图和正视图。图6和图7分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下外壳的正视图和后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转动构件的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另一类型的转动构件的立体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一外部端子的正视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另一类型的第一外部端子的立体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二外部端子的侧视图。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另一类型的第二外部端子的立体图。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一内部端子的侧视图。图1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二内部端子的正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电连接器装置 120:外壳122 上外壳142 下外壳160 第一外部端子 170 第二外部端子180:第一内部端子 190:第二内部端子210 转动构件230 封盖具体实施例方式因为本专利技术容许进行各种变化并且包括很多实施方式,因此将在附图中图示和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详述特定实施方式。然而,这无意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于实践中的特定方式,且可 以理解,未脱离本专利技术主旨和范围的所有变化、等同例以及替代例均涵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本 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当认为相关技术可能会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本质时,略去对它们的某些 详细解释。图1图示了固定到电子设备的壳体250的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装置100。参见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装置100可包括外壳,其可由上外壳122和下外壳142组成。固定翼部132可形成在外壳的侧面上,在此固定翼部132可借助 于螺钉等固定到壳体250。自下外壳142向外突伸的第一内部端子180和第二内部端子 190(参见图2)可连接到电子产品内的内部装置。并且,防止异物进入外壳120 (参见图2) 内的封盖230可耦接到转动构件的端部,电缆270可插入封盖230内以电连接第一内部端 子180和第二内部端子190。借助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装置100,电缆270能进行三维转动,而不是被固定 在电连接器装置100内。由于此原因,即使当电缆转动或移动时,也不会有应力施加到电缆 和电子产品的内部装置之间的连接部分,使得能改善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和耐用性。图2是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装置100在未组装状态下的分解立体 图,而图3是第一内部端子180和第二内部端子190固定到外壳120、以及第一外部端子160 和第二外部端子170耦接到转动构件210情况下的立体图。参见图2和图3,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装置100可包括外壳120,其可 由上外壳122和下外壳142组成;半球形转动构件210,其可以容许三维转动的方式插入外 壳120内;第一外部端子160和第二外部端子170,其可与转动构件210—起进行三维转动; 以及第一内部端子180和第二内部端子190,其可固定在外壳120内,并定位成与第一外部 端子160和第二外部端子170电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装置100也可包括耦接到转 动构件210端部的封盖230。在这种示例中,第一外部端子160的部分和第二外部端子170的部分,即第一转动 接触部162和第二转动接触部172,可在转动构件210的表面处外露,且第一外部端子160 和第二外部端子170可彼此间隔开,使得它们可电分离。因此,当在第一外部端子160和第 一内部端子180之间、以及第二外部端子170和第二内部端子190之间输送电时,不会发生短路。从外部电源供应电的电缆270可通过封盖230连接到第一外部端子160和第二外 部端子170中的每一个。第一外部端子160和第二外部端子170能与转动构件210耦接以 进行三维转动。因此,当外部电缆270移动时,第一外部端子160和第二外部端子170能跟 随电缆270的运动。并且,第一内部端子180和第二内部端子190能总是分别维持与第一 外部端子160和第二外部端子170的接触,而不管第一外部端子160和第二外部端子170 是否进行三维转动。也就是说,第一外部端子160的第一转动接触部162可具有某个直径, 第二外部端子170的第二转动接触部172可具有某个宽度,该直径和该宽度总是容许与第 一内部端子180的第一固定接触部182和第二内部端子190的第二固定接触部192接触, 即使当第一外部端子160和第二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固定到电子产品;第一内部端子和第二内部端子,第一内部端子和第二内部端子固定到所述外壳并电连接到所述电子产品的内部装置;转动构件,转动构件耦接到所述外壳,使得所述转动构件能进行三维转动;以及第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第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固定到所述转动构件并电连接到外部电源,所述第一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端子分别保持与所述第一内部端子和第二内部端子的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玉男
申请(专利权)人:言一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