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串励电机可控硅换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32731 阅读:3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流串励电机可控硅换向器,所述换向器主要是由安装于由直流串励电机的电枢单元和励磁线圈单元构成的电路回路中的可控硅换向器组件构成,所述可控硅换向器组件主要由四个可控硅换向器单元分两组设置构成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之间并联连接并接入到直流串励电机的电路回路中,其中,每一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内的两个可控硅换向器单元之间为串联连接结构,电枢单元连接于两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直流电机高速运转时,能以微秒级的速度进行换向,提高电机的运行质量;即使在电动势较高的情况下,换向不会产生火花及发热,杜绝了由换向器引起的火灾,减少了发热而造成的能源浪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直流串励电机换向器
,具体来讲涉及一种直流串励电机 可控硅换向器。
技术介绍
直流串励电机的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串联后,再接于直流电源,这种直流电机的 励磁电流等于电枢电流。若需改变电机的旋转方向,则应改变流过电枢线圈或励磁线圈的 电流方向,又因流入电枢线圈或励磁线圈的电流发生增大、减小时均会自感应出电动势,励 磁线圈的电感量大于电枢线圈的电感量,所以产生出的自感应电动势较高,危害更大,所以 选择改变电枢线圈流过的电流方向作为直流串励电动机的换向方法。这里就需要换向器来 实现对电枢电流的换向操作。目前通用的做法是沿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做法,使用直流 接触器的触点开关来实现电流的换向。其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M1为电枢线圈,即改变A1 和八2的电流流入方向,则能改变电机的旋转方向(若电机旋转方向为1,电流流入方向为A1 到A2 ;则电机旋转方向为2,电流流入方向为A2到A1)。应用直流接触器实现A1和A2的电流 流入方向的倒换。使用以上技术的换向器,接触器线圈长期通电会导致器件发热,不仅对能源是一 种浪费,同时对线圈、触头的使用寿命均有质的影响,而且还容易导致火灾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针对使用直流接触器所产生的器 件发热,浪费能源的弱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可控硅构成的回路结构代替直流接触 器,通过对可控硅控制端电压的控制,使可控硅处于导通或关断的状态,从而达到电流换向 目的的直流串励电机可控硅换向器。本技术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是这样解决的一种直流串励电机可控硅换向器, 所述换向器主要是由安装于由直流串励电机的电枢单元和励磁线圈单元构成的电路回路 中的可控硅换向器组件构成,所述可控硅换向器组件主要由四个可控硅换向器单元分两组 设置构成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之间并联连接并接入到直流串励电 机的电路回路中,其中,每一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内的两个可控硅换向器单元之间为串 联连接结构,电枢单元连接于两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之间。所述四个可控硅换向器单元是由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第二可控硅换向器单 元、第三可控硅换向器单元和第四可控硅换向器单元构成,所述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与 第二可控硅换向器单元串联连接构成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第三可控硅换向器单元与 第四可控硅换向器单元串联连接构成第二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 和第二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之间并联连接;其中,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与第二可控硅换 向器单元设置有第一电枢接入点,第三可控硅换向器单元与第四可控硅换向器单元设置有 第二电枢接入点,电枢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电枢接入点和第二电枢接入点上。所述并联连接的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和第二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连接处分 别设有第一可控硅换向器组件接入点和第二可控硅换向器组件接入点,第一可控硅换向器 组件接入点接入直流电流并由该接入点流入电枢电流;第二可控硅换向器接入点与励磁线 圈单元相连接。可控硅是一种以硅单晶为基本材料的P1N1P2N2四层三端器件,创制于1957年,由于 它特性类似于真空闸流管,所以国际上称为硅晶体闸流管,简称可控硅,又由于可控硅最初 应用于可控整流方面,所以又称为硅可控整流元件,简称为可控硅SCR。可控硅具有小功率控制大功率,功率放大倍数高达几十万倍;反应极快,在微秒级 内开通、关断;无触点运行,无火花,无噪音;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在直流电机高速运转时,能以微秒级的速度进行 换向,从而提高电机的运行质量;同时即使在电动势较高的情况下,换向也不会产生火花及 发热,从而杜绝了由换向器引起的火灾,并减少了由于发热而造成的能源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电机顺时针方向工作时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在电机逆时针方向工作时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直流接触器的触点开关实现电流换向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中1-电枢单元、1. 1-第一电枢接入点、1.2-第二电枢接入点、2-可控硅换向器 组件、2. 1-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2-第二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3-第三可控硅换向器 单元、2. 4-第四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5-第一可控硅换向器组件接入点、2. 6-第二可控硅 换向器组件接入点、3-励磁线圈单元、3. 1-第一励磁接入点、3. 2-第二励磁接入点、I-直流 电流、Ia-流入电枢电流、If-流出励磁线圈电流、M1电枢线圈、A1和A2表示电流流入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直流串励电机可控硅换向器,所述换向器主要是由安装于由直 流串励电机的电枢单元1和励磁线圈单元3构成的电路回路中的可控硅换向器组件2构 成,所述可控硅换向器组件2主要由四个可控硅换向器单元分两组设置构成的可控硅换向 器单元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之间并联连接并接入到直流串励电机的电路回路中,其中, 每一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内的两个可控硅换向器单元之间为串联连接结构,电枢单元1 连接于两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之间。如图1所示,所述四个可控硅换向器单元是由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1、第二可 控硅换向器单元2. 2、第三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3和第四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4构成,所述 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1与第二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2串联连接构成第一可控硅换向器 单元组,第三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3与第四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4串联连接构成第二可控 硅换向器单元组,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和第二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之间并联连接;其 中,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1与第二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2设置有第一电枢接入点1. 1, 第三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3与第四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4设置有第二电枢接入点1. 2,电枢单元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电枢接入点1. 1和第二电枢接入点1. 2上。如图1所示,所述并联连接的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和第二可控硅换向器单 元组连接处分别设有第一可控硅换向器组件接入点2. 5和第二可控硅换向器组件接入点 2. 6,第一可控硅换向器组件接入点2. 5接入直流电流I并由该接入点流入电枢电流Ia ;励 磁线圈单元3上设置有第一励磁线圈接入点3. 1和第二励磁线圈接入点3. 2,所述第二可控 硅换向器接入点2. 6与励磁线圈单元3的第一励磁线圈接入点3. 1相连接,励磁线圈单元 3的第二励磁线圈接入点3. 2接入电路回路的输出线路用以输出流出励磁线圈电流If。如图2和图3所示,分别为电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工作时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 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当电机顺时针方向工作时,导通第三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3和第 二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2,当电机逆时针方向工作时,导通第一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1和第 四可控硅换向器单元2. 4,实现电流的换向。权利要求1.一种直流串励电机可控硅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器主要是由安装于由直流 串励电机的电枢单元⑴和励磁线圈单元⑶构成的电路回路中的可控硅换向器组件⑵ 构成,所述可控硅换向器组件( 主要由四个可控硅换向器单元分两组设置构成的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流串励电机可控硅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器主要是由安装于由直流串励电机的电枢单元(1)和励磁线圈单元(3)构成的电路回路中的可控硅换向器组件(2)构成,所述可控硅换向器组件(2)主要由四个可控硅换向器单元分两组设置构成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之间并联连接并接入到直流串励电机的电路回路中,其中,每一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内的两个可控硅换向器单元之间为串联连接结构,电枢单元(1)连接于两组可控硅换向器单元组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毅孙铭杜光林程成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昆仑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