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2409 阅读:2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器,其为一个钛合金空心六面体,分前、后支撑段和位于其间的螺纹段三部分。前支撑段A高度1大于后支撑段C的高度5,因而能恢复腰椎生理前凸;与前、后支撑段上下两面接触的椎体终板不必破坏,因而能防止融合器的沉降;螺纹段B的上下两面略呈弧形外凸,并设有螺纹和大圆孔8,故能牢固嵌合于终板被破坏的椎体内,各面均设有大小圆孔,便于融合器内的骨块与椎体及周围组织融合。(*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一种腰椎后路椎体间的融合器。目前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的方法及器械有以下两类一是植骨块类,即采用异体骨块植入或自体骨块植入,前者因异物反应重,融合率低,植入的骨块易脱落至椎管内,故已日趋少用;后者因一次性取骨量大,植入的骨块易塌陷、脱落以及不能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及融合术后椎节的即刻稳定性,故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二是融合器类,1988年出现的BAK(Kuslich SD,Corin JD,BagbyGW.Spinal Implant.Patent#5,489,308),是一种新型钛合金圆柱状空心带螺纹的椎体间融合器。它提供了一种容纳植骨物的良好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及组织相容性,可有效撑开椎间隙,最大限度减少取骨量及避免植骨块滑脱并最大限度保证植骨融合。但该设计用于腰椎的产品为圆柱状,全程螺纹,需破坏椎体的整个终板,且经后路植入者不能充分恢复腰椎的生理前凸,相对于腰椎生理曲度而言是一种将其融合在非生理曲度状况下的界面固定技术,因而融合后的椎节并未完全处于平衡状态。另外,VariLift椎体间融合器为一种具有撑开作用且能恢复腰椎前凸的融合器,其由相互分割的四个部份组成,横截面为“十”字开放性,亦为全程螺纹,也需破坏整个终板。上述融合器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其近期效果均较理想,但均因椎体终板的破坏造成远期效果中比较突出的融合器向椎体内的沉降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恢复腰椎生理前凸,保留一部份椎体终板结构以防止融合器的沉降,并在术后具有即刻稳定性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设计成一个钛合金空心六面体,该六面体又分三个部分,即前支撑段、后支撑段及位于前后支撑段中间的螺纹段。螺纹段接触椎体的上下两面的周边为对称的长方形,两个表面左右方向略呈弧形向外凸起并设有螺纹和1~2个大圆孔,以与已破坏终板的椎体牢固嵌合;用于维持椎间隙高度的左右两侧,为对称的梯形平面,设有若干小圆孔。前支撑段位于该梯形的下底一端,后支撑段位于梯形的上底一端,前、后支撑段的上下左右四个平面均呈矩形,各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各平面均开有多个小孔。六面体前后两个端面呈宽度相等长度不同(分别同梯形的上下两底的长度)的两个矩形,中央各有一个相同的大圆孔;位于前后端面四周的八个周角呈钝圆角,以利于本技术植入体内时旋转;六面体内部为空心结构,可以容纳植骨物。由于本技术用于维持椎间隙高度的左右两侧前后高度不等,前支撑段的高度大于后支撑段,因而能维持腰椎的生理前凸;又由于前后支撑段接触椎体终板的部分为带小孔的平面,因而椎体终板不必破坏,这样不仅不会发生融合器的沉降问题,而且置于融合器内的小骨块与螺纹段一样,可通过小孔与椎体融合,加上平面的接触面大,植入的融合器还不易翻转,又因为螺纹段的上下两面外凸的螺纹嵌合于终板被破坏的椎体内,故大大增加了融合器置入后的稳定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按置入人体后的方位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右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后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前视图图5为本技术螺纹段左右纵切平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立体斜视图根据第3腰椎至骶椎段椎间隙的解剖学数据,本技术钛合金空心六面体的规格范围,结合附图描述如下前支撑段A,高度1为11~19mm,长度2为6~8mm,宽度3为6~11mm;后支撑段C,高度5为8~16mm,长度4为4~5mm,宽度3同前支撑段A;螺纹段B,左右两个侧面呈梯形,位于梯形两底的高度分别同前后支撑段的高度1和5,梯形两腰的长度6为10~13mm,左右两侧面之间的宽度同前后支撑段宽度3,上下螺纹面外凸的弧度7高约为2~5mm,螺纹深度约1.5mm螺纹面上圆孔8的直径为4~6mm,数目1~2个,位于六面体前后两端面中央的大圆孔9,直径为4mm,端面四周的周角10加工成钝圆角,其余各面上的小圆孔11直径约为2mm;空心六面体壁厚2.5~3.5mm,六面体内部为空心结构。实施例1前支撑段A,高度1为11mm,长度2为6mm,宽度3为6mm,小圆孔直径2mm,数目共20个;后支撑段C,高度5为8mm,长度4为4mm,宽度3为6mm,小圆孔直径2mm,数目共10个;螺纹段长度6为10mm,大圆孔直径8为4mm,上下面各一个,小圆孔共10个,上下面弧度高约2mm,壁厚2.5mm 。实施例2前支撑段A,高度1为13mm,长度2为7mm,宽度3为8mm,小圆孔直径2mm,数目共24个;后支撑段C,高度5为10mm,长度4为4mm,宽度3为8mm,小圆孔直径2mm,数目10个;螺纹段长度6为11mm,大圆孔直径8为5mm,上下面各一个,小圆孔共12个,上下面弧度高4mm,壁厚2.5mm。实施例3前支撑段A,高度1为19mm,长度2为8mm,宽度3为11mm,小圆孔直径2mm,数目共28个;后支撑段C,高度5为16mm,长度4为5mm,宽度3为11mm,小圆孔直径2mm,数目共16个;螺纹段长度6为13mm,大圆孔8直径为4mm,上下面各2个,左右侧小圆孔共10个,上下面弧度高5mm,壁厚3.5mm。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要根据患者术前腰椎X线侧位片,选择合适的融合器型号,并配备相应的椎间融合器植入器械;然后切除椎间盘,在相应于与该融合器螺纹面嵌合的椎体部位,以相匹配之磨钻,去除椎体终板;再将松质骨骨泥或碎骨块填入本融合器内,嵌紧;最后从腰椎后路将本技术置入椎间隙。置入时,前支撑段在前,先将融合器躺倒,即由左右侧面接触椎体终板,置入至适当深度,再将融合器旋转90°竖起,使螺纹面嵌合于终板被破坏的椎体内,一般同时置入2枚。本技术作用为撑开椎间隙,防止植骨滑脱及保证骨融合率,这一点与BAK融合器类似,但在生物力学行为上还有明显的不同①本技术恢复了腰椎前凸,恢复了腰椎的生理弧度即正常“力线”,使其在更近似于生理状态的情况下融合;②在恢复腰椎生理前凸上VariLift融合器亦同样有所优势,但本融合器为闭合截面,增加了融合器强度,前后支撑段不破坏椎体终板结构,可有效防止融合器的远期沉降。本技术植入简便,椎间隙撑开功效确实,取骨量少,融合效果可靠,能恢复腰椎生理前凸,防止融合器的远期沉降,并在术后具有即刻的稳定性。权利要求1.一种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该融合器为一空心六面体, 由前支撑段A、螺纹段8和后支撑段C三部分组成,螺纹段接触椎体的上下两面的周边为对称的长方形,两个表面左右方向略呈弧形向外凸起并设有螺纹和大圆孔;用于维持椎间隙高度的左右两侧,为对称的梯形平面,面上设有若干小圆孔;前支撑段A位于该梯形的下底一端,后支撑段C位于该梯形的上底一端,前后支撑段的上下左右四个平面均呈矩形,各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各平面均开有多个小孔;六面体前后的两个端面呈宽度相等长度不等1分别同梯形的上下两个底的长度)的两个矩形,中央各有一个相同的大圆孔;位于前后端面四周的八个周角呈钝圆角;六面体内部为空心结构。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规格范围如下空心六面体壁厚2.5-3.5mm;前支撑段A,高度1为11-19mm,长度2为6-8mm,宽度3为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该融合器为一空心六面体,由前支撑段A、螺纹段B和后支撑段C三部分组成,螺纹段接触椎体的上下两面的周边为对称的长方形,两个表面左右方向略呈弧形向外凸起并设有螺纹和大圆孔;用于维持椎间隙高度的左右两侧,为对称的梯形平面,面上设有若干小圆孔;前支撑段A位于该梯形的下底一端,后支撑段C位于该梯形的上底一端,前后支撑段的上下左右四个平面均呈矩形,各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各平面均开有多个小孔;六面体前后的两个端面呈宽度相等长度不等(分别同梯形的上下两个底的长度)的两个矩形,中央各有一个相同的大圆孔;位于前后端面四周的八个周角呈钝圆角;六面体内部为空心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杰王新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