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医学院专利>正文

机织人造小血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1618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径5mm至0.6mm的机织人造小血管。管壁采用绞纱与平纹或斜纹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并采用了在沸水中热处理的定型工艺。它可以任意弯曲,管壁不瘪、不塌陷,断口边缘不脱散,渗血量适当。经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可应用于动、静脉且效果良好,是外科手术中较为理想的小血管代用品。(*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用人工器官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织人造小血管。按照医学行业习惯,小血管是指直径小于1mm的血管。本技术所称的人造小血管是指直径5mm至0.6mm之间的机织人造小血管。当人体正常血管遭到意外损伤,或因患动脉瘤等疾病和发生某种原因的阻塞形成不可复原的损害时,为了进行有效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大都采用人造血管来替代。因此,人造血管,尤其是人造小血管的研究在外科学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机织涤纶人造血管”一文中提到,机织人造小血管的主要结构为平纹、斜纹或缎纹三大类。但是,这些结构的小血管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渗血量大,断口边缘易脱散和血流通畅率不理想等缺点,直径1mm以下的小血管更是如此。例如,直径为0.8mm的人造小血管通畅率仅75%,而直径在φ0.6mm以下的人造小血管至今未见报道。本技术目的是改变人造小血管的管壁结构,使人造小血管断口边缘不脱散,血管壁渗血量小,柔顺性好和有较高的血流通畅率。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采用绞纱加平纹或绞纱加斜纹的综合的管壁结构。即在两股扭绞的绞纱之间根据血管直径的不同夹以不同的平纹或斜纹结构。本技术采用的两股绞纱之间所夹的平纹或斜纹的经线数在1~3之间。定型的方法是在管坯内插入相配的直径的圆棒,经沸水热处理后,再冷却、干燥。本技术的优点是在人造小血管的任意位置的断口处都不脱散,血管壁渗血量为40~82.5ml/cm·min·mmHG,内壁光滑,具有微孔的蓬松结构,血流通畅,柔顺性好,可以任意扭曲,且不瘪、不塌陷;便于使用前的灭菌处理和缝合。本技术有如下附图附图说明图1 φ0.6mm小血管组织结构示意图,图2 φ2mm小血管组织结构示意图,图3 φ4mm小血管组织结构示意图。实施例本技术所述的小血管是指直径为φ0.6~5mm的人造小血管。小血管的材料选用有利于细胞组织生长,对人体无副作用的72 旦尼尔(den-ier)纯涤纶作为经线,42 旦尼尔(denier)纯涤纶作为纬线。材料也可以选用医用聚四氟乙烯或聚氨基甲酸乙脂丝料。小血管的组织结构分为基本组织结构和辅助组织结构,基本组织结构为绞纱,辅助组织结构为斜纹或平纹结构。绞纱结构解决了脱散的问题,而辅助结构则起到了抑制渗血,加强血管的身骨等作用。两股扭绞的绞纱1之间根据血管口径的不同夹以不同的平纹2或斜纹3结构。本专利技术设计的方案是两股绞纱1之间所夹的平纹2或斜纹3经线数在1~3之间。图1所示是直径为0.6mm的小血管的组织结构示意图,两股绞纱1之间所夹的平纹2经线数是2。图2所示是直径为2mm的小血管的组织结构示意图,两股绞纱1之间所夹的斜纹3径线数是3。图3所示是直径为4mm的小血管的组织结构示意图,两股绞纱1之间所夹的斜纹3经线数是3。机织人造小血管的制造方法,一般包括管坯织造、洁白、造纹定型和消毒诸工序。现有的制造工艺中,造纹定型的方法是将人造血管套于大小相应的模型上作造纹和270°F的热定型处理。本技术将造纹定型的方法作了改进,在织造好并经过洁白处理的管坯内插入相配的直径的金属棒或非金属棒,在沸水中热处理10分钟以上,然后冷却,干燥。经过这样处理后,可使人造小血管内壁光滑,原料单纤维蓬松,利于血流通畅和细胞组织的生长。本技术人造小血管的动物实验结果如下。动物实验1用灭菌的直径0.6mm的人造小血管缝于大白鼠股动脉下端。切除股动脉15mm,用15mm长φ0.6mm人造小血管进行缝合,使用0/11的无损伤尼龙线作间断缝合,共缝六针。然后松开血管夹,见血管外壁微有渗血。用盐水纱布轻压3~5分钟,移去盐水纱布,渗血完全停止。动物实验2用直径为3~4mm、长度为30~50mm的灭菌人造小血管,移植于猪的颈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静脉,用0/5无损伤聚丙烯合成纤维作间断缝合,每端缝12~14针,用纱布压迫,松开两端血管夹后有渗血,但量不多,约5~10分钟后即完全止血。术后一天打开切口,组织分离易,未见有粘连,人造小血管外表面清楚,断口处不脱散。术后五天打开切口,组织有粘连,人造小血管外表面有纤维组织沉着,但粘连不牢固,易剥离,并且能剥离干净。术后15天打开切口,组织粘连较牢固,人造小血管外表面有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覆盖,呈纵行排列,要用较大力气剥离,但不象术后1~5天那样能剥离彻底。术后30天打开切口,组织粘连较牢固,剥离较难,外膜组织较厚,并有新生的血管来滋养。此外,用67只家兔作动脉下端置换术,人造小血管内径为0.6~0.8mm,缝合后松开血管夹,见有渗血,但量少。用温盐水纱布轻压整段人造小血管3~5分钟后渗血即止。术后直至3个月以上,经Doppler测试和动脉造影证明,移植的人造小血管完全畅通,通畅率达100%。本技术人造小血管的临床应用结果如下。将灭菌的直径为1.6~2.2mm、长度为180~240mm的人造小血管移植于人体胫后动、静脉(从内踝上50mm以上),行再造胫后动、静脉术。用0/9无损伤聚丙烯合成纤维进行间断缝合,共缝10针,外用大块盐水纱布覆盖,松开两侧血管夹后有渗血,用绷带加压包扎5~10分钟后,放松绷带,除去纱布,人造小血管完全停止渗血,用手指按摸人造小血管,指端有动脉搏动感。若再造胫后静脉则在缝合1~5小时后用2毫升注射器,将针头插入人造小血管,均能抽出静脉血,表明血流通畅。现将34例病人的治疗结果列于表1。将灭菌的63根人造小血管(内径为0.6~4mm)应用于43例人体的动脉或静脉都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血流通畅率为100%。病员术后能正常参加家务或体力劳动。本技术人造小血管在皮瓣烧伤外科手术中使用情况如下病历号230122,男,22岁,工人,双前臂热压伤。1987年8月11日行右小腿内侧皮瓣游离移植术,皮瓣面积10×16cm。人造小血管架接。近端右桡动脉及两根伴行静脉,远端右小腿内侧游离皮瓣的胫后动脉及两根伴行静脉。人造小血管动脉1根φ2.2×30;静脉2根φ2.2×30;术后至今,动、静脉均畅通。其余病例不一一列举。表1.人造小血管再造胫后动、静脉病例表权利要求1.一种机织人造小血管,其特征在于管壁是由以绞纱1为主要组织结构和以平纹2或斜纹3为辅助组织结构的混合型组织结构组成,每两股绞纱1之间夹有1至3根平纹2或斜纹3经线。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径0.5mm至0.6mm的机织人造小血管。管壁采用绞纱与平纹或斜纹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并采用了在沸水中热处理的定型工艺。它可以任意弯曲,管壁不瘪、不塌陷,断口边缘不脱散,渗血量适当。经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可应用于动、静脉且效果良好,是外科手术中较为理想的小血管代用品。文档编号A61F2/06GK2075073SQ9022051公开日1991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1990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1990年9月18日专利技术者唐忠义, 林增华, 金陵, 祁强, 林伟, 钱小苹, 丁怀进, 陆兴安, 沈国良 申请人:苏州医学院, 苏州丝织试样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织人造小血管,其特征在于管壁是由以绞纱1为主要组织结构和以平纹2或斜纹3为辅助组织结构的混合型组织结构组成,每两股绞纱1之间夹有1至3根平纹2或斜纹3经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忠义林增华金陵祁强林伟钱小苹丁怀进陆兴安沈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医学院苏州丝织试样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