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普通大豆蛋白纤维织物易带静电、难纺织和一般生物活性纤维织物抗菌不持久、不耐洗涮的不足,公开了一种纳米银生物活性复合纤维织物,包括表组织、里组织,织物表组织由大豆纤维构成的经纱与低热收缩纤维构成的纬纱交织而成,表组织经纱与纬纱的质量比为85:35;里组织由甲壳素纤维构成的经纱与高热收缩纤维的纬纱交织而成,经纱与纬纱的质量比为64:36;表组织、里组织之间交织有镀有纳米银的超细导电纤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点是将可生物降解的大豆纤维、甲壳素纤维、海丝活性纤维按一定结构形式进行复合纺织,不仅穿着舒适度好、具有较好的防辐射、抗菌除静电、耐洗涮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生物降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功能纤维织物,特别涉及一种包含有纳米银、具有生物活性的功 能纤维织物。属于功能纤维与复合纱的复合织物
技术介绍
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纺织品等纤维型产品 正向着高舒适、高功能和高环保方向发展。随着生态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可生物降解型纤 维代表着今后纤维发展的主流方向,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相对欧 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目前我国对可生物降解纤维特别是可生物降解型功能纤维的研 究进行得还很不够,我国自主研发的诸多可生物降解纤维中,多数纤维的物理性能相对还 较差,在应用可生物降解纤维进行复合织造领域也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对于功能纤维织物的研究开发尚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往往仅 局限于某一功能纤维的单一添加运用。如东华大学于2006年1月18申请并于2008年7 月30日获得授权的名为“一种纳米级直径的生物可降解纤维无纺布和制备方法”专利技术专 利,其公开了一种聚羟基丁酸酯类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纳米级纤维无纺布和制备方法,其 主要技术方案是系将聚羟基丁酸酯类高聚物和少量添加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制得透明均 勻溶液,再采用此溶液进行静电纺丝获得纳米级直径的聚羟基丁酸酯类生物可降解纤维无 纺布。再如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6月16申请并于2009年11月11日获得授 权的“生物活性海藻粘胶纤维及其制造方法”,其公开了一种生物活性海藻粘胶纤维,所述 粘胶纤维中含有海藻,所述海藻的粒径小于3 u m,所述海藻相对于纤维素的重量百分比为 5% 15%,所述粘胶纤维中含有锌或银,所述锌或银相对于纤维素的重量百分比为0. 25% 1. 0%,同时该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生物活性海藻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因为该粘胶纤维中含 有美容护肤功能的海藻成分,使用该纤维的织物因而对人体肌肤有良好的保健作用。类似 的专利技术还有许多,此类技术方案的共同优点是方法简便易行,普遍缺点仅仅是纤维功 能简单再现,没能产生复合的叠加效果,而且不耐洗涮。随着纺织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注重在纤维的可生物降解性基础上,发展可 生物降解纤维的功能性,特别是物理方面的性能来替代原来的部分非降解纤维材料以形成 具有更多、更优功能的新型织物面料。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于1997 年9月12申请并于2006年12月20日获得授权的“耐久的、可再生的杀微生物织物”,其提 供了一种耐久、可再生的杀微生物织物,以及制备所述织物的方法。这种织物可方便地使用 一种湿法整理法将杂环的N-卤代胺(halamine)以共价键的形式接到纤维素基材料或其它 聚合物材料上而制备得到,以此制备出的织物对致病的微生物具有广谱杀生物活性,但由 于其较高的成本,目前仅适合于医用。而如果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用功能纤维与合成纤维 复合织造的新型方法,由于复合合成纤维的比电阻高,以此制成的织物其静电现象比较严 重,又会影响织物的穿着舒适度和美观性。此外,大豆蛋白纤维作为我国自主研制开发、国际上首次取得工业化试验成功的植物蛋白改性纤维,也越来越受到纺织工业企业的重视。由于该纤维具有强度适中、比重 小,手感柔软,光泽柔和,吸湿和导湿性能等优良,亲肤性好,抑菌功能明显等优异性能,目 前国内已部分实现产业化。但是大豆蛋白纤维若要真正打入市场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尚需克服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其纤维蓬松、抱合力差、静电严重,给纺纱生产带来了一定的 困难;而且其纤维耐热性差,染色后易暴露出纤维结构的不均勻性等等。与此同时,出于健 康考虑,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开始关注抗菌织物生产技术。但目前采用后整理技术所制得 的抗菌织物,由于服装经常需要洗涤,将会把抗菌物质从其纤维表面洗掉,其抗菌效果不能 持久,耐洗性差,抗菌效果较低;采用有机物抗菌剂添加所制得的抗菌织物,又不耐高温,抗 菌同样难以持久;采用采用银锌铜复合纺丝制得的抗菌织物其纤维容易变色,无机物添加 量比较大,降低了纤维的可纺性和可染性,降低了纤维的强度,抗菌效果也不够理想。综上所述,从目前所公布的现有技术来看,人们对包含大豆蛋白纤维在内的功能 纤维织物特别是可降解生物纤维织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以此为依托开发出来的相关高档 织物其综合使用性能并不佳,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穿着舒适度不好; 二是织物大多为非织造布形式,不耐洗涮;三是抗菌、防辐射和除静电效果不够持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普通织物穿着舒适度差、抗菌防辐射和除静电效果不持久、不耐 洗刷、难以生物分解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纳米银生物活性复合纤维织物,该纤维织物不 仅穿着舒适度好、具有较好的防辐射、抗菌除静电、耐洗涮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可生物降解。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纳米银生物活性复合纤维织 物,包括由双经纱和双纬纱交织而成的表组织、里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表组织由大 豆蛋白纤维构成的经纱与低热收缩纤维构成的纬纱交织而成,表组织经纱与纬纱的质量比 为85 30 ;所述里组织由甲壳素纤维构成的经纱与高热收缩纤维构成的纬纱交织而成,经 纱与纬纱的质量比为64 36 ;所述表组织、里组织之间间隔交织镀有纳米银的超细导电纤 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织物表组织的经向紧度为74% 78%,纬向紧度为 27% 32% ;所述织物里组织的经向紧度为80% 85%,纬向紧度为25% 2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低热收缩纤维中混有海丝活性纤维;所述高热 收缩纤维中混有柔丝纤维。本专利技术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鉴于大豆纤维蓬松、抱合力差、静电严重的问题,本 专利技术尝试着将大豆纤维与甲壳素纤维、低热收缩纤维纤维进行混纺,一方面以大豆纤维纱 线形成织物表组织有效利于发挥大豆纤维手感好、光泽柔和、纤维断裂强度大的优点,同时 低热收缩纤维纤维又以其质量紧密、抱合力好的优点有效弥补其不足。对于纺织生产过程 中及织物成型后所可能带有的静电现象,考虑到银在所有金属中导电性最好,镀银纤维具 有很好的抗静电,电磁屏蔽功能,因此本专利技术又在织物表组织、里组织之间间隔交织镀有纳 米银的超细导电纤维。据相关资料,甲壳素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针织布经医学检测其对金 葡萄、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均高达99%以上,具有极高的抗菌性,本专利技术又将具 有良好保健抗菌功能的甲壳素纤维作为里组织材料,使得本专利技术的抗菌效果更为明显。而且本专利技术中所选用大豆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海丝活性纤维均可被微生物降解,以此类纤 维织成的织物在被废弃后可完全降解,环保无污染。由于织物内部经、纬纱质量比直接关系到相关功能纤维性能之间的配合协调程度,织 物内部的经、径向紧度直接关系到镀有纳米银的超细导电纤维是否会过多曲折、起伏而断 裂的问题,经反复研究,为了保证本专利技术的综合效果,本专利技术对织物表、里组织的经、纬线质 量百分比和经、纬向紧度进行了严格限定。大豆蛋白纤维构成的表组织经纱与低热收缩 纤维构成的质量比为85 :30,甲壳素纤维构成的经纱与高热收缩纤维构成的纬纱质量比为 64 :36,表组织的经向紧度为74% 78%,纬向紧度为27% 32%,所述织物里组织的80% 85%,纬向紧度为25% 28%时,织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纳米银生物活性复合纤维织物,包括由双经纱和双纬纱交织而成的表组织、里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表组织由海丝活性纤维构成的经纱与低热收缩纤维构成的纬纱交织而成,表组织经纱与纬纱的质量比为85:35;所述里组织由甲壳素纤维构成的经纱与大豆蛋白纤维构成的纬纱(高热收缩纤维)混纺交织而成,经纱与纬纱的质量比为64:36;所述表组织、里组织之间交织有镀有纳米银的超细导电纤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益平,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市中益新型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