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06115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是在一壳体中形成有一第一电池室及一第二电池室,其中第一电池室中可容置有多个第一电池单体,每一个第一电池单体中包括有一电极板,浸置在该电解液中,且每一个第一电池单体皆凸伸出有一正电极及一负电极,而该第二电池室中可容置一第二电池单体,该第二电池单体凸伸出有一正电极及一负电极。第一电池单体的各个正电极及负电极分别与第二电池单体的正电极及负电极电连接后,再连接至该第一桩头及第二桩头。该第一电池单体为一铅酸电池,而该第二电池单体为锂铁电池。(*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电池结构,尤指一种包含有铅酸电池及锂系电池的双电池 承槽的电池组。
技术介绍
一般车用铅酸电池,长久以来都是汽车与机车等车辆的启动电池的标准配备,其 具有电动势大、操温度广、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与价格低廉等优点,但也同时存在了放电特 性较差、重量重、高污染等缺点。由于其重量偏重,对于汽车或机车等车辆的耗油有一定程 度的影响,因此随着愈来愈讲究的环保意识及省油的趋势下,目前铅酸电池已有逐渐淘汰 的必要。而就锂电池而言,虽然锂电池具有放电特性佳、能量密度高、重量轻等特性,但价 格偏高。在短时间内要完全取代铅酸电池,仍为不易。如果能整合铅酸电池与锂电池两种电池特性予以整合,则对于使用者而言,必然 极大的实用价值,且如果能将此整合的电池结构壳体尺寸设计成符合于目前常用的铅酸电 池的规格尺寸,则对于目前市售机动车辆或交通载具当更具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该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在一壳 体中可供容置两种不同特性的电池,以整合两种不同电池的优点。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有铅酸电池及锂系电池的双电池承槽的 电池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符合于目前常用的铅酸电池的规格尺寸,而可 取代传统铅酸电池的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该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不论在壳体尺寸、电容 量或输出电压等等都可设计成符合市售车辆的规格,而可广泛应用在汽车、机车或其它交 通载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包括一壳体,该 壳体顶部盖覆有一顶板;一第一电池室,形成在该壳体中,该第一电池室分隔成多个槽室, 每一个槽室中容置有电解液;一第二电池室,形成在该壳体中,且相邻于该第一电池室;一 第一桩头,凸伸出该壳体的顶板;一第二桩头,凸伸出该壳体的顶板,相邻于该第一桩头; 多个第一电池单体,分别容置在该壳体中的第一电池室的槽室中,每一个第一电池单体中 包括有一浸置在该电解液中的电极板,且每一个第一电池单体均凸伸出有一正电极及一负 电极;一第二电池单体,容置于该壳体中的第二电池室中,该第二电池单体凸伸出有一正电 极及一负电极;其中该第一电池单体的各个正电极及负电极分别与该第二电池单体的正电 极及负电极电连接后,再连接至该第一桩头及第二桩头。如上所述的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其中该第一电池单体为一铅酸电池。如上所述的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其中该第二电池单体为锂铁电池。如上所述的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其中该顶板包括有一第一顶板及一第二顶板, 其中该第一顶板盖覆在该第一电池室的顶面,而该第二顶板盖覆在该第二电池室的顶面。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包括一壳体,该壳体顶部盖覆有 一顶板;一第一电池室,形成在该壳体中;一第二电池室,形成在该壳体中,且相邻于该第 一电池室;一第一桩头,凸伸出该壳体的顶板;一第二桩头,凸伸出该壳体的顶板,相邻于 该第一桩头;多个第一电池单体,容置在该壳体中的第一电池室中,每一个第一电池单体中 容置有电解液以及浸置在该电解液中的电极板,并凸伸出有一正电极及一负电极;一第二 电池单体,容置于该壳体中的第二电池室中,该第二电池单体凸伸出有一正电极及一负电 极;其中该第一电池单体的各个正电极及负电极分别与该第二电池单体的正电极及负电极 电连接后,再连接至该第一桩头及第二桩头。如上所述的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其中该第一电池单体为一铅酸电池。如上所述的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其中该第二电池单体为锂铁电池。如上所述的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其中该顶板包括有一第一顶板及一第二顶板, 其中该第一顶板盖覆在该第一电池室的顶面,而该第二顶板盖覆在该第二电池室的顶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特点和优点本技术是在一壳体中形成有一第一电池室及一第二电池室,其中第一电池室 中可容置有多个第一电池单体,而该第二电池室中可容置一第二电池单体。第一电池单体 的各个正电极及负电极分别与第二电池单体的正电极及负电极电连接后,再连接至第一桩 头及第二桩头。该第一电池单体为一铅酸电池,而该第二电池单体为锂铁电池。本技术 所提供的轻量的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其内部设置有两种不同充放电特性的电池单体,使 其重量有效减少又可以输出符合市售车辆的规格电压,因此可取代传统铅酸电池的使用, 而若应用在电动载具时可达省油环保的功效。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 围。其中,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显示图1中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的顶视图;图3显示图2中A-A断面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各组件分离时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各组件分离时的立体分解图。附图标记说明IOOUOOa 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1壳体2、2a第一电池室21槽室22电解液23第一顶板3、3a第一电池单体313233441551526162板极极 极电电 电正负第二电池室 第二顶板 第二电池单体头头 极极桩桩 电电一 二 正负第第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 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显示本实用 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显示图2中A-A断面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 例各组件分离时的立体分解图。本技术的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100包括有一壳体1,该 壳体1内部形成有一第一电池室2。该第一电池室2中又划分出多个槽室21,每一个槽室 21中容置有电解液22,且在各个槽室21中各容置有一第一电池单体3。每一个第一电池 单体3中包括有一电极板31,浸置在该槽室21中的电解液22中,且每一个第一电池单体3 皆凸伸出有一正电极32及一负电极33。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池单体3为铅酸电池。在壳体1内部相邻于该第一电池室2处,另形成有一第二电池室4,可供容置一第 二电池单体5。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电池单体5为锂系电池(例如锂铁电池),其具有一 正电极51及一负电极52。在壳体1的第一电池室2及第二电池室4的顶部形成开放结构,并可分别以第一 顶板23及第二顶板41予以盖覆。且该第一顶板23及第二顶板41凸伸出有第一桩头61 及第二桩头62。第一电池单体3的各个正电极32及负电极33分别与该第二电池单体5的 正电极51及负电极52电连接后,即第一电池单体3的各个正电极32与第二电池单体5的 正电极51电连接且第一电池单体3的各个负电极33与第二电池单体5的负电极52电连 接,再连接至该第一桩头61及第二桩头62。第一电池单体3及第二电池单体5是具有不同充放电特性的。两者之间在充电/ 放电的管理可由一控制电路予以控制。而整个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100的壳体1尺寸可设 计成目前常用的铅酸电池的规格尺寸,如此可以简单安置在汽车的电池容置室内。双电池 承槽的电池组100无论是壳体尺寸、电容量或输出电压等等都可设计成符合市售车辆的规 格。然而,熟知此技术者当知,此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100规格也可以作适当变化,而可安 置在机车或电动轮椅等交通载具。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各组件分离时的立体分解图。此一实施例大致上与 第一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池承槽的电池组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顶部盖覆有一顶板;  一第一电池室,形成在该壳体中,该第一电池室分隔成多个槽室,每一个槽室中容置有电解液;  一第二电池室,形成在该壳体中,且相邻于该第一电池室;  一第一桩头,凸伸出该壳体的顶板;  一第二桩头,凸伸出该壳体的顶板,相邻于该第一桩头;  多个第一电池单体,分别容置在该壳体中的第一电池室的槽室中,每一个第一电池单体中包括有一浸置在该电解液中的电极板,且每一个第一电池单体均凸伸出有一正电极及一负电极;  一第二电池单体,容置于该壳体中的第二电池室中,该第二电池单体凸伸出有一正电极及一负电极;  其中该第一电池单体的各个正电极及负电极分别与该第二电池单体的正电极及负电极电连接后,再连接至该第一桩头及第二桩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丘为臣沙瓦诺孟迪
申请(专利权)人:皆盈绿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