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乘客座椅,该乘客座椅包括座位部(1)和靠背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2)包括靠背主体(3)和扶手杆支座(4),所述扶手杆支座(4)连接于所述靠背主体(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乘客车辆,该乘客车辆包括地板、乘客座椅、车顶和扶手杆(5),所述乘客座椅安装在地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座椅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乘客座椅,所述扶手杆(5)安装在所述车顶与所述扶手杆支座(4)之间。该乘客座椅和乘客车辆使得车内过道变得宽敞,便于乘客通过,增大了乘客活动的空间,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乘客座椅和车辆,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客车乘客座椅和乘客 车辆。
技术介绍
乘客座椅的作用是支承人体,使乘客乘坐舒适、安全。座椅由座位部、靠背部、扶 手、内衬和调节机构等部分组成。在客车上,座椅是将乘客与车身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内饰部 件,它直接影响到整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座椅作为安全部件,是在被动保护中起决定性作 用的组成部分。扶手杆的作用是给站立的乘客提供抓握的支撑点,使其在乘车过程中保持身体平 衡,不会在急刹车、急转弯等突发情况下,身体失去平衡,与其它乘客或车内部件发生碰撞, 而造成身体伤害。扶手杆作为乘客车辆内饰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站立乘客的乘车 安全,在乘客车辆行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乘客车辆供乘客抓握的扶手杆安装在 车顶和车内地板之间,大多数设置在车内过道中。乘客车辆常采用每排左右两边均布置座 椅的方式,扶手杆设置在车内过道中座椅旁边的位置,占用了乘客站立和通过的空间。如图 1所示,传统的乘客车辆为了增加车内的座椅数量,常采用每排座椅左右两边均横向并排布 置两个座椅的方式,这样使得过道变得尤其狭窄,降低了过道的通过性,使得乘客活动的范 围变小,降低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客座椅和乘客车辆,该乘客座椅和乘客车辆使得 车内过道变得宽敞,便于乘客通过,增大了乘客活动的空间,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乘客座椅,该乘客座椅包括座位部和靠 背部,其中,靠背部包括靠背主体和扶手杆支座,扶手杆支座连接于靠背主体。优选地,所述扶手杆支座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靠背主体的侧面。优选地,所述靠背主体包括靠背内衬,所述靠背内衬内置于所述靠背主体内。优选地,所述扶手杆支座的上端具有容纳部,下端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向下延 伸而与所述靠背主体相配合,并连接到所述靠背内衬。优选地,所述容纳部为金属管,所述连接部为金属板。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靠背内衬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靠背内衬位于所述靠背主体的两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乘客车辆,该乘客车辆包括地板、乘客 座椅、车顶和扶手杆,乘客座椅安装在地板上,其中,所述乘客座椅为本技术所公开的 乘客座椅,扶手杆安装在车顶与扶手杆支座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乘客座椅和乘客车辆的靠背主体上安装有扶手 杆支座,使得扶手杆可以安装在扶手杆支座中,而不用安装在车内过道上,从而车内过道变得宽敞,便于乘客通过。扶手杆还可以不占用乘客站立和通过的空间,使得乘客车辆内部的 空间变得宽敞,不影响乘客的活动,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扶手杆支座结构简单,既不 影响座椅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又能够方便地连接,使得整个乘客座椅和乘客车辆结构简单, 且容易制造和加工。另外,乘客车辆的扶手杆只从车顶延伸到乘客座椅靠背部上端,其长度 变短,节约了扶手杆的材料,使其材料得到充分利用。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 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传统的乘客车辆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乘客座椅的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侧 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乘客座椅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乘客车辆的局部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座位部2靠背部 3靠背主体4扶手杆支座 5扶手杆 31靠背内衬41容纳部42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乘客座椅,该乘客座椅包括 座位部1和靠背部2,其中,靠背部2包括靠背主体3和扶手杆支座4,扶手杆支座4连接于 靠背主体3。该乘客座椅的靠背主体3上安装有扶手杆支座4,扶手杆5可以安装在扶手杆支 座4中,使得整个座椅便于扶手杆5的安装和拆卸,形成一种方便与扶手杆5配合的乘客座 椅。同时,扶手杆5设置在扶手杆支座4中,而不用单独设置在车内过道中,从而过道变得 宽敞,便于乘客通过。另外,还可以不占用乘客站立和通过的空间,使得车内空间变得宽敞, 不影响乘客的活动,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扶手杆5仅从车顶延伸到靠背部上端,其长 度变短,节约了扶手杆5的材料,使其材料得到充分利用。优选地,扶手杆支座4可拆卸地连接于靠背主体3的侧面。既不影响座椅本身的结 构和功能,又能够方便地拆卸和安装,使得整个乘客座椅结构简单,且容易制造和加工。并 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装或者拆卸扶手杆支座4,以满足乘客座椅的不同功能和用途。如图3所示,优选地,靠背主体3包括靠背内衬31,靠背内衬31内置于靠背主体3 内。通过内置的靠背内衬31,增强了靠背主体3的结构稳定性和牢固性,易于靠背主体3的 成形,使得座椅的强度增大,承受力更大。如图3所示,优选地,扶手杆支座4的上端具有容纳部41,下端具有连接部42,连接部42向下延伸而与靠背主体3相配合,并连接到靠背内衬31。位于扶手杆支座4上端的 容纳部41用于容纳扶手杆5,使得扶手杆支座4与扶手杆5的连接简单易行,并且结构稳 固。位于扶手杆支座4下端的连接部42用于将扶手杆支座4可拆卸地连接到乘客座椅的 侧面,连接部42与靠背主体3卡紧并连接到靠背内衬31,使得扶手杆支座4与靠背主体3 的连接稳固,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优选地,容纳部41为金属管,连接部42为金属板。金属管和金属板易于制造、加 工,重量较轻,强度相对较大,适合于扶手杆支座4的制造和连接。金属管形状的容纳部41 具有中空部,扶手杆5可以直接插入其中空部,使得连接和拆卸简单方便。金属板形状的连 接部42能够与乘客座椅的靠背主体3的侧面更加连接紧密、稳固。如图3所示,优选地,连接部42与靠背内衬31通过螺栓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易 行,且安装、拆卸方便。如图3所示,优选地,靠背内衬31位于靠背主体3的两侧。使得靠背主体3结构 对称,易于成形和强度可靠,保证了连接的稳固性。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乘客车辆,该乘客车辆包括 地板、乘客座椅、车顶和扶手杆5,乘客座椅安装在地板上,其中,所述乘客座椅为本实用新 型所公开的乘客座椅,扶手杆5安装在车顶与扶手杆支座4之间。该乘客车辆相比于传统的乘客车辆,扶手杆5不占用车内空间,从而车内提供给 乘客活动和通过的空间较大。特别是在乘客车辆左右两边分别并排布置两个座椅时,它们 中间的过道相对来说比较宽敞,便于乘客通过和站立。同时,车内地板上不再设置较多的扶 手杆5,使得乘客在移动或者通过时,避免绕行扶手杆5或者碰撞到扶手杆5,使乘客的活动 不方便,并且容易伤害乘客。使得车内部件简单,节省空间,乘客乘坐舒适。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 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 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客座椅,该乘客座椅包括座位部(1)和靠背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2)包括靠背主体(3)和扶手杆支座(4),所述扶手杆支座(4)连接于所述靠背主体(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子俊,秦志东,陆云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