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合页及一种具有该车用合页的运输车,所述车用合页用于运输车载货部的厢板与边梁的连接,所述车用合页包括铰接轴、上合页和下合页,所述上合页包括第一合页本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下合页包括第二合页本体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合页本体用于连接所述厢板,所述第二合页本体用于连接所述边梁,所述第一合页本体、所述第二合页本体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枢转的连接于所述铰接轴;所述第一合页本体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合页本体的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用合页,增加了合页强度,减少了涨厢对厢板的损害。(*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 种运输设备及其部件,尤其涉及车用合页及具有该车用合页的 运输车。
技术介绍
现有市面上流通的各种车型的运输车的厢板,用于连接厢板与边梁(例如载货部 底板的边梁)的车用合页,多为上合页窄,下合页宽,这样上合页与厢板接触的面积相应较 小,因此车用合页的强度不足;而厢板周边方框多为薄壁管。在运输车重载时,特别是拉散 货时载货部的厢体容易涨厢,合页受力大,易从合页处将厢板周边的方框撕裂,而对运输车 的运输安全与经济效益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车用合页,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车用合页强度不足, 易因涨厢而对厢板造成损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本技术车用合页的运输车,以解决现 有技术运输车因其车用合页强度不足,易因涨厢而对厢板造成损害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用合页,用于运输车载货部的厢板与边梁的连接,所述车用合页包括铰接 轴、上合页和下合页,所述上合页包括第一合页本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下合页包括第二合 页本体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合页本体用于连接所述厢板,所述第二合页本体用于连接 所述边梁,所述第一合页本体、所述第二合页本体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 部可枢转的连接于所述铰接轴;所述第一合页本体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合页本体的面 积。本技术的车用合页,优选的,所述第一合页本体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合页本 体的宽度。本技术的车用合页,优选的,所述第一合页本体和所述第二合页本体至少其 中之一为蝴蝶状。本技术的车用合页,优选的,所述第一合页本体或所述第二合页本体与所述 铰接轴的轴线垂直的边为直线段,与所述铰接轴的轴线平行的一边为光滑曲线,所述光滑 曲线的两端具有两相互对称的突出部。本技术的车用合页,优选的,所述突出部的两相对内侧为第一半径的圆弧,所 述突出部的两相对外侧为第二半径的圆弧,所述第一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半径。本技术的车用合页,优选的,所述第一合页本体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合页 本体的厚度。本技术的车用合页,优选的,所述第一合页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设置 有与所述第一合页本体垂直的第一加强筋。本技术的车用合页,优选的,所述第二合页本体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 有与所述第二合页本体垂直的第二加强筋。一种运输车,所述运输车载货部的货厢与边梁由本技术的车用合页连接。本技术的运输车,优选的,所述货厢为上下开厢式货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车用合页及具有该车用合页的运输 车,增大了与厢板连接的第一合页本体的宽度,从而增加了合页与厢板的接触面积,增加了 车用合页与厢板的连接强度,防止从合页处将厢板撕裂;同时本技术的车用合页的部 分实施例中,将合页厚度减薄,达到同时减轻自重的双重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合页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合页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合页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合页的主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合页的侧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 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 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的运输车,具有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合页。但本技术 的车用合页的应用并不限于运输车,而可以应用到其他需要在载货部通过车用合页进行连 接的运输设备上。下面具体介绍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车用合页。下面以上下开厢式的厢式车为例,介绍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合页。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合页,包括上合页1、下合页2和铰接轴3, 上合页1包括第一连接部12和用于连接厢板的第一合页本体11,下合页2包括第二连接 部22和用于连接边梁的第二合页本体21,第一合页本体11、第二合页本体21分别通过第 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22可枢转的连接于铰接轴3 ;本实施例中,所述边梁是位于载货部 底板处的边梁,因此,第一合页本体11通 常在第二合页本体21的上方,而第一合页本体11 的面积大于等于第二合页本体21的面积。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的车用合页,已经增大了 上合页即第一合页本体11的面积,所以货箱在合页处的连接强度已经有较大的增强。上述的面积增大,可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在长度(铰接轴3轴线至与铰接轴3的 轴线平行的一边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第一合页本体11的宽度,使第一合页本体11 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合页本体21的宽度。当然也可宽度不变,而增加长度。为了增加本技术的车用合页的连接强度,在增大面积的基础上,还可以改变 合页的形状,例如将第一合页本体11和第二合页本体21的形状由矩形改变为蝴蝶形状,至 少其中之一为蝴蝶状,而本技术的车用合页的第一合页本体11和第二合页本体21均 为蝴蝶状。如图2-图5所示,第一合页本体11和第二合页本体21的与铰接轴3的轴线垂直的边均为直线段,与铰接轴3的轴线平行的一边为光滑曲线,且光滑曲线的两端分别具有两相互对称的突出部110、210。突出部110、210的两相对内侧为第一半径RA的圆弧,突出 部110、210的两相对外侧为第二半径RB的圆弧,所述第一半径RA小于所述第二半径RB,在 第一合页本体11的宽度和第二合页本体21的宽度均为95mm的情况下,第一半径RA例如 为10mm,第二半径RB例如为15mm。由于已经将第一合页本体11的面积增大,因此在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可以将 第一合页本体的厚度减少,例如减小到不大于第二合页本体21的厚度。当然,在第一合页 本体11和第二合页本体21的面积均增大的情况下,其厚度均可减小,例如减小到5mm。。为了增加本技术的车用合页的连接强度,在增大面积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增 设加强筋的方式进一步增加连接强度,即如图2-图5所示,第一合页本体11与第一连接部 12之间设置加强筋13 ;还可以在第二合页本体21与第二连接部22之间设置加强筋23。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意识到在不脱离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所揭示的本实 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技术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之内。权利要求一种车用合页,用于运输车载货部的厢板与边梁的连接,所述车用合页包括铰接轴、上合页和下合页,所述上合页包括第一合页本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下合页包括第二合页本体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合页本体用于连接所述厢板,所述第二合页本体用于连接所述边梁,所述第一合页本体、所述第二合页本体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枢转的连接于所述铰接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页本体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合页本体的面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页本体的宽度大于等于第 二合页本体的宽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页本体和所述第二合页本 体至少其中之一为蝴蝶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页本体或所述第二合页本 体与所述铰接轴的轴线垂直的边为直线段,与所述铰接轴的轴线平行的一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合页,用于运输车载货部的厢板与边梁的连接,所述车用合页包括铰接轴、上合页和下合页,所述上合页包括第一合页本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下合页包括第二合页本体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合页本体用于连接所述厢板,所述第二合页本体用于连接所述边梁,所述第一合页本体、所述第二合页本体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枢转的连接于所述铰接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页本体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合页本体的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春霞,董华周,张顺,郭富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