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56629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包括壳体,在壳体的上部设有切向进料管,在壳体内部轴向设有捕集管,捕集管向上延伸至壳体外形成排气管,在壳体下部设有液体排液管。在壳体内部设有隔板,在捕集管的下部设有整流罩,在壳体内下部设有挡板,在壳体的外部设有将上腔体和下腔体导通的回液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分离效率可达95%以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应用自由旋流对逃液进行气液分离的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
技术介绍
在生物医药、味精等发酵行业中,发酵液经常随着排气管溢出到发酵罐外面,一方 面发酵液的流失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发酵液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 染,因此需要一种设备将溢出的发酵液收集回来,同时将气体排出去。目前常用方法有过滤分离、重力惯性分离、离心沉降分离,其中过滤分离的方法 分离效率不高,可靠性差。重力惯性分离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且分离效率也不高。在实际 应用中,使用普遍的为离心沉降分离,主要设备为旋风分离设备,但是分离效率比较低,仅 为60%左右,处理量也较小,尚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中国专利(申请号=94224688. 8) 公开了一种高效旋击逃液捕集器,包括进气管、分离器筒体、出气管。出气管中上部装有导 流叶片,分离器底部安装有稳流屏,出气管为变径管。这种逃液捕集器分别在分离器筒体和 出气管中进行两级气液分离,其分离效果不够理想,在出气管出口处仍可能存在气液混合 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分离效率高、运行可靠的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包括壳体,在壳体的上端 连接有上封头,在壳体的下端连接有下封头,在壳体的上部设有切向进料管,在壳体内部轴 向设有捕集管,捕集管向上延伸至壳体外,壳体下部设有液体排液管。所述的上封头为椭圆形,下封头为锥形,在壳体内部设有隔板,在捕集管的下部设 有整流罩,在壳体内下部设有挡板,在壳体的外部设有将上腔体和下腔体导通的回液管。隔板的高度与进料管的上边沿的高度相同。捕集管所设的间隙S的高度为15 20毫米。壳体的高度与其直径之比为5. 1 6. 1。进料管的直径与壳体的直径之比为0. 25 0. 65。进料管的上沿到壳体顶部的距 离与壳体的直径之比为0. 5 1. 5。回液管的直径与壳体的直径之比为0. 25 0. 45。本技术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捕集效率可达95%以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剖面图;图2是本技术的放大俯视图。其中1壳体2上封头3下封头4进料管5排液管6隔板7捕集管8整流罩9挡板10回液管11排气管12上腔体13下腔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本技术的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包括一个两头都密封竖直放置的壳 体1,在壳体1的上端连接有上封头2,在壳体1的下端连接有锥形下封头3,在壳体1的上 部开有一个圆形切向进料管4,在下封头3的下部连接有排液管5。在壳体1内部、与进料管4的上边沿同样高度的位置上设置有隔板6,隔板6将壳 体1分为上下两个腔体12、13,隔板6中央位置开有一个圆孔。在壳体1内沿轴向设有捕集 管7,捕集管7贯穿隔板6上开的圆孔,并向上延伸至壳体1外,壳体外的捕集管形成排气管 11。在上腔体12内的捕集管5设有间隙S,S的高度为15 20毫米。在下腔体13内 的捕集管7上设有圆环柱形的整流罩8,整流罩8的上沿低于进料管4的下沿。在壳体1内 下部设有挡板9,挡板9外缘与壳体1内壁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挡板9中心开有圆孔。在 壳体1的外部设有导通上腔体12和下腔体13的回液管10,回液管10的上端连接到上腔体 12的下端,与隔板6齐平。其中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为壳体1的高度与其直径之比为5. 1 6. 1 ;进料管4 的直径与壳体1的直径之比为0. 25 0. 65 ;进料管4的上沿到壳体1顶部的距离与壳体1 的直径之比为0. 5 1. 5 ;回液管10的直径与壳体1的直径之比为0. 25 0. 45。本技术的工作过程是当逃液混合物由进料管4切向进入壳体1时,旋转向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大的液体颗粒被甩至壳壁,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壳体1底部,完成第一次气液分离。向 下旋转地气液混合物经过整流罩8后,形成了快速的局部混合流场,使气体中含有的微小 液滴发生碰撞凝结合并,形成沉降,完成第二次气液分离。旋转向下的气流经挡板9转向,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在捕集管7内完成第三次气液分离。在上腔体12内的捕集管7上设有 一段间隙S,分离出的液滴从间隙甩出,经回液管10返回下腔体13的底部。经过三次气液 分离后的气体通过捕集管7的上部的排气管11排出,液体在壳体1底部汇集通过液体排液 管5流出逃液捕集器外。本技术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捕集效率可达95%以上。权利要求一种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包括壳体(1),在壳体(1)的上端连接有上封头(2),在壳体(1)的下端连接有下封头(3),在壳体(1)的上部设有切向进料管(4),在壳体(1)内部轴向设有捕集管(7),捕集管(7)向上延伸至壳体(1)外,壳体(1)下部设有液体排液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封头(2)为椭圆形,下封头(3)为锥形,在壳体(1)内部设有隔板(6),在捕集管(7)的下部设有整流罩(8),在壳体(1)内下部设有挡板(9),在壳体(1)的外部设有将上腔体(12)和下腔体(13)导通的回液管(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其特征在于隔板(6)的高度与进 料管(4)的上边沿的高度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捕集管(7)所设的间 隙S的高度为15 20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高度与其 直径之比为5. 1 6.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其特征在于进料管(4)的直径与 壳体(1)的直径之比为0. 25 0. 6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其特征在于进料管(4)的上沿到 壳体(1)顶部的距离与壳体(1)的直径之比为0. 5 1. 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其特征在于回液管(10)的直径与 壳体(1)的直径之比为0. 25 0. 45。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包括壳体,在壳体的上部设有切向进料管,在壳体内部轴向设有捕集管,捕集管向上延伸至壳体外形成排气管,在壳体下部设有液体排液管。在壳体内部设有隔板,在捕集管的下部设有整流罩,在壳体内下部设有挡板,在壳体的外部设有将上腔体和下腔体导通的回液管。本技术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分离效率可达95%以上。文档编号B04C5/00GK201565364SQ200920250750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4日专利技术者何美悦, 凌文, 宣策, 张亚奕, 张铁林, 王冰, 胡晓娟, 郭宏 申请人: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华核新技术开发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由旋流型逃液捕集器,包括壳体(1),在壳体(1)的上端连接有上封头(2),在壳体(1)的下端连接有下封头(3),在壳体(1)的上部设有切向进料管(4),在壳体(1)内部轴向设有捕集管(7),捕集管(7)向上延伸至壳体(1)外,壳体(1)下部设有液体排液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封头(2)为椭圆形,下封头(3)为锥形,在壳体(1)内部设有隔板(6),在捕集管(7)的下部设有整流罩(8),在壳体(1)内下部设有挡板(9),在壳体(1)的外部设有将上腔体(12)和下腔体(13)导通的回液管(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美悦张铁林凌文宣策张亚奕郭宏胡晓娟王冰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华核新技术开发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