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228964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废水处理方法过于烦杂,无法使用于大部分纺织行业的废水处理,并且在用沉淀池进行沉淀时,稳定性较差,无法进行分散、平缓地沉淀,造成污泥淤积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自河水提升泵(1),自河水提升泵(1)通过管路连通有絮凝反应池(2),絮凝反应池内部设有折板(3),絮凝反应池通过管路连接有斜管沉淀池(4),斜管沉淀池底部设有沉淀区(5),絮凝反应池(2)、沉淀区(5)底部通过污泥管(6)连通河道,斜管沉淀池(4)通过污水管(7)连通有过滤池(8),过滤池通过清水管(9)连接清水回用池(10)。(*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对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等结 构的改良。
技术介绍
河水由于具有一些生化物质,因此目前普通的废水处理方法很难处理这类废水。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废水处理的方法(公开号CN 101085695A),其包括如下步骤分类 将排放的废水分类为高浓度废水和低浓度废水两类集装;高浓度废水前置处理气浮物 化将集装的高浓度废水经过气浮物化形成低浓度废水和浓悬浮液;澄清分层浓悬浮液 经过澄清分层形成低浓度废水和固相悬浮液,澄清分层聚合剂为碱式氯化铝压滤固相 悬浮液经过自压压滤分离成低浓度废水和排放污泥;PH调节和生化处理低浓度废水进入 PH调节蓄水池进行常规PH调节后再进行常规生化处理,分离成初级排放水和活性污泥,活 性污泥经过自压压滤分离成排放污泥和压滤废水,压滤废水回入PH调节蓄水池再处理;化 学处理初级排放水经过加药釜、反应釜、净水釜形成终级排放水,加药釜加入的化学处理 药剂为次氯酸钠或碱式氯化铝;化学处理中的加药釜装有加热装置,加热形式可以是太阳 能、蒸汽或电加热。化学处理中的反应釜可以是4个组成,反应釜和净水釜之间增加过滤 釜,过滤釜可以是2个,过滤填料为卵石、石英砂和活性炭;自压压滤是将活性污泥灌入编 织袋内,通过活性污泥自重压滤将废水滤压出编织袋外形成排放污泥。但这种废水处理方 法过于烦杂,无法使用于大部分纺织行业的废水处理,并且在用沉淀池进行沉淀时,稳定性 较差,无法进行分散、平缓地沉淀,造成污泥淤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其主要是解决 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废水处理方法过于烦杂,无法使用于大部分纺织行业的废水处理,并且 在用沉淀池进行沉淀时,稳定性较差,无法进行分散、平缓地沉淀,造成污泥淤积等的技术 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技术的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包括自河水提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河 水提升泵通过管路连通有絮凝反应池,絮凝反应池通过管路连接有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 池底部设有沉淀区,絮凝反应池、沉淀区底部通过污泥管连通河道,斜管沉淀池通过污水管 连通有过滤池,过滤池通过清水管连接清水回用池。河水由提升泵提升送至絮凝反应池内, 同时加入适量絮凝剂,在絮凝反应池内河水与药剂充分反应,反应池采用折板絮凝的形式, 可以达到良好的絮凝效果。经过反应后的河水进入到斜管沉淀池内,沉淀池采用塑料斜管 进行沉降处理,该处理工艺一方面具有较高的处理负荷,另一方面斜管沉淀的缓冲性能较 好,在水量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处理效果的稳定性,沉淀区内少量的污泥由污 泥管连接进入排污渠排入河道。作为优选,所述的自河水提升泵的出口处通过药剂管连接有化药槽。化药槽可以 是2个,其用来向絮凝反应池内部添加漂白粉和PAC。作为优选,所述的过滤池为无阀过滤池,池内设有过滤层,过滤层上方设有虹吸外 排管连通外排管,外排管通过污泥管连通河道。池内处于下方的污水可经外排管排出,而池 内处于上方的清水可以送入清水回用池内。过滤层为卵石和石英砂等滤料,可以很好地将 河水中地细小颗粒去除,以满足回用水水质的要求。作为优选,所述的清水回用池通过清水管连接有可将池水送至各车间回用的清水 泵。清水泵由恒压变频系统控制,以保证管道内地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具有系统处理工艺简单,利用斜管沉淀的缓冲性能较好,在水量 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处理效果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处理负荷,处理效果较好, 且无需大的阀门,结构简单、合理等特点。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自河水提升泵1、絮凝反应池2、折板3、斜管沉淀池4、沉 淀区5、污泥管6、污水管7、过滤池8、清水管9、清水回用池10、药剂管11、化药槽12、过滤 层13、虹吸外排管14、外排管15、清水泵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本例的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如图1,有一个自河水提升泵1,自河水提升 泵1通过管路连通有絮凝反应池2,自河水提升泵1的出口处通过药剂管11连接有2个化 药槽12。絮凝反应池内部设有折板3,絮凝反应池通过管路连通有斜管沉淀池4,斜管沉淀 池底部设有2个沉淀区5。沉淀区5与絮凝反应池2都通过污泥管6连通有河道。斜管沉 淀池4通过污水管7连接有过滤池8,过滤池为无阀过滤池,池内设有过滤层13,过滤层上 方设有虹吸外排管14连通外排管15,外排管通过污泥管6连通有河道。过滤池8的清水出 口处通过清水管9连通有清水回用池10,清水贮存池10通过清水管连接有可将池水送至各 车间回用的清水泵16。河水经自河水提升泵1提升至絮凝反应池2,在絮凝反应池内通过药剂与河水的 充分反应,使得河水中有害物质得以去除。经过絮凝反应池处理后出水自流进入到斜管沉 淀池4,经斜管泥水分离后再进入到过滤池8进行过滤处理,出水自流进入到清水回用池10 备用。絮凝反应池2、斜管沉淀池4以及外排管15处的污泥可以利用污泥管6排至河道。权利要求一种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包括自河水提升泵(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河水提升泵(1)通过管路连通有絮凝反应池(2),絮凝反应池内部设有折板(3),絮凝反应池通过管路连接有斜管沉淀池(4),斜管沉淀池底部设有沉淀区(5),絮凝反应池(2)、沉淀区(5)底部通过污泥管(6)连通河道,斜管沉淀池(4)通过污水管(7)连通有过滤池(8),过滤池通过清水管(9)连接清水回用池(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河水提升泵(1) 的出口处通过药剂管(11)连接有化药槽(1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池(8)为 无阀过滤池,池内设有过滤层(13),过滤层上方设有虹吸外排管(14)连通外排管(15),外 排管通过污泥管(6)连通河道。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水回用池 (10)通过清水管(9)连接有可将池水送至各车间回用的清水泵(16)。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废水处理方法过于烦杂,无法使用于大部分纺织行业的废水处理,并且在用沉淀池进行沉淀时,稳定性较差,无法进行分散、平缓地沉淀,造成污泥淤积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包括自河水提升泵(1),自河水提升泵(1)通过管路连通有絮凝反应池(2),絮凝反应池内部设有折板(3),絮凝反应池通过管路连接有斜管沉淀池(4),斜管沉淀池底部设有沉淀区(5),絮凝反应池(2)、沉淀区(5)底部通过污泥管(6)连通河道,斜管沉淀池(4)通过污水管(7)连通有过滤池(8),过滤池通过清水管(9)连接清水回用池(10)。文档编号C02F9/04GK201581023SQ20092031112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3日专利技术者盛礼俊, 许风刚 申请人:杭州恒达环保实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水净化与回用系统,包括自河水提升泵(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河水提升泵(1)通过管路连通有絮凝反应池(2),絮凝反应池内部设有折板(3),絮凝反应池通过管路连接有斜管沉淀池(4),斜管沉淀池底部设有沉淀区(5),絮凝反应池(2)、沉淀区(5)底部通过污泥管(6)连通河道,斜管沉淀池(4)通过污水管(7)连通有过滤池(8),过滤池通过清水管(9)连接清水回用池(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风刚盛礼俊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恒达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