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德炳专利>正文

一种重载摩擦离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13459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载摩擦离合器,包括从动轴、主动轴、从动摩擦件和主动摩擦件,从动摩擦件和主动摩擦件一端头部为相互交错间隔的凸环、凹环,凸环或凹环的表面胶粘摩擦系数较高的摩擦片,从动轴表面轴向均匀分布钢球槽,从动摩擦件轮毂径向开有圆柱通孔,且内置传力钢球,传力钢球上方为弹簧和调整螺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传递功率大、使用寿命长且能实现自动对中,由于凸环或凹环的两侧胶粘了一层摩擦系数较大的摩擦片,大大增加了凸环与凹环的摩擦力,且能通过更换摩擦片延长离合器的寿命,而且弹簧在传力钢球和调整螺钉间成预应顶压力配合,实现自动对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离合器领域,特别是一种传递大功率的重载摩擦离合器
技术介绍
摩擦离合器是应用最广也是历史最久的一类离合器,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领域,主要部件为主、从动摩擦件,它是利用主、从动摩擦件间的摩擦力传递扭矩的机构,摩擦力越大传递的扭矩越大即传递的动力越大。摩擦件截面为梯形的梯形摩擦离合器,具有结构简单、寿命长、接合分离迅速且造价低廉等特点,但在传递大扭矩时,只能通过增大摩擦件的尺寸来增强摩擦力,而过大的摩擦件尺寸在制造和安装中均会产生误差,会造成安装时难以对中,进而影响到离合器的工作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接合分离迅速、造价低廉、使用寿命长、传递功率大且能自动对中的重载摩擦离合器。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重载摩擦离合器,包括从动轴、主动轴、从动摩擦件和主动摩擦件,从动摩擦件和主动摩擦件一端头部为相互交错间隔的凸环、凹环,并分别轴向安装于从动轴和主动轴,从动摩擦件的凸环、凹环分别对应主动摩擦件的凹环、凸环,所述凸环或凹环的表面胶粘摩擦系数较高的摩擦片;所述从动轴表面轴向均匀分布钢球槽,从动摩擦件轮毂径向开有圆柱通孔,且内置传力钢球,传力钢球上方为弹簧和调整螺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传递功率大、使用寿命长且能实现自动对中,由于凸环或凹环的两侧胶粘了一层摩擦系数较大的摩擦片,大大增加了凸环与凹环的摩擦力,使传递的功率显著提高,且能通过更换摩擦片延长离合器的寿命,而且弹簧在传力钢球和调整螺钉间成预应顶压力配合,实现自动对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的图1的A--A向示意图。图中:1、从动轴;2、主动轴;3、从动摩擦件;4、主动摩擦件;5、凹环;6、凸环;7、钢球槽;8、传力钢球;9、轮毂;10、圆柱通孔;11、弹簧;12、调整螺钉;13、摩擦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重载摩擦离合器,包括从动轴1、主动轴2、从动摩擦件3和主动摩擦件4,从动摩擦件3和主动摩擦件4分别轴向安装于从动轴1和主动轴2,且一端头-->部都为相互交错间隔的凸环6、凹环5,从动摩擦件的凸环6、凹环5分别对应主动摩擦件的凹环5、凸环6,所述凸环6或凹环5的表面胶粘摩擦系数较高的摩擦片13;所述从动轴1表面轴向均匀分布钢球槽7,从动摩擦件轮毂9径向开有圆柱通孔10,且内置传力钢球8,传力钢球8上方为弹簧11和调整螺钉12,弹簧11在传力钢球8和调整螺钉12间成预应顶压力配合,实现自动对中;所述钢球槽7为三条以上,且其深度与传力钢球8半径相同;所述圆柱通孔10为三个以上,且其半径与传力钢球8半径相同。当接合重载摩擦离合器时,由操纵机构移动从动摩擦件3,从动摩擦件3的凸环6进入主动摩擦件4的凹环5,主动摩擦件3、从动摩擦件4的凸环6、凹环5两侧面相互接触,产生摩擦力,由传力钢球传递扭矩,扭矩越大传递的功率越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重载摩擦离合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载摩擦离合器,包括从动轴(1)、主动轴(2)、从动摩擦件(3)和主动摩擦件(4),从动摩擦件(3)和主动摩擦件(4)分别轴向安装于从动轴(1)和主动轴(2),且一端头部都为相互交错间隔的凹环(5)、凸环(6),并,从动摩擦件的凸环(6)、凹环(5)分别对应主动摩擦件的凹环(5)、凸环(6),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环(6)或凹环(5)的表面胶粘摩擦系数较高的摩擦片(13);所述从动轴(1)表面轴向均匀分布钢球槽(7),从动摩擦件轮毂(9)上径向开有圆柱通孔(10),且内置传力钢球(8),传力钢球(8)上方为弹簧(11)和调整螺钉(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载摩擦离合器,包括从动轴(1)、主动轴(2)、从动摩擦件(3)和主动摩擦件(4),从动摩擦件(3)和主动摩擦件(4)分别轴向安装于从动轴(1)和主动轴(2),且一端头部都为相互交错间隔的凹环(5)、凸环(6),并,从动摩擦件的凸环(6)、凹环(5)分别对应主动摩擦件的凹环(5)、凸环(6),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环(6)或凹环(5)的表面胶粘摩擦系数较高的摩擦片(13);所述从动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德炳
申请(专利权)人:陈德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