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213191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尼装置(3),包括:第一侧板(14、42),其在轴向布置于与飞轮(11)偏离的位置;第二侧板(15、43),其与第一侧板相连接;中板件(17、24、41),其位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以及,弹簧件(18),其吸收扭矩波动,该扭矩波动产生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作为一方面与中板件作为另一方面的二者之间,其中,第一侧板和中板件中的一个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第一侧板或中板件中未与飞轮相连接的一个以及第二侧板,其中的一个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一侧板或中板件以及第二侧板其中的另一个的外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一种阻尼装置,用于吸收转动轴之间出现的扭矩波动。
技术介绍
通常,为了吸收(限制、减少)由发动机和变速装置产生的扭矩波动,在例如发动 机与变速装置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上布置阻尼装置。阻尼装置包括阻尼部分,其利用弹簧 力吸收扭矩波动;迟滞部分,其利用迟滞扭矩吸收(限制)扭矩波动,迟滞扭矩由于在迟滞 部分处的摩擦而产生;以及,限幅部分,当阻尼部分和迟滞部分没有完全吸收转动轴的扭转 时,限幅部分产生滑转。在动力传输装置包括上述阻尼装置的情况下,因为发动机振动,在 变速装置处容易产生齿轮的碰撞噪声(齿轮互相碰撞时所产生的齿轮噪声)。具体而言,在 安装于混合动力车辆(具有发动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的动力传输装置中,经由行星齿 轮机构使变速装置的输入轴与电动机(或发电机)相连接,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发动机振 动,在变速装置处容易产生齿轮噪声。据此,为了减小齿轮噪声,提出了这样一种动力传输 装置,其中,除了阻尼装置之外,以与阻尼装置相独立的方式,在发动机与变速装置之间的 动力传输路径上具有惯性件。例如,JP 2002-13M7A披露了一种用于混合驱动装置的阻尼器,其将第一动力源 和第二动力源所产生的力传输至驱动轮,同时限制由第一动力源和第二动力源所产生的扭 矩波动。用于混合驱动装置的阻尼器包括第一转动件,其由第一动力源驱动以进行转动; 第二转动件,其经由行星齿轮机构与第二动力源相连接;扭转件,用于限制第一转动件与第 二转动件之间产生的扭矩波动;限幅机构,当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之间产生的扭矩波 动达到预定值时,限幅机构用于中断从第一转动件到第二转动件的力传输;以及,惯性件, 其形成于第一转动件或第二转动件。通常,在相对于扭转件(例如,卷簧)更靠近第一动力源(例如,发动机)的动力传 输路径上,布置产生大部分由整个阻尼器所产生惯性的组件。所以,扭转件与行星齿轮机构 之间所产生的惯性相对较小。结果,不能容易地减小齿轮噪声。另一方面,JP 2002-13547A 中所披露的用于混合驱动装置的阻尼器,在扭转件与行星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上 包括惯性件(参见该说明书的图6、图7)。然而,在惯性件固定在阻尼器上的情况下(参见 该说明书的图6),因为要将惯性件固定在阻尼器上(也就是,因为在阻尼器上固定惯性件 而增加了制造工序),由此会增加阻尼器的制造成本。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惯性件布置 为比阻尼器的第二转动件更靠近行星齿轮机构,会增加阻尼器在其轴向的尺寸。在惯性件 与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轴(carrier shaft)花键接合(参见该说明书的图7)的情况下, 惯性件与行星架轴之间连接部分的强度、可靠性(在扭转中)可能不够。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阻尼装置,其减小齿轮噪声,同时避免阻尼装置在其轴向的尺 寸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一种阻尼装置,包括第一侧板,其在轴向布置于与飞轮 偏离的位置处,来自动力源的转动力传输至飞轮;第二侧板,其布置于自第一侧板与飞轮偏 离的位置,并与第一侧板相连接;中板件,其设置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以及,弹簧 件,其吸收扭矩波动,该扭矩波动产生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作为一方面与中板件作为另 一方面的二者之间,其中,第一侧板和中板件中的一个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第 一侧板或中板件中未与飞轮相连接的一个以及第二侧板,其中的一个的外径设定为,大于 未与飞轮相连接的第一侧板或中板件与第二侧板中的另一个的外径。据此,因为中板件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二侧板的外径,增加了弹簧件与齿轮机构 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结果,可以避免(减小)在齿轮机构处产生齿轮噪声, 同时避免阻尼装置的轴向尺寸增大。据此,因为第二侧板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一侧板的外径,从而,与中板和飞轮互相 连接所在的部分相比,第二侧板在径向向外方向进一步延伸,增大了弹簧件与齿轮机构之 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结果,可以避免(减小)在齿轮机构处产生齿轮噪声,同 时,避免阻尼装置的轴向尺寸增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第一侧板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中板件形成 为,使其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的外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中板件形成为,中板件的外周部(位于第二侧板径向外 侧位置)的厚度,设定为大于中板件内周部的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中板件包括轴套件和中板,轴套件向齿轮机构输出转动 力,中板在其内周部与轴套件相连接,中板在其中部容纳弹簧件的一个端部,以及,中板形 成为,使其外径大于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的外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其中,中板件包括惯性件,惯性件与中板的外周部(位于 第二侧板径向外侧)相连接。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轴承,在阻尼装置的径向,轴承设置在中板件与第一侧板或 第二侧板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连接销,连接销连接第一侧板与第 二侧板,同时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保持预定距离,以及,将连接销插进中板上所形成 的开口部中,使连接销在周向可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中板件包括切口部或孔部,使得螺栓在其中穿过,以便利 用螺栓使第一侧板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其中,从飞轮中面向第一侧板相反侧的表面,将螺栓安装 至飞轮和第一侧板,利用螺栓使第一侧板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其中,中板件和第一侧板中的至少一个在外周面包括齿轮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双迟滞机构,其中,双迟滞机构与阻 尼装置动力传输路径上的阻尼部分平行布置,在一方面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与另一方面中 板件之间的扭转角落入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双迟滞机构产生第一迟滞扭矩;以及,在扭转 角度超出预定范围的情况下,双迟滞机构产生第二迟滞扭矩,第二迟滞扭矩大于第一迟滞 扭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中板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第二侧板形成为, 其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一侧板的外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二侧板包括切口部或孔部,使得螺栓穿过第二侧板,以 及,从中板中面向第二侧板的表面,将螺栓安装至中板和飞轮,利用螺栓,使中板与飞轮在 其外周部相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限幅部分,其中,限幅部分布置在阻 尼装置的动力传输路径上,从而与阻尼部分平行布置,以及,在扭矩波动超过预定值的情况 下,限幅部分产生滑转。附图说明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特点和特征将更为明 了,其中图1示意性图示具有根据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的混合驱动装置结构;图2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图3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图4A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图4B是惯性件从方向A观察的示意图;图5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图6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图7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图8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图9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图10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九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装置(3),包括:第一侧板(14、42),其在轴向布置于与飞轮(11)偏离的位置处,来自动力源(1)的转动力传输至所述飞轮(11);第二侧板(15、43),其布置于从所述第一侧板(14、42)与所述飞轮(11)偏离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一侧板(14、42)相连接;中板件(17、24、41),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4、42)与所述第二侧板(15、43)之间;以及弹簧件(18),其吸收扭矩波动,该扭矩波动产生于所述第一侧板(14、42)和所述第二侧板(15、43)作为一方面与所述中板件(17、24、41)作为另一方面的二者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侧板(14、42)和所述中板件(17、24、41)中的一个与所述飞轮(11)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未与所述飞轮(11)相连接的所述第一侧板(14、42)或所述中板件(17、24、41),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5、43),其中的一个的外径设定为,大于未与所述飞轮(11)相连接的所述第一侧板(14、42)或所述中板件(17、24、41)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5、43)其中的另一个的外径。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10-28 2009-2472511.一种阻尼装置(3),包括:第一侧板(14、42),其在轴向布置于与飞轮(11)偏离的位置处,来自动力源(1)的转动 力传输至所述飞轮(11);第二侧板(15、43),其布置于从所述第一侧板(14、42)与所述飞轮(11)偏离的位置,并 与所述第一侧板(14、42)相连接;中板件(17、24、41),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4,42)与所述第二侧板(15,43)之间;以及弹簧件(18),其吸收扭矩波动,该扭矩波动产生于所述第一侧板(14、4幻和所述第二 侧板(15、43)作为一方面与所述中板件(17、M、41)作为另一方面的二者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侧板(14、42)和所述中板件(17、M、41)中的一个与所述飞轮(11)在其外周 部相连接,以及,未与所述飞轮(11)相连接的所述第一侧板(14、4幻或所述中板件(17、M、41),以及所 述第二侧板(15、43),其中的一个的外径设定为,大于未与所述飞轮(11)相连接的所述第 一侧板(14、42)或所述中板件(17、M、41)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5、43)其中的另一个的外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第一侧板(14、42)与所述飞轮(11) 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所述中板件(17、M、41)形成为,使其外径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 侧板(14,42)或所述第二侧板(15,43)的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中板件(17)形成为, 位于所述第二侧板(1 的径向外侧的所述中板件(17)的外周部的厚度,设定为大于所述 中板件(17)的内周部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中 板件(17)包括轴套件07、44),所述轴套件07、44)向齿轮机构(4)输出转动力;以及, 中板(对、41),所述中板(24,41)在其内周部与所述轴套件(27,44)相连接,所述中板(24, 41)在其中部容纳所述弹簧件(18)的一个端部,以及,所述中板04、41)形成为,使其外径 大于所述第一侧板(14、4幻或所述第二侧板(15、4;3)的外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中板件(17)包括惯性件05、46), 所述惯性件(25,46)与所述中板(24,41)的外周部相连接,该中板(24,41)的外周部位于 所述第二侧板(15、43)的径向外侧。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阻尼装置(3),进一步包括 轴承(20、21、31、51、57),在所述阻尼装置(3)的径向,所述轴承00、21、31、51、57)设置在 所述中板件(17)与所述第一侧板(14、4幻或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垣内聪佐伯智洋末崎纮章井下芳尊山住淳志宫町善弘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