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199915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污装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从上往下依次分隔成净水区、斜管沉淀区、网格反应区和一级反应区;所述一级反应区内设有一根布水管,布水管和进水口连通;所述网格反应区中间设有集泥斗,集泥斗两侧为网格板,所述网格板固定在网格反应区和一级反应区之间,集泥斗凹槽底部设有排泥管;所述斜管沉淀区包括支架板和一组斜管,支架板水平固定在斜管沉淀区和网格反应区之间,斜管通过支架板固定在斜管沉淀区内;所述净水区内设有一根集水管,集水管上设有一组集水孔,集水管和出水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排污装置,结构简单,将絮凝反应池、排污池、过滤池设计为一体机,节省了成本,减少占地面积,方便应用和维修。(*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特别是以汇总排污装置
技术介绍
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人类真正能够 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全球水资源状况迅速 恶化,“水危机”日趋严重。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 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平衡。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 速,水资源的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污水处理行业成为新兴产业,目 前与自来水生产、供水、排水、中水回用行业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有效排污 的排污装置。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污装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从上往 下依次分隔成净水区、斜管沉淀区、网格反应区和一级反应区;所述一级反应区内设有 一根布水管,布水管为布满孔洞的管道,布水管和进水口连通;所述网格反应区中间设 有中间向外扩展的梯形凹槽状的集泥斗,集泥斗两侧为网格板,所述网格板固定在网格 反应区和一级反应区之间,集泥斗凹槽底部设有排泥管;所述斜管沉淀区包括支架板和 一组斜管,支架板水平固定在斜管沉淀区和网格反应区之间,斜管通过支架板呈倾斜角 度固定在斜管沉淀区内,所述斜管倾斜角度是45 60° ;所述净水区内设有一根集水 管,集水管上设有一组集水孔,集水管和出水口连通。所述布水管为布满孔洞的管道,用于均勻布水。所述集泥斗用于收集污物废渣,通过排泥管排出。所述斜管倾斜,用于静止向上的处理水,阻隔污水中的絮状污泥,方便污泥的 沉淀排出。所述收集管上设有一组集水孔,方便处理水的收集。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排污装置,结构简单,将絮凝反应池、排污 池、过滤池设计为一体机,节省了成本,减少占地面积,方便应用和维修。附图说明附图是排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解释。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污装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从上往下依次分隔 成净水区5、斜管沉淀区4、网格反应区3和一级反应区2;所述一级反应区内2设有一 根布水管1,布水管1为布满孔洞的管道,布水管1和进水口 14连通;所述网格反应区3 中间设有中间向外扩展的梯形凹槽状的集泥斗8,集泥斗8两侧为网格板6,所述网格板 6固定在网格反应3区和一级反应区2之间,集泥斗8凹槽底部设有排泥管7 ;所述斜管 沉淀区4包括支架板9和一组斜管10,支架板9水平固定在斜管沉淀区4和网格反应区3 之间,斜管10通过支架板9呈倾斜角度固定在斜管沉淀区4内,所述斜管10倾斜角度是 45 60° ;所述净水区5内设有一根集水管11,集水管11上设有一组集水孔12,集水 管11和出水口 13连通。所述布水管1为布满孔洞的管道,用于均勻布水。所述集泥斗8用于收集污物废渣,通过排泥管7排出。所述斜管10倾斜,用于静止向上的处理水,阻隔污水中的絮状污泥,方便污泥 的沉淀排出。所述收集管11上设有一组集水孔12,方便处理水的收集。当排污装置处理污水时,原水加入絮凝剂混合,经混合后的原水由进水口 14进 入布水管1,流速应控制在0.5 0.6m/s。然后将反应水排入网格反应区2,流速控制在0.2 0.3m/s,反应水在反应区停 留时间为12-15分钟。经絮凝反应后的原水聚凝块有明显分层,反应水在集泥斗8两侧 上升,流速为600 720m/h,集泥斗8上水流流速为5_6m/h ;反应水上升进入斜管沉淀 区4,反应后的原水絮凝物经斜管10静止后,沉入集泥斗8。清水上升至斜管沉淀区4 顶部,由集水孔12收集然后又集水管11送至出水口 13排放,斜管10的表面负荷为5 5.3m3/m2h,斜管10中水流上升流速为5 5.3m/h。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污装置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 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 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 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 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权利要求1.一种排污装置,包括沉淀池,其特征是,所述沉淀池从上往下依次分隔成净水区 (5)、斜管沉淀区(4)、网格反应区(3)和一级反应区(2);所述一级反应区内(2)设有一 根布水管⑴,布水管⑴和进水口(14)连通;所述网格反应区(3)中间设有凹槽状的集 泥斗(8),集泥斗⑶两侧为网格板(6),所述网格板(6)固定在网格反应区(3)和一级 反应区(2)之间,集泥斗(8)凹槽底部设有排泥管(7);所述斜管沉淀区(4)包括支架板 (9)和一组斜管(10),支架板(9)水平固定在斜管沉淀区(4)和网格反应区(3)之间,斜 管(10)通过支架板(9)呈倾斜角度固定在斜管沉淀区(4)内;所述净水区(5)内设有一 根集水管(11),集水管(11)上设有一组集水孔(12),集水管(11)和出水口(13)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布水管(1)为布满孔洞的管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集泥斗(8)为有中间向外扩 展的梯形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斜管(10)倾斜角度是45 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一组集水孔(12)至少为一个。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污装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从上往下依次分隔成净水区、斜管沉淀区、网格反应区和一级反应区;所述一级反应区内设有一根布水管,布水管和进水口连通;所述网格反应区中间设有集泥斗,集泥斗两侧为网格板,所述网格板固定在网格反应区和一级反应区之间,集泥斗凹槽底部设有排泥管;所述斜管沉淀区包括支架板和一组斜管,支架板水平固定在斜管沉淀区和网格反应区之间,斜管通过支架板固定在斜管沉淀区内;所述净水区内设有一根集水管,集水管上设有一组集水孔,集水管和出水口连通。本技术公开的排污装置,结构简单,将絮凝反应池、排污池、过滤池设计为一体机,节省了成本,减少占地面积,方便应用和维修。文档编号C02F1/52GK201793417SQ201020527178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3日专利技术者曹月丽, 汤青, 邵寿洪 申请人:江苏江华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污装置,包括沉淀池,其特征是,所述沉淀池从上往下依次分隔成净水区(5)、斜管沉淀区(4)、网格反应区(3)和一级反应区(2);所述一级反应区内(2)设有一根布水管(1),布水管(1)和进水口(14)连通;所述网格反应区(3)中间设有凹槽状的集泥斗(8),集泥斗(8)两侧为网格板(6),所述网格板(6)固定在网格反应区(3)和一级反应区(2)之间,集泥斗(8)凹槽底部设有排泥管(7);所述斜管沉淀区(4)包括支架板(9)和一组斜管(10),支架板(9)水平固定在斜管沉淀区(4)和网格反应区(3)之间,斜管(10)通过支架板(9)呈倾斜角度固定在斜管沉淀区(4)内;所述净水区(5)内设有一根集水管(11),集水管(11)上设有一组集水孔(12),集水管(11)和出水口(13)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寿洪汤青曹月丽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江华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