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回用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调节池、前混凝池、沉淀池、后混凝池、滤池和消毒池等单元,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单元沉淀池由混合反应区、推流反应区、澄清区入口、斜管沉淀区和污泥浓缩区组成,回用水处理系统采用了该沉淀池后,增强了系统抗废水冲击负荷的耐受能力,缓解了调节池调节水质和水量的压力,同时减轻了后续滤池的进水污染物浓度,系统产水量迅速提高,水质改善明显,能够适应钢铁厂总排口废水处理项目用地紧张,废水流量大、水质复杂等特点,出水可达到工业水标准回用于钢铁企业。(*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回用处理系统,特别适用于钢铁企业总排口的综合废水回用处理,属于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钢铁企业是工业企业中的用水大户,为降低吨钢耗新水指标,各钢铁企业均致力 于收集处理和回用总排口废水,将其作为主要的减排方式。钢铁企业总排口废水回用处理 系统的中一般采用调节池、沉淀池、滤池、消毒池为主体的处理工艺,其中最核心的处理单 元之一为沉淀池,它的处理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回用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回用水指 标的实现。现有的钢铁企业总排口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存在如下缺点 国内钢铁企业总排口废水回用处理项目多为改造项目,用地非常紧张,但现有的 沉淀池表面负荷低,占地面积大,不适合改造项目的要求。 现有的处理系统抗废水冲击负荷的能力低,无法根据总排口废水水质不同投加相 应的处理药剂,药耗大,运行费用较高。 现有的沉淀池排泥含水率高,污泥在进入后续污泥脱水系统前,必须配套单独的 浓縮设施,系统复杂,投资较高,且需另外考虑占地。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以及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出适用于钢铁企业总排口 废水的回用处理系统,特别是系统中含有具备混合、絮凝反应、沉淀、污泥浓縮等功能的沉 淀池。 其技术解决方案为 —种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处理系统由管道串联连接的调节池(1)、前混凝池(2)、 沉淀池(3)、后混凝池(19)、滤池(20)和消毒池(21)构成,所述的沉淀池(3)池内依进水 水流方向按序排列设置有导流墙(7)、导流墙(8)、导流墙(9),导流墙(7)和导流墙(9)固 定设置在沉淀池(3)池内的上部,导流墙(8)固定在沉淀池(3)池内的底部,在沉淀池(3) 池壁和导流墙(7)之间设置有顶板(6),在顶板(6)的下方设置有导流反应筒(4),导流反 应筒(4)固定安装在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7)之间,置放在导流反应筒(4)中的反应 搅拌器(5)固定在顶板(6)上,在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9)之间自上而下依次安装有 顶板(11)、按序排列的出水槽(10)、斜管填料(12)和填料支架(13),斜管填料(12)安装在 填料支架(13)上,浓縮刮泥机(14)位于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8)的中心线上,并固定 安装在顶板(11)上,在浓縮刮泥机(14)下方设有污泥斗(16)。 所述的污泥斗(16)由管道分别连接至污泥回流泵(17)和污泥排放泵(15)的入 口,污泥回流泵(17)出口经污泥回流管(18)连接至前混凝池(2)和沉淀池(3)之间的进 水管上。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得废水回用水处理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系统中的沉淀池由三道导流墙和斜管支架分隔后,形成了混合反应区、推流反应 区、澄清区入口、斜管沉淀区和污泥浓縮区。在混合反应区,可根据废水中不同的污染物投 加相应的处理药剂,在反应搅拌器和导流筒的共同作用下,废水在该反应区内产生剧烈的 回流和搅拌,提高了沉淀池耐冲击负荷的能力,同时使药剂与废水中的污染物充分混合反 应,随后在推流反应区絮凝反应形成沉降性能适宜的污泥絮凝体,该絮凝体在斜管沉淀区 的可实现良好的泥水分离效果,提高沉淀系统水流的上升流速和处理水量,减少系统占地。 另外,通过污泥回流泵将污泥浓縮区泥斗中未完全反应的药剂随回流污泥送至混 合池至沉淀池的进水管内,进入混合反应区,强化了混合反应区的混合效果,也提高了药剂 利用率,降低了药耗和运行费用。污泥浓縮和排放系统均采用机械装置,维修控制简单,通 过浓縮刮泥机的作用,泥斗内的污泥含水率进一步降低,可直接进入脱水单元,不再单独设 置污泥浓縮设施,节约用地。 回用水处理系统采用该沉淀池后,提高了系统整体耐冲击负荷的能力,在调节池 均质均量后的废水,可减轻后续处理单元(如滤池和消毒池)的进水污染物的负荷,系统产 水量显著提高,水质改善明显。附图说明附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种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处理系统由管道串联连接的调节池1、前混凝池2、沉淀 池3、后混凝池19、滤池20和消毒池21构成。在调节池1内,进行废水的均质和均量,在前 混凝池2内投加混凝药剂,并进行初步的混合,混合后的废水进入后续沉淀池3进一步混 合和反应。沉淀池3池内依进水水流方向按序排列设置有导流墙7、导流墙8、导流墙9,导 流墙7和导流墙9固定设置在沉淀池3池内的上部,导流墙8固定在沉淀池3池内的底部, 在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7之间设置有顶板6。沉淀池3池壁与导流墙7之间为混合反应 区,导流墙7与导流墙8之间为推流反应区,导流墙8与导流墙9之间为澄清区入口 。混合 反应区为矩形,在混合反应区顶板6的下方设置有圆形的导流反应筒4,导流反应筒4固定 安装在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7之间,导流反应筒4底部为喇叭口状。反应搅拌器5固定 在顶板6上,反应搅拌器5叶轮位于导流反应筒4约1/2筒高处,该反应搅拌器5可将进入 混合反应区的废水迅速提升在导流反应筒4内外不断的与投加的药剂及回流的污泥充分 混合和反应,形成颗粒较小的絮体。在导流反应筒4内水流方向向上,在导流反应筒4与导 流墙7之间水流方向向下,废水经导流墙7下部进入推流反应区。在推流反应区内,控制较 低的上向流速,该区内会不断形成沉降性能优良的大块的污泥絮凝体,该絮体在水流作用 下从导流墙8上部进入澄清区入口 。在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9之间为斜管沉淀区,水流 经过澄清区入口后即进入斜管沉淀区,大量含有药剂的污泥及废水在此进行泥水分离,该 区自上而下依次安装有顶板11、按序排列的出水槽10、斜管填料12和填料支架13,斜管填 料12根据水质的不同以特定的长度和角度安装在填料支架13上,可根据水量和水质不同配置一定数量的斜管填料12,经过斜管沉淀区的废水即完成泥水分离,通过出水槽10流出 沉淀池3。导流墙8和沉淀池3之间,填料支架13下部为污泥浓縮区,污泥浓縮区为半球 形,在斜管沉淀区完成泥水分离的污泥重力沉降至污泥浓縮区内,通过浓縮刮泥机14收集 到污泥斗16中,浓縮刮泥机14位于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8的中心线上,并固定安装于顶 板11上,在浓縮刮泥机14下方为污泥斗16。污泥斗16分别由管道连接至污泥回流泵17 和污泥排放泵15入口,污泥回流泵17经污泥回流管18将污泥斗16尚未充分反应的药剂 随回流污泥一同送至前混凝池2和沉淀池3之间的进水管上,随后进入混合反应区的导流 反应筒4中再次与进水充分反应,回流的高浓度污泥还可作为凝结核,使混合反应区能迅 速形成良好的污泥絮体,污泥排泥泵15将污泥斗16下部的剩余污泥外排,进一步进行脱水 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包括经管道串联连接的调节池(1)、前混凝池(2)、沉淀池(3)、后混凝池(19)、滤池(20)和消毒池(2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3)池内依进水水流方向按序排列设置有导流墙(7)、导流墙(8)、导流墙(9),导流墙(7)和导流墙(9)固定设置在沉淀池(3)池内的上部,导流墙(8)固定在沉淀池(3)池内的底部,在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7)之间设置有顶板(6),在顶板(6)的下方设置有导流反应筒(4),导流反应筒(4)固定安装在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7)之间,置放在导流反应筒(4)中的反应搅拌器(5)固定在顶板(6)上,在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9)之间自上而下依次安装有顶板(11)、按序排列的出水槽(10)、斜管填料(12)和填料支架(13),斜管填料(12)安装在填料支架(13)上,浓缩刮泥机(14)位于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8)的中心线上,并固定安装在顶板(11)上,在浓缩刮泥机(14)下方设有污泥斗(16)。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废水回用处理系统,包括经管道串联连接的调节池(1)、前混凝池(2)、沉淀池(3)、后混凝池(19)、滤池(20)和消毒池(2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3)池内依进水水流方向按序排列设置有导流墙(7)、导流墙(8)、导流墙(9),导流墙(7)和导流墙(9)固定设置在沉淀池(3)池内的上部,导流墙(8)固定在沉淀池(3)池内的底部,在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7)之间设置有顶板(6),在顶板(6)的下方设置有导流反应筒(4),导流反应筒(4)固定安装在沉淀池(3)池壁和导流墙(7)之间,置放在导流反应筒(4)中的反应搅拌器(5)固定在顶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先旺,田靓,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