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提供一种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为首创以自来水系统的特定管路及流经管内的水为温能传输流体,或借热传导方式间接传输温能至另一封闭管路内的 温能传输流体,并借泵浦泵动回闭管路内部的温能传输流体作单流向或周期性变换流向的 泵动,以经均热装置将自来水的温能与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传输。
技术介绍
传统建筑物夏日以冷气机冬日以电能或燃油暖气取暖,皆耗用大量能源,此外,寒 冬时由于接近地表或外露的传统自来水水管结冰、屋顶与道路积雪结冰皆常造成灾难,亦 须较低耗能的抗积雪或结冰的对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为借自来水 系统埋设于地层内的地下水管,直接以自来水的水流,与通往地面的水管及流体泵及均热 装置构成分流封闭管路,或借热传导方式间接与由水管及流体泵及均热装置所构成通往地 面的封闭回路内部流体作温能传输,以将地下水管内水流所传输的温能,直接或间接传输 至通往地面的封闭管路或开放管路内部的流体,并借管路内部流体作单流向或周期性交换 流向的泵动,以直接进入拟传输温能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或经均热装置将自来水的温能 与拟传输温能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的温能传输。附图说明以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特征及优点 图1所示为传统自来水管路与建筑物的管路配置图。 图2所示为本技术借与自来水管直接构成分流封闭管路的水管及流体泵及 均热装置构成建筑物内的均热功能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应用于浅层地表均温功能的系统构成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技术应用于外露于地表标的的均温功能系统构成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技术应用于建筑物顶部结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为借传统自来水系统埋设于地层中的地下水管及管内的水作为温能传输流体,直接通往设置于地面所建构的封闭管路、或借热传导方式间接传输温能至另一封闭管路或开放管路内的温能传输流体,以借泵浦作单流向或周期性变换流向泵动温能传输流体,直接进入拟传输温能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或经均温装置使所泵送温能传输流体的温能,间接传输至拟传输温能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以取代或辅助传统高耗能的空调装置,进而节省能源;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均温效应功能包括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效应功能:1)以相对较低温的自来水及地层温能,降低地表拟传输温能标的物的温度;2)以相对较高温的自来水及地层温能,提高地表拟传输温能标的物的温度;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包括可供设置于下列范围一种或一种以上作为均温运作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应用装置,以作均温调节的温能传输;其可作均温运作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包括:其中,作为均温运作的标的物的应用装置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包括:1)工具机、检测仪器、观测仪器、产业设备、机械设备、动力机械、电机等具有特定环境温度需求的设备装置,2)散热冷却装置、储电装置、灯具、 ...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8-7-22 12/219,410;US 2008-7-22 12/219,409;US一种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为借传统自来水系统埋设于地层中的地下水管及管内的水作为温能传输流体,直接通往设置于地面所建构的封闭管路、或借热传导方式间接传输温能至另一封闭管路或开放管路内的温能传输流体,以借泵浦作单流向或周期性变换流向泵动温能传输流体,直接进入拟传输温能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或经均温装置使所泵送温能传输流体的温能,间接传输至拟传输温能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以取代或辅助传统高耗能的空调装置,进而节省能源;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均温效应功能包括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效应功能1)以相对较低温的自来水及地层温能,降低地表拟传输温能标的物的温度;2)以相对较高温的自来水及地层温能,提高地表拟传输温能标的物的温度;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包括可供设置于下列范围一种或一种以上作为均温运作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应用装置,以作均温调节的温能传输;其可作均温运作的标的物或标的空间,包括其中,作为均温运作的标的物的应用装置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包括1)工具机、检测仪器、观测仪器、产业设备、机械设备、动力机械、电机等具有特定环境温度需求的设备装置,2)散热冷却装置、储电装置、灯具、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发电装置、电脑、电脑周边设备、伺服器、半导体应用设备等具热损性装置或元件的散热需求,3)储存固态、或液态、或气态化学品的空间或仓储等;借着自来水系统的自然温能以冷却设备装置,或借自来水系统的自然温能以对设备装置作均温的保温;其作为均温运作的标的空间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包括1)半封闭式或封闭式建筑物的内部空间,2)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结构的内部空间,3)浅层地表,4)各种开放空间,5)开放地表空间;此项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的均温标的建筑物,包括由各种房舍、仓库、或柱状体、或其他几何形状的建筑物供作为均温调节的温能传输的标的,或对其他依需要设计的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结构所构成的专用建筑例如凉亭作均温调节的温能传输;或供应用于如公路的浅层地表的均温传输,或应用于露天公共场所的外露式的均温传输。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借与自来水管 直接构成分流封闭管路的水管及流体泵及均热装置构成建筑物内均热功能的系统结构,其 主要构成含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 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 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传输温能,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 导地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 层温能的效果;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温能传输 的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 为供设置于较地下水管(103)接近地表(101)、或露出地表(101)的位置,或埋设于建筑 物(110)本体内部,或设置于接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顶部、墙壁、或地板内部、或近地面、 或近边壁等选定空间,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 (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 管(103)以构成自来水流的分流流路,借分流的自来水流作均温的温能传输,此外封闭水 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设置供泵动自来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 (123),并对水流作周期性变换流向的泵动,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 阀(252);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热 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路、 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内部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 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温能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 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内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 之一,或选择不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 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 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 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供应用于浅层地 表均温功能的系统,其主要构成如下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 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温能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 料,如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 层温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 能的效果;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温能传输的 几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较地下水管(103) 更接近地表(101)的位置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 (103),以导入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 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 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 装置(123),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 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 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 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接近地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供应用于外露于 地表标的的均温功能系统,其主要构成如下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 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 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 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 效果;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 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露出地表(101)的 位置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 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 水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 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以及可依需 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 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 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 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 (103)、或串接于露出于地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 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 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 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供应用于建筑物 顶部结构体内部的均温功能系统,其主要构成如下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 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 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 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 效果;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 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建筑物(110)顶部结构体内部而呈封闭的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 地下水管(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 至地下水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 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以及 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 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 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封闭水管(121)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 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 (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顶部结构体内部的封闭水管(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 不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 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 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 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供应用于建筑物 顶部呈外露均温功能系统,其主要构成如下地下水管(103):为供埋设于地层(102)内,以传输自来水系统的水流,地下水管(103) 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呈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何形状结构,以及由各种良好导热材料,如 金属或其他导热材料所构成,以供流过自来水以及借由地下水管(103)本身传导地层温 能,此外,地下水管(103)亦可依需要选择性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增进传导地层温能的 效果;封闭水管(121):封闭水管(121)本身可由传统管形结构,或为由较有利于热传输的几 何形状及材料所构成,为呈单流路或多流路或呈特定弯曲状,供设置于建筑物(110)顶部 呈外露的封闭水流管路,封闭水管(121)的入口端供连接地下水管(103),以导入地下水管 (103)的水流,再经封闭水管(121)出口端所连接地下水管(103)的另一段,回流至地下水 管(103)以构成水流的流路,借水流作均温的热传输,此外封闭水管(121)可依需要选择性 串设均温装置(122),以及可选择性设置供泵动水流的流体泵动装置(123),以及可依需要 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均温装置(122):均温装置(12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结构形状为有利于 热传导的几何形状;均温装置(122)具有水流入口、及通过均温装置(122)内部的水流通 路、及水流出口,供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顶部呈外露的封闭水管(121) 串接,以供将通过水流的温能与均温装置(122)周围温能,作均温的热传输;此项装置可依 需要选择设置,而串接于地下水管(103)、或串接于建筑物(110)顶部呈外露的封闭水管 (121)两者或其中之一,或选择不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为供串联设置于通过均温装置(122)的流体流路,以产生泵送力 的流体泵动装置,以供泵动水流以传输温能,泵浦含由电力马达、引擎动力、或其他风能、或 热能、或温差能、或太阳能所产生的机械能或所转换的电能所驱动;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 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均温装置(122)可 选择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实施方式,各种实施方式如下1) 均温装置为设置于地下层而与地下水管串设;2) 均温装置为设置于接近地表或露出地表而与封闭水管串设;3) 地下水管与封闭水管皆串设均温装置;4) 地下水管与封闭水管皆不设置均温装置;5) 均温功能亦可为由地下水管或封闭水管本身取代均温装置的功能所达成,或于地下 水管或由封闭水管的管体外部,另行加设具良好导热性能的结构体以提升其均温功能;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封闭水管与地下 水管的连接关系,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连接方式,包括1) 封闭水管的进水口可为连接于地下水管的上游侧,而出水口则连接于下游侧;2) 封闭水管的进水口可为连接于地下水管的下游侧,而出水口则连接于上游侧。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流经封闭水管的水 流除以流体泵动装置直接泵动外,其水流流动的方式,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流动方式, 包括1) 可借由地下水管的水流流向,使水流由连接封闭水管上游的进水口,呈可导入呈正 水压的特定角度,例如与地下水管水流方向呈< 90°的锐角,以有利于引导水流进入封闭 水管,而由封闭水管的出水口,呈与地下水管的水流流向,呈负水压的特定角度,例如呈> 90°的钝角,以有利于封闭水管出水口水流的流出,而与地下水管汇流,而形成分流效应, 以由流经封闭水管的分流水流为温能传输流体作均温的热传输,并以可操控流体阀作流向 操控;或2) 可借泵浦泵动水流或冷降热升的效应或分流效应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使水流流经 闭路水管,以水流为温能传输流体,间接对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的热传输。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温能传输方式进 一步可借间接温能传输结构所构成,为在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或地上的自来水管路设置包覆 状均温室结构,以将自来水管路内部水流的温能,间接借包覆状均温气室内部流往标的物 或标的空间的另一气态或液态流体,流经作为均温标的物或标的空间、或建筑物、或其他封 闭或半封闭结构内部空间,以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其构成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构成方式,包括1)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 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 (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 (219),及通往 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 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 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 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 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 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以间 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 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 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2) 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 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218) ,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 至少一个流体出口 (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 (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 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 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 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 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气室结构(220),于采用周期性 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 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 状均温气室结构(22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 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 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 (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置;3) 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 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 口 (218),供连接通往建筑物外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219) ,供连接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 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 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 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室外的流体或经流体 管路(221),及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再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建筑物(110)或其 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 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供通联室 外空间,而流体管路(231)为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流体 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124)或不设 置;4) 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 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 (218),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 (219),及通往 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 装置(251)及流量控制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 动装置(123)以接受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 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于采用周期性交 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 往开放式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以 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经均温装置(122)与开放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 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放式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5)于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其中一段的周围设置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 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两端面呈封闭,其邻近封闭端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 口 (218),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 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 (219),及通往建筑物(110)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内部空间的流体管路 (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 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 电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 过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标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 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122),再经流体管路(23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 (220),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 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标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均温装置 (122),再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包覆状均温室结构(220)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 经均温装置(122)与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作间接温能的均 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建筑物(110)或其他封闭或半 封闭结构的内部空间所设置的均温装置(122);操控装置(250):为由机电元件或固态电子电路元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及操控 界面所构成,以供操控流体泵动装置(123)的运转。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借自来水温能作均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亦可于地下或地 上的自来水管路并列设置借温能传导结构,如导热翼状结构以相互传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 路,以供流过通往标的物或标的空间的另一气态或液态流体,以间接将自来水管路内部水 流的温能,与标的物或标的空间作均温传输,其构成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包括1)为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于其中一段的周边并列设置至少一个可相互传 输温能的辅助均温管路(222),两者可依需要制成为共构体,或为相互连接的结构以利于 传输温能,或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热翼状结构(223)或其他导热体结构或热管装置,以间接 将自来水系统的地下水管(103)内部水流的温能,与辅助均温管路(222)内部的流体作间 接的温能传输,辅助均温管路(222)的两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 (218),及通往开放式空 间的流体管路(221),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 (219),及通往开放式空间的流体管路 (231),以供流入及流出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以及可依需要设置计量装置(251)及流量控制 阀(252);上述流体可借热升冷降效应作对流循环,或借设置流体泵动装置(123)以接受电 力马达所驱动、或其他机械能所驱动、或以人力所驱动,以在采用单流向泵动时,泵动通过 辅助均温管路(222)的流体,经流体管路(22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流经 流体管路(23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于采用周期性交换流向的泵动时,其中一泵动 流向如前述,而于另一泵动流向时,流体经流体管路(231)通往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的流体流经流体管路(221)回流至辅助均温管路(222),以间接将自来水系统的温能,与开放 式空间作间接传导温能的均温传输;上述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为各别通往开 放式空间,流体管路(221)及流体管路(231)的流体进出口,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过滤装置 (124)或不设置;2) 为将自...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