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35987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变焦镜头,适于配置于一放大侧与一缩小侧之间。此变焦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第三透镜群、第四透镜群、第五透镜群及孔径光阑。第一透镜群配置于放大侧与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第二透镜群配置于第一透镜群与缩小侧之间,且具有负屈光度。第三透镜群配置于第二透镜群与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第四透镜群配置于第三透镜群与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第五透镜群配置于第四透镜群与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孔径光阑配置于第二透镜群与第三透镜群之间。变焦镜头符合0.3<f1/TT<0.7,其中f1为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且TT为变焦镜头的总长。此种变焦镜头具有简单的架构与高变焦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镜头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镜头,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变焦镜头(zoom lens) 0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变焦投影镜头通常会借由两群以上的可移动透镜群来完成变焦。然而,一 般而言,变焦比(zoom ratio)越高,则可移动透镜群的群数就会越多。此外,很少有变焦比 超过2倍比的镜头,且这些镜头加上许多非球面来达成解像及缩短镜头总长的要求。如此 一来,不但使得整体机构相当复杂,也造成成本大幅增加。这种情形特别是发生在将变焦镜 头应用于舞台投影机时,因为此时通常需要较高的变焦比。此外,传统的舞台灯是将光源发 出的光经由简易的透镜输出以形成一光斑,或者在光路径上加上简单的图样并在舞台上形 成具有简单图样的影像,但无法达到清晰且复杂的影像。另外,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0814752号的图1揭露了一种变焦镜头,具有11片 透镜,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第三透镜群、第四透镜群及第 五透镜群的屈光度(refractive power)依序为正、负、正、正及正。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 200821628号的图2揭露了一种变焦镜头,具有9片透镜,且由物面至像面依序排列的第一 透镜群、第二透镜群、第三透镜群及第四透镜群的屈光度依序为正、负、正及正。中国台湾专 利公开第2007^765号的图2A揭露了一种变焦镜头,具有10片透镜,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 排列的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第三透镜群及第四透镜群的屈光度依序为正、负、正及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具有简单的架构与高变焦比。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变焦 镜头,适于配置于一放大侧与一缩小侧之间。所述的变焦镜头包括一第一透镜群、一第二透 镜群、一第三透镜群、一第四透镜群、一第五透镜群及一孔径光阑(aperture stop)。所述的 第一透镜群配置于所述的放大侧与所述的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所述的第二透镜 群配置于所述的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的缩小侧之间,且具有负屈光度。所述的第三透镜群配 置于所述的第二透镜群与所述的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所述的第四透镜群配置于 所述的第三透镜群与所述的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所述的第五透镜群配置于所述 的第四透镜群与所述的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所述的孔径光阑配置于所述的第二 透镜群与所述的第三透镜群之间。所述的变焦镜头符合0. 3 < fl/TT < 0. 7,其中fl为所 述的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且TT为所述的变焦镜头的(total track) 0承接上述,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焦镜头符合0. 1 < ft/ (fwXf2) < 0. 36,其中ft为所述的变焦镜头于望远端的有效焦距,fw为所述的变焦镜头 于广角端的有效焦距,且f2为所述的第二透镜群的有效焦距。4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透镜群与所述的第五透镜群各为一固 定群,所述的第二透镜群适于相对所述的第三透镜群移动以实现变焦,所述的第四透镜群 适于相对所述的第三透镜群移动以补偿变焦,且所述的第一透镜群适于相对所述的第三透 镜群移动以完成对调。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镜群包括由所述的放大侧往所述的 缩小侧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及一第三透镜,所述的第一透镜、所述的第二透 镜及所述的第三透镜的屈光度依序为负、正及正,所述的第二透镜群包括由所述的放大侧 往所述的缩小侧依序排列之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所述的第四透镜、所述 的第五透镜及所述的第六透镜的屈光度依序为负、负及正,所述的第三透镜群包括一第七 透镜,所述的第七透镜的屈光度为正,所述的第四透镜群包括由所述的放大侧往所述的缩 小侧依序排列之一第八透镜及一第九透镜,所述的第八透镜与所述的第九透镜的屈光度依 序为正与负,所述的第五透镜群包括一第十透镜,且所述的第十透镜的屈光度为正。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镜与所述的第二透镜构成一双胶合 透镜。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五透镜与所述的第六透镜构成一双胶合 透镜。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八透镜与所述的第九透镜构成一双胶合 透镜。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镜为一凸面朝向所述的放大侧的凸 凹透镜,所述的第二透镜为一凸面朝向所述的放大侧的凹凸透镜,且所述的第三透镜为一 凸面朝向所述的放大侧的凹凸透镜。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透镜为一凸面朝向所述的放大侧的凸 凹透镜,所述的第五透镜为一双凹透镜,且所述的第六透镜为一凸面朝向所述的放大侧的 凹凸透镜。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七透镜为一双凸透镜。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八透镜为一双凸透镜,且所述的第九透镜 为一凹面朝向所述的放大侧的凸凹透镜。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十透镜为一凸面朝向所述的放大侧的凹 凸透镜。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镜、所述的第二透镜、所述的第三透 镜、所述的第四透镜、所述的第五透镜、所述的第六透镜、所述的第七透镜、所述的第八透 镜、所述的第九透镜及所述的第十透镜各为一球面透镜。在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变焦镜头中,由于第一至第五透镜群的屈光度依为正、负、 正、正及正,且变焦镜头符合0. 3 < fl/TT < 0. 7,因此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变焦镜头至少具有 下列其中一个优点具有简单的架构、高变焦比与良好的光学成像品质。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 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A为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于广角端的结构示意图。图IB为图IA的变焦镜头于中间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IC为图IA的变焦镜头于望远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A至图2D为图1的变焦镜头的成像光学模拟数据图。50:图样100 变焦镜头110:第一透镜群111、121、141 双胶合透镜112:第一透镜114:第二透镜116:第三透镜120 第二透镜群122:第四透镜124 第五透镜126 第六透镜130 第三透镜群132 第七透镜140:第四透镜群142 第八透镜144 第九透镜150:第五透镜群152 第十透镜160 孔径光阑A 光轴Sl S18 表面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一较佳实施 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 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IA为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之变焦镜头于广角端(wide-end)的结构示意图,图IB 为图IA的变焦镜头于中间位置(middle)的结构示意图,而图IC为图IA的变焦镜头于望 远端(tele-end)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IA至图1C,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00适于配置 于一放大侧与一缩小侧之间,且适用于一投影系统中。在本实施例中,变焦镜头100适用于 一舞台投影机中,其中放大侧可配置有舞台上的屏幕或背景,缩小侧可配置有舞台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镜头,适于配置于一放大侧与一缩小侧之间,该变焦镜头包括:一第一透镜群,配置于该放大侧与该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一第二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一透镜群与该缩小侧之间,且具有负屈光度;一第三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一第四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三透镜群与该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一第五透镜群,配置于该第四透镜群与该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以及一孔径光阑,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第三透镜群之间,其中,该变焦镜头符合0.3<f1/TT<0.7,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且TT为该变焦镜头的总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焦镜头,适于配置于一放大侧与一缩小侧之间,该变焦镜头包括一第一透镜群,配置于该放大侧与该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一第二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一透镜群与该缩小侧之间,且具有负屈光度;一第三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一第四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三透镜群与该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一第五透镜群,配置于该第四透镜群与该缩小侧之间,且具有正屈光度;以及一孔径光阑,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第三透镜群之间,其中,该变焦镜头符合0. 3 < fl/TT < 0. 7,其中fl为该第一透镜群的有效焦距,且TT 为该变焦镜头的总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符合0.1 < ft/(fwXf2) < 0. 36,其中ft为该变焦镜头于望远端的有效焦距,fw为该变焦镜头于广角端的有效焦 距,且f2为该第二透镜群的有效焦距。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群与该第五透镜群各为一 固定群,该第二透镜群适于相对该第三透镜群移动以实现变焦,该第四透镜群适于相对该 第三透镜群移动以补偿变焦,且该第一透镜群适于相对该第三透镜群移动以完成对调。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群包括由该放大侧往该缩 小侧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及一第三透镜,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及该第三 透镜的屈光度依序为负、正及正,该第二透镜群包括由该放大侧往该缩小侧依序排列之一 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该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陈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