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3532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用以与芯片模块的插脚相连接,其包括一主体部;一第一侧臂,自主体部上端向上延伸形成;二固定部,自主体部相对两侧延伸形成;二第二侧臂,自主体部相对两侧向前延伸形成,并位于二固定部上方;二接触部,分别自对应的第二侧臂弯折向内延伸形成,每一接触部远离主体部的侧面越接近接触部末端的部分则相对靠近主体部,且接触部末端形成一向内弯折的夹持部,夹持部部分朝主体部凸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的夹持部部分朝主体部凸出,以保证端子与插脚的有效接触;且端子设有二固定部固定于一绝缘本体,以使端子提供弹性变形的臂可为第二侧臂及接触部的总和,从而保证端子有足够的弹性夹持插脚。(*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端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一种用于和芯片模块的插脚相连接的电 连接器端子。
技术介绍
中国大陆专利号为CN200420088695. 5揭示了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用于和芯片模 块的插脚相连接,其包括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两侧延伸设有两侧臂,所述两侧臂上设有接 触部,两接触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侧面之间形成一逐渐缩小宽度的滑卡槽,所述滑卡槽的 较窄处稍小于所述插脚宽度,所述插脚能从所述滑卡槽内部较宽处插入,横移向较窄处且 和所述端子接触。当将所述端子和绝缘本体相组装在一起,以形成一电连接器,所述绝缘本体上设 有收容槽,所述二侧臂贴靠所述收容槽侧壁,以避免所述端子左右晃动,并得以固定于所述 收容槽。上述电连接器端子的设计有利于电子产品向小型化、高密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 和芯片模块连接时较省力,然而,仍然存在以下缺陷1.当所述芯片模块在制造上存在公差,所述端子装在所述收容槽存在偏差时,有 可能造成部分所述插脚与所述二接触部良好接触,而有部分所述插脚位于所述滑卡槽内, 从而影响所述芯片模块与所述电连接器的正常电性连接。若将所述芯片模块推移行程加 大,以使位于所述滑卡槽内的所述插脚与所述二接触部良好接触,则有可能造成原本与所 述二接触部良好接触的所述插脚向前脱离接触,而撞到所述收容槽侧壁,导致所述插脚变 形。2.由于所述端子以其所述二侧臂贴靠所述收容槽侧壁方式固定于所述收容槽,从 而使得所述端子提供弹性变形的臂仅为所述接触部,而所述二接触部夹持所述插脚时弹性 不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芯片模块插 脚形成有效接触,且弹性较佳的电连接器端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体部;一第一侧臂,自所述主体部上 端向上延伸形成;二固定部,自所述主体部相对两侧延伸形成;二第二侧臂,自所述主体部 相对两侧向前延伸形成,并位于所述二固定部上方;二接触部,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臂 弯折向内延伸形成,每一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侧面越接近所述接触部末端的部分 则相对靠近所述主体部,且所述接触部末端形成一向内弯折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部分朝 所述主体部凸出。[0011 ]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装设于一绝缘本体内以形成一电连接 器,并用以与一芯片模块的插脚相连接,所述端子通过于所述接触部末端形成一向内弯折 的夹持部,且所述夹持部部分朝所述主体部凸出,以保证所述端子与所述插脚的有效接触; 且所述端子设有所述二固定部,以使其得以稳定地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从而无需将所述 二第二侧臂贴靠所述绝缘本体的侧壁,因此,所述端子提供弹性变形的臂可为所述第二侧 臂及所述接触部的总和,从而保证所述端子有足够的弹性夹持所述插脚。为便于贵审查委员能对本技术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 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与绝缘本体组装关系的局部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与绝缘本体组合的另一视角图;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后,与芯片模块插脚组装关系的 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沿A-A方向的剖示图;图7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后,与芯片模块相接触后的示意 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端子1绝缘本体2插脚3上表面21下表面22收容槽23第一侧壁231第二侧壁232凹槽233让位空间234主体部11固定部12第一侧臂13第二侧臂14第一臂141第二臂142接触部15第一弯折部151侧面152滑卡槽4夹持部153第二弯折部154焊接部16夹持臂161收容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1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至图7,当将多数这种结构的所述端子1装设于一绝缘本体2内设有的 多数收容槽23,便组成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用以将一芯片模块(未图示)电性连接 至一电路板(未图标)上,其中,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设有多数插脚3。所述绝缘本体2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21及一下表面22,以及具有贯穿所述上表面 21和所述下表面22的多数所述收容槽23。每一所述收容槽23具有相对的二第一侧壁231及与所述二第一侧壁231相连接的二第二侧壁232。每一所述第一侧壁231凹设有一凹槽233,所述凹槽233贯穿所述下 表面22,且邻近一所述第二侧壁232处设置。每一所述第二侧壁232上端设有一让位空间 234,所述让位空间234贯穿所述上表面21,以供所述插脚3进入,且所述让位空间234于所 述插脚3的行进方向上连通相邻的所述收容槽23。在竖直方向上,每一所述第一侧壁231 顶部低于所述上表面21,底部高于所述下表面22,且每一所述第一侧壁231连通相邻的所 述收容槽23。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侧壁231顶部也可不用特别设置低于所 述上表面21,而与所述上表面21平齐。所述端子1设有一主体部11,所述主体部11相对两侧部分侧向延伸形成二固定部 12,所述固定部12卡持于对应的所述凹槽233内,以使所述端子1得以固定于所述收容槽 23。自所述主体部11上端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侧臂13,所述第一侧臂13朝所述插脚 3进入方向倾斜(即所述第一侧臂13朝所述第二侧臂14方向倾斜)。自所述主体部11相对两侧部分向前再向上延伸形成二第二侧臂14,所述二第二 侧臂14们于所述二固定部12上方。每一所述第二侧臂14具有相互垂直的一第一臂141 及一第二臂142,所述第一臂141与所述主体部11相连接。所述二第二侧臂14分别弯折向内延伸形成一接触部15,弯折处形成一第一弯折 部151。所述二接触部15向内倾斜一定角度。每一所述接触部15远离所述主体部11的侧 面152越接近所述接触部15末端的部分则相对靠近所述主体部11。所述二侧面152之间 形成一逐渐缩小宽度的滑卡槽4,所述滑卡槽4最窄处小于所述插脚3的宽度,且邻近所述 接触部15,所述滑卡槽4最宽处则邻近所述让位空间234,以便于所述插脚3进入。每一所述侧面152内侧可形成有一导引角(未图示),所述导引角(未图示)的形 成方式可有两种一种为利用工具于所述侧面152内侧进一步加工形成;另一种可为利用 金属板材成型所述端子时,冲压下料时自然形成的,且所述导引角由于为自然形成,未经加 工,故为不规则的弧形。每一所述接触部15末端形成一向内弯折的夹持部153,弯折处形成一第二弯折部 154。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弯折部154高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51,且所述二第二弯折部 154位于所述二第一弯折部151之间。所述夹持部153部分朝所述主体部11凸出,以延长 所述夹持部153的长度,利于与所述插脚3的有效接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夹持 部153也可由所述接触部15凹陷形成。自所述主体部11向下延伸形成一焊接部16,所述焊接部16具有相对的二夹持臂 161,并位于所述主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部;  一第一侧臂,自所述主体部上端向上延伸形成;  二固定部,自所述主体部相对两侧延伸形成;  二第二侧臂,自所述主体部相对两侧向前延伸形成,并位于所述二固定部上方;  二接触部,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臂弯折向内延伸形成,每一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侧面越接近所述接触部末端的部分则相对靠近所述主体部,且所述接触部末端形成一向内弯折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部分朝所述主体部凸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部;一第一侧臂,自所述主体部上端向上延伸形成; 二固定部,自所述主体部相对两侧延伸形成;二第二侧臂,自所述主体部相对两侧向前延伸形成,并位于所述二固定部上方; 二接触部,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二侧臂弯折向内延伸形成,每一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 主体部的侧面越接近所述接触部末端的部分则相对靠近所述主体部,且所述接触部末端形 成一向内弯折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部分朝所述主体部凸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臂弯折形成所述接触 部处,形成一第一弯折部,所述接触部末端弯折形成所述夹持部处为一第二弯折部,所述第 二弯折部高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且所述二第二弯折部位于所述二第一弯折部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内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德祥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