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及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端并包覆导电端子与线缆连接处的盖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组装于绝缘本体的两侧中的任意一侧。由于组装于线缆连接器组件绝缘本体上的固定装置是可拆卸的,这样就可以使绝缘本体在原有宽度基础上向左侧或右侧上增加宽度,从而增加了一种使绝缘本体与面板对接口之间的配合的可能性,提高了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利用率。(*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定位装置可拆卸的线缆连 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线缆连接器组件与面板之间的相互定位一般通过位于线缆连接器组件一侧 的定位装置使线缆连接器组件与面板在左右方向上定位。美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告第US 7,572,144B2号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请参考 该专利的附图及图中标号,其可浮动的安装于面板200上,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设有一绝缘 本体1及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一侧臂15 —体成型于绝缘本体1的一侧及 自后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1侧臂15上的定位件5,侧臂15及定位件5形成一定位装置。其 中当定位件5前端的插杆54可插入面板200上的对接口 202而使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定 位于面板200上。然而,有时会出现与线缆连接器组件相配合的面板上与定位装置前后对 应的那一侧对接口不够足够的空间用于收容定位装置内的定位件,这样定位件前端插杆就 不能插入的面板的对接口而使线缆连接器组件定位于面板,进而也不能与对接连接器相配 合(未图示)。然而面板对接口的横向另一侧却有足够的空间用于收容定位件前端的插杆。 因此当线缆连接器组件上的定位装置与面板不能够配合时,需要重新成型一新的绝缘本体 而满足定位装置与面板之间的适当配合。这样无疑需要针对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重 新开模,使定位装置的侧臂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的另一侧,由于需要针对绝缘本体重新开 模,从而增加了开发成本。是以,需要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拆卸定位装置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及组装于绝缘本体 后端并包覆导电端子与线缆连接处的盖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固定装置,所述 固定装置具有安装至绝缘本体的结合块,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均设有与固定装置的结合块 相配合的卡固结构以方便所述固定装置组装于绝缘本体的两侧中的任意一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优点在于由于组装于线缆连接 器组件绝缘本体上的固定装置是可拆卸的,这样就可以使绝缘本体在原有宽度基础上向左 侧或右侧上增加宽度,从而增加了一种使绝缘本体与面板对接口之间的配合的可能性,提 高了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立体分解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合图。图5是图4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组合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部分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及图5所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安装在面板(未 图示)上形成浮动式板安装组件(未图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 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组装于绝缘本体1后端并可让导电端子2穿 过的隔板3、与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线缆4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1后端的盖体5,其中一 固定装置6组装于绝缘本体1的一侧,该固定装置6包括一与绝缘本体1卡持配合的结合 块61及组装于结合块61的卡持件62。请参阅图2至图6,绝缘本体1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对接部11及位于其后端并与盖 体5相结合的结合部12。绝缘本体1对接部11前端具有一对接面13,横向间隔且均呈L 形的第一收容腔111、第二收容腔112自对接面13向后凹陷而成。第一、第二收容腔111、 112所对应的一内壁面上分别设有若干横向排列的第一端子收容槽1111及第二端子收容 槽1121。对接部11的上表面上设有横向间隔的两个第一挡止块113,对接部11的下表面 上也设有两个横向间隔的第二挡止块(未图示)。绝缘本体1结合部12的后端面上向前凹陷形成一凹陷槽123,该凹陷槽123可用 于收容隔板3。结合部12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若干横向间隔排列呈燕尾形状的凸块121, 该等凸块121可与盖体5结合在一起。结合部12的左、右两侧面上分别设有与固定装置6 的结合块61相配合的卡固结构,本实施方式中卡固结构为一呈燕尾形状的凹槽122。请参阅图2及图3,若干导电端子2被分成第一端子组21和第二端子组22。第一 端子组21为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端子,第二端子组22为用于传输电源的电源端子。每个 导电端子2包括卡持部202、自卡持部202 —端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01及自卡持部202另一 端向后延伸的连接部203。导电端子2接触部201的前端呈弯曲状。请参阅图2、图3及图5,横向延伸的隔板3是由绝缘材料制成,其设置于绝缘本体 1结合部12后端面上的凹槽122内,在隔板3上设有若干与端子槽道1111、1121对齐的通 孔30以供导电端子2连接部203穿过。请参阅图2及图3,线缆4包括设有若干第一导线410的第一线缆41和设有若干 第二导线420的第二线缆42,第一导线410及第二导线420与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03电 性连接。请参阅图3至图5,盖体5包覆于绝缘本体1的结合部12、导电端子2与线缆4的 连接处及线缆4的前端,盖体5的一侧端可与固定装置6的一侧相结合,固定装置6可以从 盖体5 —侧拆卸下来,当然盖体5也可以不与固定装置6相结合。请参阅图2、图3及图5,固定装置6包括设有一收容空间613的结合块61及自前 向后组装于结合块61的卡持件62,卡持件62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613内并与结合块61相 卡持配合,卡持件62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结合块61的内表面上形成一燕尾形凸块611,该凸块611与绝缘本体1结合部12 —侧的凹槽122相互配合。结合块 61的内表面上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狭长槽612,狭长槽612可以与盖体5 —侧端相 互结合。当然盖体5也可以不与结合块61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组装时,首先将导电端子2自后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1, 第一端子组21和第二端子组22内的导电端子2分别插入第一、第二端子槽道1111、1112 内。导电端子2接触部201的前端部分位于第一、第二端子槽道1111、1112上方,卡持部 202与第一、第二端子槽道1111、1112相互干涉,使得导电端子2能够牢固的固持于绝缘本 体1内,连接部203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其次,将隔板3安装于绝缘本体1结合部12后端面的凹陷槽123内,并使端子2 连接部203由隔板3的通孔30向后延伸而出。然后,将固定装置6组装于绝缘本体1结合部12的一侧,固定装置6与绝缘本体 1之间的结合通过固定装置6结合块61内侧的凸块611与绝缘本体1结合部12 —侧的凹 槽122相互配合。最后,通过外模包覆成型的方式将盖体5成型于绝缘本体1的结合部12及导电端 子2与线缆4的连接处。当线缆连接器组件100需要与不同结构的面板配合时,固定装置6可由线缆连接 器组件100的一侧拆下来后组装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另一侧。如此满足了在不同应 用环境下与不同结构面板之间的配合,相对于目前固定装置一般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一侧 的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及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端并包覆导电端子与线缆连接处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具有安装至绝缘本体的结合块,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均设有与固定装置的结合块相配合的卡固结构以方便所述固定装置组装于绝缘本体的两侧中的任意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及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端并包覆导电端子与线缆连接处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具有安装至绝缘本体的结合块,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均设有与固定装置的结合块相配合的卡固结构以方便所述固定装置组装于绝缘本体的两侧中的任意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的结合块内设有 一卡持件,所述卡持件在外力作用下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位于其前端 的对接部及位于其后端并与盖体结合在一起的结合部,所述卡固结构形成于结合部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上设有一卡持块, 所述卡固结构为所述绝缘本体结合部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的凹槽,所述卡持块与所述凹槽卡 持配合。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聘胜,范红蕾,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