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涨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120704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履带涨紧装置,该装置包括缸体,缸体的外部为阶梯状的轴,缸体的内部为阶梯状的通孔,在通孔的一端装有阶梯状的拉杆,阶梯状的拉杆与阶梯状的通孔相配合,在通孔的另一端装有T形把手,在T形把手的侧面装有注油阀,注油阀通过设置于把手内的注油孔与通孔相连通,在缸体外壁上套装有弹簧,拉杆在伸出缸体段上装有叉架,弹簧顶压在缸体的外部的阶梯形的台阶与叉架的端面之间,叉架还与用于涨紧履带的引导轮相连接,把手的端部用于与履带式机械中的底盘限位板相连接。该履带涨紧装置用于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吊机等行走装置,当履带在行运中遇到冲击时,冲击力的变化使弹簧不断地伸或缩,从而起到缓冲的作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涉及履带涨紧装置,特别是涉及挖掘机等工程机械的行走机构的履带涨紧装置,主要用于履带式挖掘机的引导轮和底盘的限位板之间。
技术介绍
履带行走装置具有牵引力大、接地比压低、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等优良的特 点,因而在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筑机械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履带行走装置特别是在 大中型自行式机械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如挖沟机、挖掘机、桩工机械、钻机等机械。而履带涨 紧装置对履带行走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在现有技术中,涨紧履带的主要方法包括弹簧涨 紧法、油缸涨紧法、螺杆涨紧法。其中若采用弹簧涨紧法,由于弹簧的弹力与其结构尺寸之 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弹簧的尺寸过小,其弹力不足以将履带保持在涨紧的状态,弹簧的尺 寸过大,所起履带机械结构的限制不易安装使用。而采用油缸与螺杆涨紧法,由于油缸与螺 杆的刚性好不易变形,当履带受到冲击力时,履带不能保持其随时处于涨紧状态,其涨紧的 效果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履带涨紧装置的构造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设计一种履带涨紧装置。该装置 可时时保证适当的履带涨紧力;当导向轮受到前方的冲击载荷时,缓冲弹簧回縮以吸收振 动,防止履带和驱动轮被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采用一种履带涨紧装置,该装置包括 缸体,所述缸体的外部为阶梯状的轴,所述缸体的内部为阶梯状的通孔,在所述通孔的一端 装有阶梯状的拉杆,所述阶梯状的拉杆与所述阶梯状的通孔相配合,在所述通孔的另一端 装有T形把手,在所述T形把手的侧面装有注油阀,所述注油阀通过设置于所述把手内的注 油孔与所述通孔相连通,在所述缸体外壁上套装有弹簧,所述拉杆在伸出所述缸体段上装 有叉架,所述弹簧顶压在所述缸体的外部的阶梯形的台阶与所述叉架的端面之间,所述叉 架还与用于涨紧履带的引导轮相连接,所述把手的端部用于与履带式机械中的底盘限位板 相连接。 其中,在所述把手与所述缸体的内壁配合段上装有耐磨环,在所述耐磨环的一端 装有密封圈和挡圈。 其中,在所述缸体内壁的两端分别设有环形凹槽,在所述环形凹槽内分别装有防 尘圈、0型密封圈,所述防尘圈与所述把手配合,所述0型密封圈与所述拉杆配合。 其中,在所述叉架中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拉杆之间滑动配合。 其中,所述拉杆在所述缸体与所述叉架之间套装有套管。 其中,所述拉杆在伸出缸体部分的端部装有螺母,所述螺母将所述叉架挡在所述 拉杆的一侧。 其中,在所述拉杆与所述螺母相连接的端部装有挡片,所述挡片通过螺栓、弹簧垫3圈与所述拉杆的端部相连接。 其中,所述叉架为U形状,在所述U形状叉架的底边对称地设有两个连耳,在所述 连耳上设有用于连接引导轮的孔。 其中,在所述连耳与所述U形状叉架的侧壁之间设有加强筋。 其中,在所述把手与所述拉杆之间的缸体内的空腔中充有机油,所述机油用于调 节所述把手伸出所述缸体外部的长度。 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该履带涨紧装置用于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吊 机等行走装置,该涨紧装置借助黄油枪将黄油压入缸体内,使缸体的一端的拉杆顶压移动 引导轮,套装在缸体外的压縮弹簧,使履带获得一定的预张紧力,当履带在行运中遇到冲击 时,冲击力的变化使弹簧不断地伸或縮,从而起到缓冲的作用。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 工作可靠,行驶中可改善平稳性,且改装方便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履带涨紧装置的外形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中1、缸体;2、通孔;3、拉杆;4、把手;5、注油阀;6、注油孔;7、弹簧;8、叉架;9、 梯形台阶;10、端面;11、耐磨环;12、密封圈;13、挡圈;14、环形凹槽;15、防尘圈;16、0型密 封圈;17、通孔;18、套管;19、螺母;20、挡片;21、螺栓;22、弹簧垫圈;23、连耳;24、连接引导轮的孔;25、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 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 围。 如附图1至3所示,本技术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 —种履带涨紧装置,该装置包括缸体l,所述缸体1的外部为阶梯状的轴,所述缸 体的内部为阶梯状的通孔2,在所述通孔2的一端装有阶梯状的拉杆3,所述阶梯状的拉杆 3与所述阶梯状的通孔2相配合,在所述通孔2的另一端装有T形把手4,在所述T形把手 4的侧面装有注油阀5,所述注油阀5通过设置于所述把手4内的注油孔6与所述通孔2相 连通,在所述缸体1外壁上套装有弹簧7,所述拉杆3在伸出所述缸1体段上装有叉架8,所 述弹簧7顶压在所述缸体1的外部的阶梯形的台阶9与所述叉架8的端面10之间,所述叉 架8还与用于涨紧履带的引导轮相连接,所述把手4的端部用于与履带式机械中的底盘限 位板相连接。 在本技术中,在所述把手4与所述缸体1的内壁配合段上装有耐磨环11 ,在所 述耐磨环11的一端装有密封圈12和挡圈13。 在本技术中,在所述缸体1内壁的两端分别设有环形凹槽14,在所述环形凹 槽14内分别装有防尘圈15、0型密封圈16,所述防尘圈15与所述把手4配合,所述0型密 封圈16与所述拉杆3配合。 在本技术中,在所述叉架8中设有通孔17,所述通孔17与所述拉杆3之间滑 动配合。 在本技术中,所述拉杆3在所述缸体1与所述叉架8之间套装有套管18。 在本技术中,所述拉杆3在伸出缸体1部分的端部装有螺母19,所述螺母19 将所述叉架8挡在所述拉杆3的一侧。 在本技术中,在所述拉杆3与所述螺母19相连接的端部装有挡片20,所述挡 片20通过螺栓21、弹簧垫圈22与所述拉杆3的端部相连接。 在本技术中,所述叉架8为U形状,在所述U形状叉架8的底边对称地设有两 个连耳23,在所述连耳23上设有用于连接引导轮的孔24。 在本技术中,在所述连耳23与所述U形状叉架8的侧壁之间设有加强筋25。 在本技术中,在所述把手4与所述拉杆3之间的缸体内的空腔中充有机油,所 述机油用于调节所述把手4伸出所述缸体1外部的长度。 本技术在使用前,先在所述缸体l内装0型密封圈16,然后再装入拉杆13、再 装入防尘圈15,再将耐磨环11、密封圈12和挡圈13依次装在T形把手4的一端,将所述T 形把手4插入缸体的通孔2内,在T形把手4的侧面连接上注油阀5 ;在缸体1的外壁上套 装弹簧7,然后在拉杆3伸出缸体段上套装上套管18、叉架8,在拉杆3的端部旋入螺母19, 然后再将挡片20、弹簧垫圈22、螺栓21所述拉杆3的端部连接在一起。再将所述叉架8通 过连接引导轮的孔24与引导轮连接。将所述把手4与履带式机械的底盘限位板相连接。 这样本技术就可以适当保证的履带张紧力,当导向轮受到前方的冲击载荷 时,缓冲弹簧回縮以吸收振动,防止履带和驱动轮损坏。该涨紧装置借助黄油枪将黄油压入 缸体的空腔内,使拉杆的一端移动引导轮,一端压縮弹簧,使弹簧获得一定的预张紧力,当 履带在行运中遇到冲击时,冲击力的变化使弹簧不断地伸或縮,从而起到缓冲的作用。该涨 紧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行驶中可改善平稳性,且改装方便的特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履带涨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缸体,所述缸体的外部为阶梯状的轴,所述缸体的内部为阶梯状的通孔,在所述通孔的一端装有阶梯状的拉杆,所述阶梯状的拉杆与所述阶梯状的通孔相配合,在所述通孔的另一端装有T形把手,在所述T形把手的侧面装有注油阀,所述注油阀通过设置于所述把手内的注油孔与所述通孔相连通,在所述缸体外壁上套装有弹簧,所述拉杆在伸出所述缸体段上装有叉架,所述弹簧顶压在所述缸体的外部的阶梯形的台阶与所述叉架的端面之间,所述叉架还与用于涨紧履带的引导轮相连接,所述把手的端部用于与履带式机械中的底盘限位板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邬逵清张爱军夏泽民陈酉冰潘逸明胡建松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长龄液压机具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