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中空楼板建筑的实心轻量块体,供埋设于上钢筋层的压筋以及下钢筋层的座筋间,其特征在于:上述实心轻量块体于其顶部与底部分别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沟部,其中每一沟部具有两个自其底部向上凸起的支撑部,并于每一支撑部顶端设有一凹陷,供容纳上、下钢筋层的压筋与座筋。(*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使用于中空楼板建筑的实心轻量块体,尤指一种在顶部与 底部分别设有沟部,以容纳上、下钢筋层中压筋与座筋的用于中空楼板建筑的实心轻量块体。
技术介绍
在建筑中空楼板时,一般是将实心轻量块体(例如保利龙)埋入钢筋层间,以达到 楼板减重、隔热以及隔音等效果,以达到取代传统混凝土楼板的目的。然而,当埋设实心轻 量块体时,若未使用固定用具,将会因实心轻量块体的轻量性质,而导致该块体于灌浆时自 原来所埋设的位置脱离而浮起。因此,不仅无法将实心轻量块体固定在预定的位置,浮起的 块体更将妨碍灌浆的进行。为解决此一技术问题,现有一般是使用固定铁架(例如豆荚型固定铁架或T字型 固定铁架)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具体而言,其是在实施时,先将实心轻量块体置放入固 定铁架,再将固定铁架连同置入其中的块体埋入钢筋层间。据此虽可避免实心轻量块体在 灌浆时浮起的问题,然而却伴随有两个缺点其一,固定铁架的使用将大幅增加整体营建成 本;其二,固定铁架本身的重量并不算入整体结构的强度;换言之,固定铁架的使用对于整 体结构强度并无贡献。为同时克服实心轻量块体在灌浆时浮起以及固定铁架的成本过高且对于整体结 构强度无贡献等问题,也有在中空楼板建筑中使用压筋与座筋。其是在普通上、下钢筋层的 钢筋(以下称为肋筋)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格子处,在其上方以及下方分别压合额外的钢 筋;其中位于上方者称之为压筋,位于下方者则称之为座筋。由压筋与座筋的使用,可将实 心轻量块体夹合于上、下钢筋层间,以形成夹心式钢筋网结构。然而,若仅是将压筋与座筋直接与实心轻量块体的上下两侧相压合,虽可解决实 心轻量块体于灌浆时浮起以及固定铁架的成本过高且对于整体结构强度无贡献等问题,但 仍会产生另一问题。当实心轻量块体是直接与钢筋相接触时,与该实心轻量块体直接接触 的钢筋所可裹覆的混凝土将势必减少。如此,将导致该钢筋握裹力不足。一般而言,钢筋周 缘必须至少裹覆2. 5公分的混凝土,方可获致足够的握裹力。因此,如何在埋设实心轻量块 体的同时,也不减损其周围钢筋的握裹力,则为本技术所欲探究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中空楼板建 筑的实心轻量块体,其可降低整体营建成本以及增加整体楼板的结构强度外,并在埋设实 心轻量块体的同时,可维持其周围钢筋的握裹力。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中空楼板建筑的实心轻量块体,在不需 使用任何习知的固定铁架(例如豆荚型固定铁架或T字型固定铁架)或对钢筋不进行绑扎 的前提下,在灌浆时,仍可避免实心轻量块体或整体中空楼板浮起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中空楼板建筑的实心轻量块体,据此可 使用相同直径大小的肋筋、压筋以及座筋,以避免因使用直径不同的肋筋与压筋、座筋对施 工者所可能造成的混淆情况,而使施工过程更为简便。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中空楼板建筑的实心轻量块体,由改变 该块体的高度,而可相对应于不同跨距距离而改变中空楼板的厚度。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适用于中空 楼板建筑的实 心轻量块体,是埋设于上钢筋层的压筋以及下钢筋层的座筋间;其特征在于 该实心轻量块体于其顶部与底部分别设有至少一沟部,该沟部具有至少一个自其底部向上 凸起的支撑部,并在每一支撑部顶端设有至少一凹陷,供容纳上、下钢筋层的压筋与座筋。在实施时,上述实心轻量块体较佳设有二沟部,该二沟部是相互平行,其中每一沟 部设有二支撑部,并在每一支撑部上设有一凹陷。在实施时,该实心轻量块体可设计为胶囊形长条块体,其具有一中央部以及位于 该中央部两端的端部。其中该中央部的高度较佳介于1至30公分。实施时,该实心轻量块体为圆形块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的用于中空楼板建筑的实心轻量块体,在顶部 与底部分别设有沟部,以容纳上、下钢筋层中压筋与座筋,可降低整体营建成本以及增加整 体楼板的结构强度外,并在埋设实心轻量块体的同时,可维持其周围钢筋的握裹力。下面就有关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详细说明,现配合附图和所给出的实施例进 行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面图;图IA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仰视图;图IB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IC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图2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面图;图2A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面图;图3A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四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面图;图4A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B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俯视图;图5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的局部立 体外观图。附图标记说明实心轻量块体-1、2、3、4、5 ;基座_70 ;沟部_10、20、30、40、50 ; 容纳沟-702 ;支撑部 _102、202、302、402、502 ; U 型连接脚-72 ;凹陷 _1022、2022、3022、 4022,5022 ;凹陷部-722 ;中央部_42、52 ;断音垫-74 ;端部_44、54 ;抗浮件_8 ;上钢筋层 钢筋-60 ;钩状部-80 ;压筋-62 ;卡隼-82 ;下钢筋层钢筋-64 ;模板层-90 ;座筋-66 ;卡合 件-92;支撑装置-7。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有关一种实心轻量块体改良结构,适用于中空楼板建筑,其埋设于上钢筋层的压筋以及下钢筋层的座筋间;其特征在于该实心轻量块体于其顶部与底部分 别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沟部,其中每一沟部具有至少一个自其底部向上凸起的支撑部,并 在每一支撑部顶端设有一凹陷,供容纳上、下钢筋层的压筋与座筋。在使用本技术时,所搭配的钢筋层结构必须为具有压筋与座筋的上、下钢筋 层。请参阅图1与图IA所示,上钢筋层包括复数条垂直交错的肋筋60以及复数条相互平 行的压筋62,而该下钢筋层则包括复数条垂直交错的肋筋64以及复数条相互平行的座筋 66。其中,该压筋62与座筋66的走向是相互垂直。在实施时,请参阅图1、1A、1B以及1C,其是显示本技术的实心轻量块体的第 一实施例。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实心轻量块体1为方形块体,其是在顶面以及底面分别 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沟部10。每一沟部10内设有二支撑部102,其是由沟部10的底部向 上凸起而形成;且于每一支撑部102上设有一凹陷1022,供容纳压筋62以及座筋66。如图1所示,该实心轻量块体1是埋设于上、下钢筋层中压筋62与座筋66之间。 而该上、下钢筋层则是使用一支撑装置7作为支撑。该支撑装置7包括一基座70以及一U 型连接脚72。该U型连接脚72可分离地与该基座70相连接。在该U型连接脚顶端设有一 凹陷部722,可支撑上钢筋层的肋筋60 ;而在基座70顶部则设有一容纳沟702,供支撑下钢 筋层的肋筋64。于上述U型连接脚72顶端结合有一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中空楼板建筑的实心轻量块体,其是埋设于上钢筋层的压筋以及下钢筋层的座筋间;其特征在于:上述实心轻量块体在其顶部与底部分别设有至少一沟部,该沟部具有至少一个自其底部向上凸起的支撑部,并在每一支撑部顶端设有至少一凹陷,供容纳上、下钢筋层的压筋与座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德威,
申请(专利权)人:詹德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