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槽式枢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09910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多槽式枢纽器,其固定套筒中具有多个卡槽,并具有相对应数量的管簧架,各管簧架的扣片穿设于相异的卡槽中,则使得各管簧架的颈部呈错位状态,以分散枢轴相对于管簧架旋转时所产生的弹性回复,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弹性回复的角度可有效降低且所输出的扭力值也能维持在较稳定的状态。(*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多槽式枢纽器,是指一种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中,使上盖得以相对于底座启闭的枢纽器。
技术介绍
可携式电子装置是利用枢纽器设置于上盖与底座之间,以使上盖得相对于底座开启,请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现有技术的枢纽器包含有一固定套筒40、多个管簧架50及一枢轴60,固定套筒40具有一中心穿孔41及一延伸槽42,延伸槽42与穿孔41相通,管簧架50穿设于固定套筒40中,管簧架50具有一C形套环部51及一延伸部52,套环部51穿设于穿孔41中且延伸部52卡合于延伸槽42中,套环部51与延伸部52之间以一颈部53相连接,枢轴60穿设于各管簧架50的套环部51中,藉由枢轴60于管簧架50中相对旋转所产生的摩擦力,来提供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盖足够的扭力。 然而,当枢轴60于管簧架50的套环部51中旋转时,牵动套环部51拉伸或压缩,而于颈部53产生弹性回复spring back的现象,进而施以上盖具有往底座回复的力量,由于各管簧架50的颈部53在同一轴线上,所受到的弹性回复是集中于同一轴线上,而产生累加的效应,在转动次数增加后,颈部53长期来回受力而产生疲劳效应,则弹性回复的现象渐趋严重,下表一所示利用角度规angle scale持续量测现有技术在转动次数增加的情形下所产生的弹性回复角度 表一转动次数与弹性回复角度对照表现有技术 由表一可明显看出,现有技术在转动次数增加时,弹性回复的角度随的增加,且在转动次数达到35000次以上时,弹性回复的角度超过3度,则上盖在启闭时将产生十分明显的晃动现象,弹性回复的角度越大,则上盖在启闭动作时所产生的晃动越大,则不利于使用者快速将上盖启闭的定位,且晃动时产生机件的碰撞,也同时造成异音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将现有技术的枢纽器加以改良,以有效降低弹性回复的角度,进而避免上盖晃动且减少异音的产生。 为达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多槽式枢纽器,其中包括 一固定套筒,其内部中空且具有一轴向贯穿的容室,固定套筒内部轴向贯穿成形有多个卡槽,各卡槽呈放射状分布于容室周缘且与容室相连通; 多个管簧架,管簧架的数量与卡槽的数量相配合,每一管簧架具有一套环部、一扣片及一颈部,套环部呈C形而具有一开口,扣片由套环部的周缘向外径向延伸,颈部成形于套环部与扣片之间且相邻于开口,套环部穿设于容室中,每一扣片穿设于相异的卡槽中,而相邻管簧架的颈部呈错置; 一枢轴,其穿设于各管簧架的套环部中。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利用每一扣片穿设于相异卡槽中中而使相邻管簧架的颈部呈错置的结构特征,使得枢轴相对于管簧架转动时所产生的弹性回复被分散,则降低枢纽器整体输出的弹性回复角度,以使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盖产生晃动的机率大幅降低,且增加整体输出扭力的稳定性,而延长了本技术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端视图 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端视图 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端视图 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8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端视图 图9为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的扭力衰减率比较图 图10为现有技术的组件分解图 图11为现有技术的端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10A,10B,10C--固定套筒 11,11A,11B,11C--容室 12,12A,12B,12C--卡槽 121,121A,121B,121C--定位槽 20--管簧架21--套环部 211--开口 22--扣片 23--颈部 221--定位凸块 30--枢轴 40--固定套筒 41--容室 42--卡槽 50--管簧架51--套环部 52--扣片 53--颈部 60--枢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至8所示,本技术包含有一固定套筒10,10A,10B,10C、多个管簧架20、及一枢轴30。 前述的固定套筒10,10A,10B,10C呈中空状且内部具有一轴向贯穿的容室11,11A,11B,11C,多个卡槽12,12A,12B,12C轴向贯穿于固定套筒10,10A,10B,10C中,卡槽12,12A,12B,12C放射状分布于容室11,11A,11B,11C周缘且与容室11,11A,11B,11C相通,相邻的卡槽12,12A,12B,12C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每一卡槽12,12A,12B,12C末端成形有一垂直延伸的定位槽121,121A,121B,121C。 前述的管簧架20穿设于固定套筒10,10A,10B,10C中,每一管簧架20具有一套环部21、一扣片22及一颈部23,套环部21呈C形而具有一开口211,相邻的管簧架20的开口211方向成反向设置时为较佳,扣片22由套环部21的周缘向外径向延伸,颈部23成形于套环部21与扣片22之间且相邻于开口211,扣片22侧面成形有一定位凸块221,套环部21穿设于固定套筒10的容室11,11A,11B,11C中,扣片22穿设于固定套筒10,10A,10B,10C的卡槽12,12A,12B,12C中,且定位凸块221与定位槽121,121A,121B,121C相嵌合以固定管簧架20,管簧架20的数量与卡槽12,12A,12B,12C的数量相对应,各管簧架20的扣片22穿设于相异的卡槽12,12A,12B,12C中。 前述的枢轴30贯穿各管簧架20的套环部21,套环部21迫紧于枢轴30的外壁面上。 本技术的固定套筒可具有各种不同的变形结构;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固定套筒10具有两个卡槽12,两个卡槽12间夹角较佳的可介于76度至90度之间,两个管簧架20的扣片22分别嵌合于两个卡槽12中。 请参图3及图4所示,固定套筒10A具有三个卡槽12A,三个管簧架20的扣片22分别嵌合于三个卡槽12A中。三个卡槽12A间夹角较佳的为120度,以分散应力集中的效应。 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固定套筒10B具有四个卡槽12B,四个管簧架20的扣片22分别嵌合于四个卡槽12B中。四个卡槽12B间夹角较佳的为90度,以分散应力集中的效应。 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固定套筒10C的顶侧具有一顶侧开口13C,顶侧开口13C与容室11C相通,固定套筒10C具有两个卡槽12C,两个管簧架20的扣片22分别嵌合于两个卡槽12C中,且各管簧架20的套环部21延伸出顶侧开口13C的外。 以第一实施例如图1及图2所示为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盖与枢轴30相互固定,而底座与固定套筒10相互固定,上盖相对于底座启闭时,枢轴30于管簧架20中相对转动,而使枢轴30的外表面与套环部21的内壁面摩擦形成扭力,由于各管簧架20的扣片22穿设于相异的卡槽12中,故各管簧架20的颈部23错位,则枢轴30相对于管簧架20转动时所产生的弹性回复被分散在不同轴线上,因此有效降低了弹性回复的角度,请参阅下表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槽式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  一固定套筒,其内部中空且具有一轴向贯穿的容室,固定套筒内部轴向贯穿成形有多个卡槽,各卡槽呈放射状分布于容室周缘且与容室相连通;  多个管簧架,每一管簧架具有一套环部、一扣片及一颈部,套环部呈C形而具有一开口,扣片由套环部的周缘向外径向延伸,颈部成形于套环部与扣片之间且相邻于开口,套环部穿设于容室中,每一扣片穿设于对应的卡槽中;  一枢轴,其穿设于各管簧架的套环部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槽式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一固定套筒,其内部中空且具有一轴向贯穿的容室,固定套筒内部轴向贯穿成形有多个卡槽,各卡槽呈放射状分布于容室周缘且与容室相连通;多个管簧架,每一管簧架具有一套环部、一扣片及一颈部,套环部呈C形而具有一开口,扣片由套环部的周缘向外径向延伸,颈部成形于套环部与扣片之间且相邻于开口,套环部穿设于容室中,每一扣片穿设于对应的卡槽中;一枢轴,其穿设于各管簧架的套环部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槽式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两个管簧架,固定套筒具有两个卡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槽式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固定套筒顶侧成形有一顶侧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亚晨林祥山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兴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