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靳北彪专利>正文

一种发动机用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03300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用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包括燃油喷射器(1)和燃烧室界面体(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油喷射器(1)和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之间设转动喷射壳体(3),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分别与所述燃油喷射器(1)和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转动密封接触,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上设转动驱动结构(4),所述转动驱动结构(4)受驱动装置(5)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燃烧室或气缸的全域内实现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改善了混合气的燃烧性能,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和环保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
技术介绍
发动机燃油喷射装置及其技术对于发动机的效率和环保性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该领域的研究和产品也有很多。但是,燃油喷射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提 高燃油和空气混合程度以及实现喷射正时关系及喷油量的可调整性。迄今为止 的燃油喷射技术都是采用固定式燃油喷射技术,由于燃油喷射时会形成锥状的 油雾,在不同的锥状油雾之间会形成没有油雾、或油雾很少的空白空间,显然 该空白空间的空气和燃料混合不好或根本没有混合,从而影响混合气在燃烧室 里的燃烧。通常为了减少和消除此空白空间,多采用高雾化喷射技术和改善空 气缸内流动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很难完全消除空白空间,本人虽然申请了几项 燃油喷射器方面的专利比如一种发动机用全域燃油喷射装置(专利申请号200910138662. 4和200920150943. 7)、一种发动机用吋域可控燃油喷射装置(专 利申请号200910142845.3和200920153933.9)、 一种发动机用外转子燃油喷 射器(专利申请号:200910142846. 8和200920153934. 3)和一种发动机内转子 燃油喷射器(专利申请号:200910142847.2和200920153935.8),虽然这些专 利克服了上述的传统固定式燃油喷射装置的缺点,但对拥有成熟技术的传统燃 油喷射器改动较大,制造工艺要求较高,因此,需要专利技术一种新型、可靠、低 成本的燃油喷射技术使得燃料和空气在燃烧室或气缸的全域内都能得到良好的 混合,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环保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传统燃油喷射器在发动机燃烧室内形成的、不可避免的混合气空 白空间的缺陷,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其目的是使燃料(油)与空气混合得更好。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 用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包括燃油喷射器和燃烧室界面体,在所述燃油喷 射器和所述燃烧室界面体之间设转动喷射壳体,所述转动喷射壳体分别与所述 燃油喷射器和所述燃烧室界面体转动密封接触,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上设转动驱动结构,所述转动驱动结构受驱动装置控制。所谓燃烧室界面体是指形成燃烧室界面的结构体,具体是指气缸盖、气缸 或活塞顶。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的下部设有燃油分配区,所述燃油分配区与燃油喷射 器的喷油孔连通,所述燃油分配区的外壁上设有喷射孔,所述喷射孔将所述燃 油分配区和发动机燃烧室连通。由于转动喷射壳体的转动,喷射孔喷出的高压 燃油是旋转的,高压燃油可在整个燃烧室(全域)内形成良好的混合气,因此 可克服传统喷油器喷进燃烧室的高压燃油不能旋转而形成的混合气空白空间的 缺陷。所谓燃油分配区是指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的下部设有一个包覆燃油喷射器 的喷油孔的腔体,燃油喷射器的高压燃油经喷油孔进入燃油分配区,再由喷射 孔喷入燃烧室。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与所述燃烧室界面体之间设燃烧室机油润滑冷却腔, 或(和)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与所述燃油喷射器之间设喷射器机油润滑冷却腔。 所述燃烧室机油润滑冷却腔的进油口与发动机的主油道连通,所述燃烧室机油 润滑冷却腔的出油口与发动机的机油回油通道连通或与喷射器机油润滑冷却腔 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喷射器机油润滑冷却腔的进油口与发动机的主油道连通或 与所述燃烧室机油润滑冷却腔的出油口连通,所述喷射器机油润滑冷却腔的出 油口与发动机的机油回油通道连通。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与所述燃烧室界面体之间的转动密封接触面处的所述 转动喷射壳体或所述燃烧室界面体上设润滑通道和微穴,所述润滑通道与所述 燃烧室机油润滑冷却通道连通;或(和)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和所述燃油喷射 器之间的转动密封接触面处的所述转动喷射壳体或所述燃油喷射器上设润滑通 道和微穴,所述润滑通道与所述喷射器机油润滑冷却通道连通。所谓润滑通道是指设置在转动密封接触面处、不贯通转动密封接触面且一 端与机油润滑冷却腔连通的通道。所谓微穴是指设置在转动密封接触面处、不贯通转动密封接触面的封闭凹 槽。所述微穴与所述润滑通道必须同时设置在形成转动密封接触面的同一个结构件上,比如同吋设置在转动喷射壳体的转动密封接触面处,或者同吋设置在 燃烧室的转动密封接触面处,或者同吋设置在喷油器的转动密封接触面处。所述驱动装置设为机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为电磁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为流体驱动装置。所述发动机设为各类内燃机和各类外燃机,例如汽油机、柴油机、喷气式 发动机、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且单缸和多缸均可。本技术有以下积极有益的效果-1、 本技术对传统发动机用喷油器的改动较小,结构简单、成体低廉;2、 本技术可在气缸全域内实现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改善了混合气的燃 烧性能,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和环保性;3、 本技术可适用于任何带有发动机的设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机械驱动) 图2是密封转动接触面(有润滑通道及微穴)的展开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电磁驱动) 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流体驱动)附图编号10.微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发动机用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包括燃油喷射器1和燃烧室界面体2,在所述燃油喷射器1和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之间设转动喷射 壳体3,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分别与所述燃油喷射器1和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转 动密封接触,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上设转动驱动结构4,所述转动驱动结构4 受驱动装置5控制。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的下部设有燃油分配区6,所述燃油分配区与燃油喷 射器1的喷油孔连通,所述燃油分配区6的外壁上设有喷射孔7,所述喷射孔7 将所述燃油分配区6和发动机燃烧室连通。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与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之间设燃烧室机油润滑冷却 腔11,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与所述燃油喷射器1之间设喷射器机油润滑冷却 腔12。如图2所示,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与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之间的转动密 封接触面处的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或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上设润滑通道9和微 穴10,所述润滑通道9与所述燃烧室机油润滑冷却腔11连通;或(和)在所述 转动喷射壳体3和所述燃油喷射器1之间的转动密封接触面处的所述转动喷射 壳体3或所述燃油喷射器1上设润滑通道9和微穴10,所述润滑通道9与所述 喷射器机油润滑冷却腔12连通。如图1所示的发动机用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所述驱动装置5设为机 械驱动装置51 ,由机械驱动装置驱动转动喷射壳体转动。如图3所示的发动机用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所述驱动装置5设为电 磁驱动装置52,由电磁驱动装置驱动转动喷射壳体转动。如图4所示的发动机用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所述驱动装置5设为流 体驱动装置53,由流体驱动装置驱动转动喷射壳体转动,所述流体驱动装置为 液压驱动装置、高压蒸汽驱动装置、压縮空气驱动装置、发动机废气涡轮驱动装置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用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包括燃油喷射器(1)和燃烧室界面体(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油喷射器(1)和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之间设转动喷射壳体(3),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分别与所述燃油喷射器(1)和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转动密封接触,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上设转动驱动结构(4),所述转动驱动结构(4)受驱动装置(5)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用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包括燃油喷射器(1)和燃烧室界面体(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油喷射器(1)和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之间设转动喷射壳体(3),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分别与所述燃油喷射器(1)和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转动密封接触,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上设转动驱动结构(4),所述转动驱动结构(4)受驱动装置(5)控制。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用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的下部设有燃油分配区(6),所述燃油分配区与燃油 喷射器(1)的喷油孔连通,所述燃油分配区(6)的外壁上设有喷射孔(7), 所述喷射孔(7)将所述燃油分配区(6)和发动机燃烧室连通。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用外外转子全域燃油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与所述燃烧室界面体(2)之间设燃烧室机油润滑冷 却腔(11),或(和)在所述转动喷射壳体(3)与所述燃油喷射器(1)之间设 喷射器机油润滑冷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北彪
申请(专利权)人:靳北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